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春6月5日电 题:毕业季追忆黄大年:未竟的事业由我们接棒
中新记者 冉文娟 李彦国
又到一年毕业季,吉林大学的校园里随处可见拍照留念的毕业生。然而在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周帅的毕业照里,自己的导师却缺席了。
周帅的导师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2017年1月8日,年仅58岁的黄大年因病去世。前不久,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决定追授黄大年“至诚报国 归侨楷模”荣誉称号。
“以往答辩的时候,黄老师会在下面‘罩着’,我们很有底气,可今年他却不在了。”5月26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后,周帅和同学三人来到黄大年办公室,把一束鲜花放在办公桌上,低声道:“老师,我已顺利留校任教,以后一定会沿着您的道路,好好做人、做研究。”
2009年,在国外生活18年的黄大年放弃英国的高薪与洋房回到中国,在吉林大学全职任教,成为“千人计划”专家落地中国东北的第一人。7年间,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他培养的4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也渐渐成长为各科研单位骨干。
壮志未酬,斯人已逝。但黄大年生前事业并未因此停滞。
今年1月13日,参加完遗体告别仪式后,黄大年生前的助理于平便与科研团队的同事连夜赴京参加项目申报。“那时突然有种‘以后要独自闯世界’的感觉,”于平说,“努力投入工作,这大概是黄老师最希望看到的纪念。”
“七年来,我们在黄老师的羽翼下一点点成长起来,我们都欠他一个‘谢谢’,唯一能做的是把他未尽的事业做好。”于平告诉记者,黄大年离开后,科研项目仍在紧锣密鼓继续推进,大家手头工作更忙了,“每天休息的时间很有限”。
于平介绍,黄大年科研团队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久前,团队从新加坡引进一位学者。今年6月,黄老师的两位博士毕业生也留校任教,充实了团队力量。
“学院会保留并壮大黄大年团队,积极支持团队完成黄老师没有完成的各项事业,”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告诉记者,学校打算设立“黄大年基金”、“黄大年班”,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团队发展。
科研工作继续推进,“大年精神”也如一颗种子在老师和学生中间生根发芽。
马国庆是黄大年回国后的首批10位博士生之一。现在,马国庆已接过黄大年的教鞭,教授的学科正是7年前黄大年在同一间教室传授给他的勘探重力学与地磁学。谈及恩师,他说:“老师对国家的赤子情怀、对学生的无私奉献,让后辈敬仰。我要把黄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先进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更要将黄老师的精神传承下去。”
刚刚毕业的周帅也即将接过老师的教鞭。他已着手为三个月后站上讲台做准备,“我会把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传授给学生们,努力做他们科学上的‘启蒙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