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从北京唱响的“中国梦”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鸣。五年来,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一带一路”;从经济转型发展到反腐倡廉……中国的头条新闻总能引发海外华侨华人的思考与感怀,侨胞们与祖(籍)国、家乡呼吸相通砥砺奋进。

  “这五年•我与中国”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表达心声。一篇篇优秀征文也将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我与中国的这五年”。

——编者按

北国潮兴东南亚,踏浪而来是中华

——一个新生代华人媒体人与中国的“这5年”

岳汉

  海外华人的世界,并不是一潭宁静的湖水,而是江海彼方渐次涌来的波浪。

  只有自己成了“海外华侨”,才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五年前,我从中国广西来到泰国东北部的马哈沙拉堪,和这个年代许多初来泰国的中国人一样,最开始我的入门职业,是在大学里当一名中文系的外籍教师。

  当老师就像是做大厨,必须从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原材料中拣选出最精华的那几片,并且根据泰国青年大学生的食量和口味(接受能力和文化差异),将最美味浓缩好消化的中国文化营养套餐“哄”进这帮学生的口中。在拣选、烹饪、转译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你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也会更了解泰国文化的意味。

  双向了解,跨文化传播这一行,必须的。

  来泰国的第三年,在泰国一个名叫“泰国华人论坛”的中文网站上看到了曼谷一个名叫《星暹日报》的华文老报馆招聘编辑的启事,以“码字”为主要业余爱好的我,觉得到一个报馆里当名小编也算是专业对口。坐了八个小时的长途大巴“进京应聘”(老华侨把曼谷叫做“泰京”),原本泰国的一名“外籍中文教师”就这样变成了一个“海外华文媒体人”。

作者岳汉

作者岳汉

  那是迄今为止,我人生中最快乐而关键的两年。

  刚进入《星暹日报》时,这个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泰国老报社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在报社二战前夕风格的法式老楼里,你能看到白发苍苍的华人老编辑,用剪刀将泰语报纸一块一块“剪切粘贴”(真正物理意义的“剪贴”!)到剪报薄里,然后再用毛笔一笔一划地,将这些剪报上的泰语新闻,翻译成古色古香的白话文,而且是用毛笔竖着写——每天清早走进办公室,感觉就像到了经典款老报馆,要不是桌上有电脑,会以为自己已经穿越了。

  而在古老的报社里,剧烈的变革也在发生。

  一个强大而崭新的中国,正在用自己全新的速度和模式,刷新着泰国华文传媒界原有的面貌。

  2014年到《星暹日报》时,在这家历史悠久的报社里,新旧世代的交替正在进行。在“剪刀+胶水+毛笔”的老编辑身边,坐着从中国南方“空降”的中国媒体精英团队,以及如同人间四月的繁花朝露一般青春锐利的中国青年实习生。他们捏着手机,攥着鼠标,一遍又一遍地刷着新闻、刷着推特、刷着泰国所有知名的新闻网站和脸书账号,然后再将这一切用最快的速度翻译上传到中文的网络世界,让简体中文世界的读者们几乎同步知晓正在这个东南亚国家里发生着的一切。

  而我的工作,是将中国青年和老华侨们写出来的新闻,用中国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再一次编排成章,撰写成文。

  唐人街的华文老报馆,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古老与新颖共生,传统共前卫一室。在这里,我与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国籍的华人同行,记录着这个国家,也见证着这个国家华人族群的变迁。

2016年11月,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泰国华文媒体与“一带一路”新机遇研讨会在曼谷举行,岳汉发表演讲。(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2016年11月,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泰国华文媒体与“一带一路”新机遇研讨会在曼谷举行,岳汉发表演讲。(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无论是记录者,还是阅读者,原有的那个古早的、传统的、操着潮汕与客家方言的华人社会,正在远去,而一个崭新的,用简体汉字分享即时通讯的“新华人社会”正在涌来。泰国、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华人社会都在经历着一次巨大的融合与蜕变。而这,既是我们之所以来到这里的原因,也是我们之所以留在这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