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从北京唱响的“中国梦”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鸣。五年来,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一带一路”;从经济转型发展到反腐倡廉……中国的头条新闻总能引发海外华侨华人的思考与感怀,侨胞们与祖(籍)国、家乡呼吸相通砥砺奋进。

  “这五年•我与中国”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表达心声。一篇篇优秀征文也将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我与中国的这五年”。

——编者按

“他乡”新疆成“故乡”

巴哈尔·古丽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操场,晨读的身影早已出现在学校的红湖旁。这已经是我在中国学习生活的第三个年头了,时间好似流水,他乡已成故乡。

  回想过去,刚到中国时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记的当时到达乌鲁木齐机场已是下午,看到两位专门赶来接机的哈萨克族学姐时,初到异国他乡的我感到无比温暖,慢慢放下了心头的紧张与防备。

  随之而来的便是期待,期待我能在中国收获梦想,为生活写下绚丽的一章。

  从机场到学校,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便是她的生机与活力:川流不息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高高矗立的大厦……

  这些景象与我的祖国哈萨克斯坦有着很多不同,这更加坚定了我在中国学习发展的决心。

  学校坐落在乌鲁木齐市南部,中途路过的的国际大巴扎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巴扎,光是外观就足以令人赞叹。巴扎向前走就是未来五年学习生活的校园,我将在这里学习汉语,体验中国文化。

  在新疆的这几年,学习之余走过很多地方,看过不同的风景,正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此同时,我也亲身见证和经历着这里的改革与变迁。“日新月异”便是这块中国西部沃土最为生动的写照。

  初到这里的时候,车多路窄,高峰期堵车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出行十分不便。这几年,乌鲁木齐的道路建设日渐完善,规划趋于合理。校门口建立起了BRT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穿行其上,极大提高了城市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各个方向的高架路也拔地而起,多层交通空间纵横交错,如同城市的神经中枢四通八达,城市各个角落似乎变得仅有咫尺。

  夜幕降临,高架桥上霓虹闪现,让人眼花缭乱,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正在建设中的乌鲁木齐地铁,将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可以肯定的是,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正向国际化都市迈进,而我也很荣幸能参与其中,见证她的发展与改变。

  新疆是中国距离海洋最遥远的地区。这里虽然没有广阔的大海,但是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造就了新疆人民宽广热情的胸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直到我走出去,才发现它的大而不同。

中国新疆国际大巴扎一隅

中国新疆国际大巴扎一隅

  第一次出行是去班里一位女同学的家乡——被称为“梨城”的库尔勒市。坐一晚火车,清晨抵达库尔勒。这里的春天非常凉爽,街道边盛开着雪白的梨花。同学告诉我,梨是新疆库尔勒的特色水果,就如同阿拉木图的苹果。新疆只有这里才有如此美丽的梨花。

  而因着博斯腾湖的美丽,这里就如同中国西部的江南水乡。湖上鸟儿翱翔,湖中鱼儿成群结队,这里美得纯粹而真实,宛如仙境。

  这位女同学的家在当地的一个小镇上。得知我的到来,她的家人准备了丰盛的菜肴,嘘寒问暖,亲切热情。那一刻,让我真正理解到了中国成语“宾至如归”的含义。我们吃的蔬菜、水果都是叔叔阿姨自己种的,非常鲜美。中国菜肴的美味可口、叔叔阿姨的盛情款待让我至今难忘。

中国新疆博斯腾湖

中国新疆博斯腾湖(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那是我第一次到同学家里做客,想起来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今年我又去了一次库尔勒,令我惊讶的是,坐一晚火车已经成为“老黄历”。城市间通了高铁,只要4个小时就能跨越480公里,这真是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库尔勒的梨花还是像我记忆中那样雪白,只是梨园早已不像往日那样清静。游客们纷至沓来,这个安静的小城一下活跃了起来。到了同学家,叔叔阿姨一眼就认出了我,那时的小院已经变成了农家乐,这或许是中国很多城镇迅速崛起的一个缩影。而阿姨的笑容还是那样真诚灿烂,做的菜肴还是美味可口。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看到的中国,我会选“速度”来概括这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