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有两大发展引擎,一是“一带一路”战略,二是中国版“工业4.0”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的《中国制造2025》。对大多数中国的民营企业而言,企业还在工业2.0和工业3.0时代。
近期,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秘书长何政清针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机遇与挑战等问题接受了中国网记者专访。
中国网:今年上半年,强力反腐风暴继续席卷到每一个角落,这对于民企来讲,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何政清: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讲,真正触动他们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家的投资空间更大了,因为现在反腐让国企和央企的投资紧缩了很多,对于民营企业投资的空间和领域就会多了;
第二,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负担减轻了很多。在2012年之前,三四线城市的小微企业,要投入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维持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要陪吃,陪喝,还得陪玩,现在随着反腐的深入,这些东西基本上就没有了,我们现在去调研,企业跟原来的接待风格就完全两样;
第三,通过反腐,民营企业家们更有尊严了,更有价值了。以前,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距离非常远,甚至有的稍微大点的公司,还专门有一个部门在和政府之间做公关,很多实业做得有声有色的企业家,跟地方税务部门的科长、派出所所长说话都得低头哈腰,小心谨慎。
第四,反腐对于贯彻“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精神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以前说到国企央企,找找关系,批批条子,找领导打打招呼,现在办不了了,就需要我们企业自立自强,自主创新,包括创新企业内部管理、企业自身的股份制改造等等,要让大家共同努力,要当成共同的事业。
第五,通过反腐,对政府的简政放权也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政府办事一条龙,如果企业需要办一些相关手续,把材料一报,政府部门会给出时间表,大概在几天时间之内办完。现在就是在给政府部门立规矩,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
中国网:“一带一路”正在受到广泛关注,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机遇以及挑战都有哪些?
何政清:一带一路,确实是目前大家研究的焦点、热点问题。对于我们中国未来30年来讲,一带一路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战略,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讲确实是一个机遇,因为辐射了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的有30多亿人口,总投资应该是在60万亿美元,所以这么大的体量,给中国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一些机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一些金属行业,包括铁路,海陆空,包括一些农业等等,特别涉及到一些非洲国家,更需要中国的民营企业进去,我们有资金,有技术,有人才,他们有这样的区域优势,而我们有资金,两者相结合,对于推动非洲国家来也是非常有帮助。
从企业走出去的角度讲,国家是非常支持的,不管是从商务部,从外交部,这个也是给予了很多的条件。对于有实力、有品牌的民营企业,一带一路战略确实是个很好的机遇,但对于一些小微企业来讲,还是有一些门槛要求的,他们要怎么迈出去呢?我认为,这个时候就需要抱团。个人力量有限,而且行业也不一样,有的搞基础设施建设,有的搞IT,这些东西可能不容易融合,那么我们可以成立一个项目公司,把资金、资源都聚集在一起,抱团走出去。
中国网:李克强总理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其实一直以来,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确实存在不足的情况,在新常态下,如何提高民营企业创新的驱动力?
何政清:对于民营企业的创新问题,我的感触非常深,特别是在前几年,中型的民营企业,什么地方赚钱,就可以把大量资金收集起来,没有任何顾忌的投进去。这两年,特别是强有力的反腐形势下,包括金融机构一些政策的变化之后,对于一些企业的冲击非常大,甚至有很多也因此而倒闭。
所以在新常态的新情况下,我们的民营企业,真正的创新力在哪里?我认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家自己的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观念,这个很重要,作为一个企业的领袖,自身的思想高度和理念,以及人格魅力,要能引领企业往前走。第二,在新常态下,我们的驱动力就是要创新,适应新常态下的新工作。
其实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家都想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更需要政府的推动,没有政府改善这种环境,企业家看不到希望。但是对于一些民营企业来讲,一些问题,比如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包括制度的“玻璃门”、“弹框门”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会让人感到疲惫不堪。所以,作为政府,就应该给民营企业提供一个阳光的、干净的创业环境。
另外,作为国家层面来讲,一些部委,比如科技部、发改委也好,等等都有大笔的资金,包括一些创新、创业,培育的一些高科技领域的,都有这些资金在里面,为什么不可以拿一部分资金放到企业里面去?甚至在一些大型的企业,为什么不注一部分资金,成立研究院,或者一些博士站?
做企业的人,谁不想做成百年老店呢?但是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企业没有激情,没有动力去创新,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中国网:刚才您提到制造业的民营企业,对于这部分民企,又面临着哪些困境?怎么突破困境?
何政清:目前来讲,国内经济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增长的阶段,制造业是一个相对比较煎熬的阶段。
因为一些劳动力成本,用人制度,包括现在新的《劳动法》对员工的保护,都在加强,这些大大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基本上要上浮到14.5%。另外,一些原材料价格太高了,而且整个销售渠道还有一些地方也不是很畅通,包括技术创新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制造业在这个阶段属于非常煎熬的阶段。
有位浙江的企业家说,过去20年竞争是拼的是价格,过去的10年拼的是服务,现在就是拼的是产品创新。
对于当前的制造业来讲,真正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是在国家的政策层面上,要有一些新的举措;第二,从企业内部本身来讲,创新是唯一的途径,没有其他任何办法。
中国网:去年国资委宣布6家央企启动“四项改革”,其中有一项措施就涉及到国有资本与其他社会资本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您怎样解读这一改革措施?
何政清:在2013年4月28日,我们在珠海有一个共识,当时主要涉及民间投资,主要讨论的就是所谓的混合制经济,对于民企来讲,这是一个历史性机遇,国家的指导思想很明确,战略定位是准确的。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些希望,看到了国家的发展。
但是我们在实施中还是遇到很多的问题,还是很迷盲。说到混合制经济,特别是涉及到个别的央企、国企,一些政府部门,在处理我们民企参与到国企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做到公平,公正,透明,合理。如果做不到这些,混合制经济就是一句空话,不仅是对国有资本有损失,对民营经济也是有损失。因此,要把这个合力放到最大,就需要更加细化的措施。
中国网:如果让您代表民营企业对政府说一些话,您最想说什么?
何政清:我一直认为,民营企业是最可爱的人,是最艰辛的人。他们对共产党的忠诚,他们无私的奉献,都值得尊敬。其实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讲,要过好自己的日子很简单,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串起来就是中国梦。
作为政府层面来讲,要给每一个小的梦想一个很好的环境,就好像一棵树、一棵草一样,得给他阳光、水分、营养。
第一,在企业的权益保护方面,还是要进一步抓落实;第二,对民企和国企要同等对待,现在的一些管理方式上,一些体制上还是有些不同,我认为要公平,公正;第三,当前形势下,民企要走出去,政府要在多领域提供一些支持,外面机会很多,机遇很大,但是也会遇到很多障碍,包括一些国家的制度、体制,一些法律、环境、当地习俗等等,民企在很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政府的相关部门给予关心、支持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