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从北京唱响的“中国梦”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鸣。五年来,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一带一路”;从经济转型发展到反腐倡廉……中国的头条新闻总能引发海外华侨华人的思考与感怀,侨胞们与祖(籍)国、家乡呼吸相通砥砺奋进。

  “这五年•我与中国”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表达心声。一篇篇优秀征文也将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我与中国的这五年”。

——编者按

为前海深港合作献力毫不犹豫

洪为民

  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五年间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身在香港,我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大小事情,许多新闻牵动我心;由于在做有关政策研究的工作,更让我对中国的发展有深刻的感触。从简政放权到反腐倡廉,从“四个全面”到“五位一体”,无不是伟大的创举。而与我最息息相关的则是“一带一路”倡议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中,全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这个倡议,大家都可以参与进去、共同推进。在不断助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建设之余,各国更要遵循市场规律,促进不同市场间的互惠互利。

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在位于香港金钟办公室内

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在位于香港金钟办公室内

  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我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香港有设计、金融基础;深圳有应用研究和小规模的批量生产,还有金融;东莞、惠州、中山则有大规模的生产。再有,湾区内有三个全球前十位之内的码头,有全球排名第一的空港。整个大湾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品牌,也是世界性的品牌。中国往外走,不管是投资还是做生意,都可以透过大湾区。希望有一天,两地的居民不必强调自己是深圳人还是香港人,而是说自己是一个湾区人。

  在中国的大发展中,香港不断获得属于自己的机会。回顾香港的发展历程,与内地发展始终息息相关。上世纪50年代之前,香港是一个小的转口港,50年代大量内地人口到来,发展轻工业,带来劳动力、资金和视野,也赶上了那一波全球化;随着内地改革开放,香港开始做起大量的转口贸易;到了90年代,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因为内地。香港每一次经济转型都离不开内地,没有内地的改变,香港发展也会打折扣。

  我10岁从内地来到香港,那年也刚刚改革开放。在香港,我15岁读理工学院,18岁开始打工,而后创业投资,经历了和许多“香港仔”一样的打拼过程。与此同时,香港也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可以说,一路走来,我见证着香港的发展,感触到香港与国家紧密的联系。

  所以在2014年,当我有机会帮前海做深港合作的工作时,毫不犹豫参与进去,担任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1978年的那一波改革开放我错过了,这一次我正好适逢其会,希望参与其中。而且我相信对内地和香港文化都比较了解的人并不多。我讲普通话时不会有人觉得我是香港人,我说广东话时香港人也不会觉得我是内地人。当然不只是语言,更深层的文化层面我也有自己的优势。赶上了这趟深港合作的列车,能够参与其中更是种荣耀。

  中国这五年,也是深港合作日益紧密的五年,我也在我的岗位上尽了一份力。从促进两地人员往来、相互参观学习,到去各地方研讨,汲取经验,我所做的就是让大家更多互相了解,跨越文化差异,牵线搭桥。能否做成生意,市场自有其规律。合作上的问题往往来源于相互不了解,我要做的是让他们多多相见。

  在深圳,我和做实务的官员打交道比较多一些。可以明显发现,首先他们很务实,第二也很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改革已经渗透进深圳官员的血液里,他们很喜欢用的一个字是“拱”,也就是推动改革,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完善规则,与时俱进。这或许是深圳的特色,因为深圳本来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它的转变也成为中国这五年改革的缩影。

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

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