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2021名家真迹报道——著名书画家姚小尧

发布时间: 2021-03-17 来源: 互联网

声明:本报道出自原创

  艺术简历

  姚小尧,男,1945年12月生于河北省青县。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交流委员会委员兼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文物协会会员、河北省政协委员、原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委员兼省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原邯郸市文联副主席。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现为河北省文史研究馆文史研究馆员。

释文:

问君何谓是古法,

古法当年是新法。

若问百年新法事,

新法依旧变古法。

草拟打油赠给处处以古法丈量的迂腐先生。

乙亥秋月小尧

《谈书法中的入帖和出帖》

姚小尧

  学书太有“自己”不行,没有“自己”也不行。学书是先有别人后有自己,有别人是吸取纳入的过程,有自己才是最终目的。

  学书之初,太有自己是犯了没入帖的规,“没从规矩入,擅自胡乱来。”---任意附形,随意为之。书画行里给这些人的最高封号是“野狐禅”。野狐禅为佛语,意指不在“六道”终不能转世成“正果”。

  学书没有“自己”也不行,没有自己是学书入进去而没打出来。书法中的术语为“出帖”。像人家而没自己,一辈子跟着别人一、二、三。书界也给这些人弄了个封号---写字匠。写字匠虽说有点奚落之嫌,但他无论如何要胜过“晦籽”,因毕竟它还孕育着“希望”--生芽开花。

  严格说,没出帖那是临摹,临摹之作不能称其为自己的作品,更不能称其为创作。这个理倘若讲给美术工作者,他们一听即懂。倘若讲给学书者,得要费好多口舌……

  学书者,倘若一辈子致力于书法,想攀峰立“家”。登峰而造极。那就不得不出帖,不得不没有自己。纵观中国书法史,没有一个“没自己”的书家而登上这个殿堂的。

  这是因为这个自己,就是一个艺术家的“发明创造”。发明创造意味着给这个世界增加前所未有的“新”和“彩”。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朵艳丽的“新花”。它的可贵就在这里,也正是这个道理,历史各个不同时期那些“出彩的”、“有自己”的大家不断地丰富、增加这个中华民族传统艺术链条中的每个“环节”,一环扣一环,使得中华民族传统艺术“长链”传承绵延至今,故此艺术家的“发明”和科学家的发明是殊途而又同归,而又有同工之妙。

  书法艺术是书写的力的形态化的线条组合美,纵观中国书法史,好的书家,也就是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的书家,大都是突破了传统形式美的一般规律,而又呈现出新的力的形态的,这个“新”的力的形态流派也必将成为当时书坛的一个闪亮光环,也正是历史上这些光环相接相续才形成了我们现今一部厚重的中国书法史。

2020年4月12日写于邯郸

苍茫雄健,气象宏阔

——浅说“姚体隶书”的整体印象

作者:耕夫

  当代书坛的创作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冲击国展,举办个展等艺术活动层出不迭,令人目不暇接。在书体的选择,或称为当代书家的创作方向上,行草书和隶书占据了绝大版块,楷书和篆书则相对势微。

  行草书创作,无论取法二王帖学一脉或者是走碑帖融合的路数都相对显得更传统与保守一些,而隶书隆于汉,盛于清,热于当下是有着众多的缘由的。一是隶书相对与行草书的创作更容易“上手”,数年之功便可“有模有样”,行草书只“识草”一项就要成年累月;二是隶书作为静态性书体,对于技法的驾驭能力要求低于行草,这让更多的人选择了隶书作为主攻方向;三是近代以来新出土的汉碑、汉简等为书家提供了更多可融合、可“嫁接速成”、可“创新”的元素基础,对于当前评审作品重形式,讲拼接,求新奇的大背景下,更容易“入展”,更容易出成绩。这使得当下隶书创作异常火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书法热”持续至今,隶书创作也始终热度不减,呈高开高走之势,也促使一大批名家辈出,如刘炳森,张海,刘文华,张建会,鲍贤伦,张继等。以其他书体名世的书家,也不乏最早以隶书“出世”或“兼善”隶书创作,如沈鹏,王镛,陈振濂等。

  谈到当代的隶书艺术创作,从燕赵大地走出的,以深植传统、独开新风的“姚体隶书”而享誉书坛的姚小尧先生是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姚小尧先生自八十年代初即“赵都铁体”饮誉燕赵大地,八十年代末以来以其气象正大,苍茫雄浑的独具自家风貌的隶书驰名海内外。这与他早年数次应邀赴欧美多国举办书画展有关,更与姚小尧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力、全面的文化修养密不可分。

  “姚体隶书”以“篆籀线”,“魏碑折”,“草书点”,“结体奇”,“气象大”为首要观感呈现在欣赏者的眼前。

  “篆籀线”。

  “姚体隶书”以中锋运笔为主,圆笔涩行取篆书笔意,线条遒劲、张力十足,内含筋骨,外展神采。超高质量的线条是“姚体隶书”的基石。“姚体隶书”之所以气息高古,真气弥漫,古意盎然的最关键因素也是采用了这一运笔方法和篆籀笔意。

  “魏碑折”。

  “姚体隶书”连接处以“焊接法”处之,转折处有时为圆转,多数为外方内圆。圆转时取《郑文公碑》、《石门铭》笔意,外方内圆处取《张猛龙》、《李璧墓志》、《崔敬邕墓志》等笔法。圆时轻盈灵动,方处力拔千钧。转折处方圆兼及,神采独具,此为古今隶法之罕见也。

  “草书点”。

  “姚体隶书”的点画是其最具辨识度的笔画与标志。“姚体隶书”的点画一是多,二是灵。多是将诸多横、撇、捺等巧妙的化为点,以脱板滞;灵是将隶书中静态的点以草书笔意为之,顾盼多姿,率真灵动,极尽变化。隶韵草情,用草书点融入隶书,可谓“姚体隶书”开创性成果。

