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从北京唱响的“中国梦”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鸣。五年来,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一带一路”;从经济转型发展到反腐倡廉……中国的头条新闻总能引发海外华侨华人的思考与感怀,侨胞们与祖(籍)国、家乡呼吸相通砥砺奋进。

  “这五年•我与中国”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表达心声。一篇篇优秀征文也将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我与中国的这五年”。

——编者按

这五年我与中俄关系共发展

吴昊

  2017年7月3日晚,我和友人相聚于俄罗斯一家咖啡馆内,以欢度节日的良好心情浏览着当地媒体对中国国家元首来访的大幅报道。“中俄两国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两国人民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当前,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习近平主席在欢迎仪式上的一席话自然而然地牵动了我的心绪,五年前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首次访俄的情景又浮上我的脑海。那是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在致辞中指出:“我和普京总统一致决定,把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作为今后两国关系发展的重点,为提高两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供重要推动力……希望双方以举办旅游年为契机,把旅游合作培育成中俄战略合作的新亮点。”

  抚今思昔,我和俄罗斯华侨华人的心里就像7月莫斯科的气温一样,暖融融的,为习主席五年前的愿景成为现实而倍感欣慰。

  据统计,与五年前相比,俄罗斯的入境旅游客源国,中国已从第二上升为第一位;俄罗斯游客的出境旅游目的国,中国也从第三上升为第二位。仅今年1-4月,到中国旅游的俄罗斯公民已达71.6万人次,同比增长29%。

  中俄双向旅游热在俄罗斯的标志之一是中国元素悄然兴起,融入了俄罗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克里姆林宫的三大教堂门前的宣传栏上,赫然出现了中文的简介。连各个厅内检查门票的老太太们,汉语也会脱口而出,带着莫斯科口音的“Nihao”(你好)和“Zaijian”(再见),在克宫里此起彼伏。

  红场东侧的“古姆”(中央百货商场)曾经不太欢迎中国游客,现在已把中国客人尊为贵宾,那自然是因为中国游客的钱包鼓了起来,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古姆”中到处可见中文,一些专卖店还聘用了中文导购。即使你上到三楼,走进带有苏式怀旧风格的“第57号食堂”,也不要发愁选不对东西:每道菜边都打有中文的名称。

  漫步到老阿尔巴特街,你会惊喜地发现旁边就有一家中文书店,而且整条老街上几乎每家商店都有中文标牌、广告和能讲中文的售货员。如果你驱车到距离莫斯科70公里的谢尔盖耶夫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远处大教堂的金顶和路边门楼上“舌尖上的俄罗斯”七个醒目的汉字。6月27日,我送一个代表团到圣彼得堡普尔科沃国际机场,当看到屏幕上显示着中文的航班信息、听到机场广播里中文的登机通知时,代表团成员个个睁大了眼睛,露出惊喜的表情。

  是呀,在这个历史上有着大国沙文主义情结的国度,中文转眼间快成第二官方语言了,怎么能不让人又惊又喜呢!莫斯科的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也不例外。其F航站楼二楼大厅醒目的大屏幕上,就闪动着中文的航班信息。

吴昊。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吴昊(作者供图)

  与中俄双向旅游热如影随形的是俄罗斯的中国文化热——中文热、中餐热、中医热。学习汉语的年青人越来越多,有些中小学已把汉语作为第二外语,能唱几首中文歌曲也成了当今俄罗斯青年的一种时尚。中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他们点菜也越来越老道,不再像过去那样“单打独斗”——一人点上一条“松鼠鳜鱼”完事。到中医点看病的当地人越来越多,还有不少俄罗斯人会趁到中国旅游之机接受中医理疗。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俄双向旅游热推进了民心相通。俄社会舆论基金会今年7月初进行的一次民调结果显示,在与俄罗斯最友好和亲近的国家排名中,中国首次超过白俄罗斯,排名第一。这一变化让我忍不住由衷点赞:厉害了,我的祖国!

  民心相通,一通百通。对此,我有切身感受。2015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因工作关系,出面与俄罗斯最著名的卫国战争纪念馆联系,共同举办“血写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罪行图片展”时,双方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