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从北京唱响的“中国梦”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鸣。五年来,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一带一路”;从经济转型发展到反腐倡廉……中国的头条新闻总能引发海外华侨华人的思考与感怀,侨胞们与祖(籍)国、家乡呼吸相通砥砺奋进。

  “这五年•我与中国”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表达心声。一篇篇优秀征文也将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我与中国的这五年”。

——编者按

这五年,中国文化伴我成长

余皓萱

  “你更喜欢中国还是美国啊?”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经常被问这个问题。对于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孩子来说,这样的问题不好回答。曾经,我也和很多华裔小孩一样,对大人们的这类问题不知如何作答。可这五年间,我渐渐地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2002年,刚刚一岁的我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美国,从此就在这里成长。除了几个短短的暑假,我没有在中国长时间生活过。直到现在,我从来没踏进过中国学校的课堂,从来没亲眼见过我的出生地北京的深秋美景。十一岁以前,我甚至没看过多少中文书或中文电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基本为零。

  小学的时候,我对学习中文没有特别的兴趣。每天放学后,妈妈会教我写字、读课文,爸爸有时候还会教我写作文,但我对这些“任务”有千万个不情愿。平时,我读的都是英文的儿童画报,看的都是美国的动画片,也跟学校里的外国小朋友相处得不错,为什么还要学习中文?虽然我每天勉强做完妈妈布置的中文作业,但我对这些笔画复杂的汉字没有任何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中国文化知识。

  五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与中国文化有了“美丽的邂逅”,我与中国的故事有了新的开始。那是小学毕业的那年暑假,我被爸爸妈妈“逼”着去参加了世界华人学生夏令营。入住的那天,我并不是很乐意,还希望这十天能早点结束。我当时没想到,短短的十天会让我与中国的缘份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

  夏令营的小朋友来自全球各地。平时,他们在学校也只说自己所在国家的语言。可到了中国,我们只能用中文沟通,只有中文和中国文化才是我们的共同语言。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会说中文是多么重要和有用。十天里,我们走遍了北京的著名景点,品尝了北京的传统小吃,也体验了北京的风土人情。登上万里长城时,我为古代中国人能建起如此壮观的奇迹感到震撼;走在高楼大厦中,我为现代中国的繁荣发展感到惊讶。慢慢地,我对这个多姿多彩的地方产生了好奇心,开始想了解我的父母曾经生长和工作的地方。

遥望北京 我一直很喜爱我的家乡北京。站在景山上俯瞰故宫和远处的高楼大厦,我感到心旷神怡。

遥望北京。我一直很喜爱我的家乡北京。站在景山上俯瞰故宫和远处的高楼大厦,我感到心旷神怡。

  不过,仅仅一个夏令营还不足以让我对中国产生这么浓厚的兴趣。不得不承认,偶像让我与中国有了更加切割不断的联系。同一年的暑假,我在妈妈老家看电视时,发现电视剧里有一位特别帅的男演员。妈妈告诉我,他叫苏有朋,是她小时候的偶像。我开始喜欢上他,找他演过的所有电影和电视剧来看,有时也会尝试看些别的节目。两年后,我无意在《我是歌手》上又找到了一位偶像——被称为“音乐诗人”的歌手李健。他那温暖人心的歌声和如诗如画的歌词深深打动着我,把我带回遥远的故乡。为了追星,我还特意百里迢迢,从华盛顿赶到纽约去看他的演唱会。当然,李健还教会了我怎么做一个“文艺青年”,用中文写出优美的句子。

  有了这两位“大叔偶像”,我对中国影视剧和娱乐节目着了迷。放学后,看《琅琊榜》、《伪装者》成了我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周末,看《奔跑吧兄弟》、《快乐大本营》成了我放松自己的主要方法。几年间,我从一个对中国娱乐节目的“无知少女”变成一个中国影视剧和明星八卦的“小灵通”。不知不觉间,我的中文水平突飞猛进,这可比死记硬背中文课文有效多了!这些娱乐节目和影视剧不但让我学会很多成语、俗语和流行语,更使我加倍热爱中文和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