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从北京唱响的“中国梦”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鸣。五年来,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一带一路”;从经济转型发展到反腐倡廉……中国的头条新闻总能引发海外华侨华人的思考与感怀,侨胞们与祖(籍)国、家乡呼吸相通砥砺奋进。

  “这五年•我与中国”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表达心声。一篇篇优秀征文也将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我与中国的这五年”。

——编者按

故里寻旧迹 名区焕新颜

乔凤祥

  自1981年秋赴南京读大学开始,已阔别家乡江苏省泰州市整整36个年头了。刚离家的那几年还断断续续地回家看看,虽然也有少数道路建设和市容的进步,但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变化。后来随着到香港求学及定居美国工作,近20年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虽然亲友们不断通过电话、微信等描述家乡的变化,也非常想念乡亲,却总是没有机会能好好感受一下。2016年底,利用从美国回南京讲学的空余,来到许久没有好好亲近的故里——素有“汉唐古郡、祥泰之州”美誉的凤凰之城大泰州市。

  所谓的大泰州市是相对以前的县级泰州市而言的。1996年8月12日,泰州升级为地级市,原县级泰州市改为了海陵区。回到家乡时天已渐黑,高楼林立、灯红酒绿的新版泰州城已经完全没有了记忆中的模样。热情的侨务工作人员安排我参观了新近恢复的泰州重要历史文化街区——稻河古街区,这也是泰州率先保护复兴的历史文化街区。稻河古街区在美丽稻河之畔,形成于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这里原是附近农民汇集收获的水稻粮食,集中运送出去的要地。自古繁华无比,广有典型泰州民居风格的建筑。其面积规模、修造水平皆首屈一指。自古就有严格的道路规划体系,从头巷、二巷直至五巷,整齐规范。整个街道的总体布局虽然和小时候游玩时风格一致,但恢复后的版本多了几分精致和典雅。现在设置有许多与泰州文化、饮食、历史非常协调的店铺,如雨卿阁茶道、富春茶社等等。

图为作者(右三)与一众儿时朋友来到童年时代所居住的泰州钟楼巷寻根。

图为作者(右三)与一众儿时朋友来到童年时代所居住的泰州钟楼巷寻根。

  值得一提的是极富泰州特色、有500年历史的明代青石井,以及元末明初就有的路中水道。所谓的路中水道就是古代的露天自流水系统。经过巧妙的设计,使得不宽的水流不停地在道路中间流淌。这样,道路两旁的住户、行人不需到远处的水井或河流去担水,他们可以随时获取干净的用水。儿时来到这里玩耍时,这些水道经历600年的沧桑后,已是断断续续,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功能。而近年政府保护性集中开发,使得这一套民居自流水系,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置身其中,除了有时空穿越感外,更多的是佩服老祖宗们的聪明才智和我们应该传承的中华文明的伟大。

  次日上午,一众儿时的朋友一起在稻河街区的金月楼,品尝家乡早茶,并在朝霞中再次领略了稻河古街区的风貌。之后,我们一同来到童年时代所居住的钟楼巷寻根。钟楼巷位于现区政府(原市政府)之南的地方。与所有古城一样,泰州也有钟鼓二楼。钟楼巷就是古代存放并敲响大钟的地方。在我出生前,那口大钟早已被移存在泰山公园内,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了。而钟楼巷内曾存放大钟的一处旧址,就是我们儿时嬉戏最多的地方“空场子”。再次回到钟楼巷,还是感慨万千。整条巷基本保留下来,我儿时居住的地方,由于临街的缘故,成为一家咖啡馆门前的一部分。

  咖啡,在我们年幼的时候,只是在流行歌曲和电影里才偶尔听过和见过,而现在已经飘香在中国小城的角落里。它提醒了我,这三十多年来,泰州以及整个中国发生了多少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大事小事。它们汇集在一起,掀起了这个古老大地上巨大的改革浪潮。城市在变得更加现代化,但也更加注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起相聚的发小都是小学时的同班同学。自然地,我们一起回到母校城东中心小学拜访已经发展出了三个校区的母校,集中参观了精心设计规划的新校区。老师和校领导们介绍了校区的设置和对学生的课内课外培养教育计划与成就。现在的小学生们拥有了比我们幼时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知识氛围,比国外的学校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早期教育和个人能力培训,学校家长普遍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发展。衷心祝愿下一代有更加辉煌的发展和成就,社会有更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