  “结体奇”。

  “姚体隶书”的结体宗法汉碑,尤得力于石门。书作乍看方正无奇,细观稳中寓奇,奇险丛生。横细竖粗,冲击视觉;时现飞白,韵律感强;既中宫内聚,又放逸开张;轻重相间,节奏明快。竖画排列取二王之内敛向背,鲁公之宽博相向兼具,是两大系统的融合,别开新面,独步古今。“姚体隶书”的“奇”还奇在“造险”与“破险”的有机统一,静稳中求奇险,既得奇险,复归平正。孙伯翔先生称小尧先生书作:“绚烂之极,复归平淡”,也大略指此也。

  “姚体隶书”的奇建立在“正”与“稳”中,虽奇而不乖张,虽奇而不悖法理,虽奇而不突兀,奇的自然,奇的和谐,如若不细观,你只觉中气平和、方正深稳,可谓大隐隐于市也,又可谓大道至简,大象无形。

  ​

  “气象大”。

  “姚体隶书”所呈现出的苍茫雄健,深稳朴拙,庄重伟岸,气象宏阔,非一般书家所能及也。如果说笔法结字可假以时日锤炼出模样,而书风气象则万万不可及。一个书家是否成熟关键看一个书家是否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而这种语言和风格其实是书家心迹的表现,是一个书家综合艺术修养的体现,是一个书家的DNA,是一个书家的指纹,是一个书家的思想与灵魂。

  “姚体隶书”的独开新风是其远宗汉碑,熔秦铸魏,取法晋唐,下溯明清的综合性果实。

  姚小尧先生以“意”为先,“意气,意韵,意境”是先生不变的追求,他在黑白线条的艺术世界里苦苦探索五十余载,用抽象的书法语言极力表现自我的精神追求、精神境界;他在一点一画的汉字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寻觅着属于他的审美形态,他用自己的艺术功力和文化素养表达着他的文人情怀和对世界的感恩与爱。

  “姚体隶书”极具庙堂正气,催人奋进,鼓舞和启迪灵魂,这正是姚小尧先生向世界和人们传递的一种力量。

《姚小尧全集1-4》、《姚小尧画传》序言&主编心语

  历经两年多的艰辛打磨,由我与恩师姚小尧先生共同编著的、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姚小尧全集1-4》、《姚小尧画传》即将与读者朋友们见面了,首发式在即!她的神秘面纱即将揭幕!

  此次出版的“新款大红袍”《姚小尧全集1-4》与《姚小尧画传》两部书共计五册合函装于一箱,箱体外观和五册书的装帧设计均采用红色基调,配以烫金手书字体,厚重雅致、大气喜庆以贺姚小尧先生从艺五十五周年!

  应广大关心、关注、支持与厚爱的书友亲朋的再三要求,提前将《全集》的《序言》和《主编心语》、《画传》的序言二(开篇解蒙)以及全套书籍的装帧封面整装提前分享给大家。

  《姚小尧全集1-4》每册均为400页、大八开设计、圆轴字典式书脊、最新款高端环保纸!沉甸甸的够份量,够大气,够高端!

  两部书,五册合函隆重推出!

  每套/箱重约近40斤,力量小的同志搬不动哦!

《姚小尧全集》序言

姚小尧

  我自从迁居赵都御景江山小园后,北京的远洋山水小区渐显门庭冷落车马稀了。故土难舍,故友难离,到晚年才越发感到这句话的份量,才更能显示出它难舍的缘由。

  小园静谧安适,书友画友如林,无丝竹之乱耳,无撩蝶之乱影,更无那些没完没了莫名其妙的电话干扰。

  有人说小尧这些年买山归隐,不见网络上的脸熟,更无宏文巨著问世,当是躲进小楼成一统……

  诗人元好问有句评陶渊明的诗句:“豪华落尽见真淳。”走人生之路,何尝不是?到最后都要归结到“真淳”上。

  本打算回到小园,找个安静的地方,整理我那些久压箱底的“劳什子”。也想让它有个归宿。谁知一插手,便有些犯难,发现“工程”如此浩大,资料如此浩瀚,千头万绪,苦于无助,一搁就是几年。以至到最后便产生了“随它去吧。”-是非留待后人评。

  然而,是命运的使然,抑或是形势的使然,原想回到小园过些安适静逸的日子,远离喧嚣。但这一想法被翻然打破,这个重新点燃我心火的执炬者,不是别人,是我最后收纳的一个最小的弟子-国志。

  也许这是上苍的安排,国志年青坦诚,平时从事书法教学工作,对国学和书论多有涉猎。交往中发现,他有天才“文秘”的一面,办事一板一眼,是一位践言诺志的青年。

  一日,国志在基本整理完毕我的资料后来到我的画室,含泪激情的说:“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总算理出了个头绪,资料之多,已经填满了一个电脑的内存,第二个电脑已开始启用。”

  “照片、诗文跋录、诗词楹联、牌匾碑刻、书画精品、收藏、手抄文稿,您这么多好东西都埋压在你的箱底,不为世人所知,不见天日,这么做一是屈了你自己,二是于国,于家,于艺术的传承,于你的粉丝都不是一件利事。我为您着急,您低调处世、低调做人,可以,但您不能把这些东西葬送给尘海、灰飞烟灭啊!您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久压箱底的东西拿出来晒一晒,我是您的学生,这也是做学生的责任,只要老师能配合我,我愿付毕生精力研究它,要给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你,一个立体的你,一个被流言传歪了的你……”

  我深谙学生的一片良苦用心,一席赤诚滚烫的言语让我老泪纵横,我也清楚的知道,完成此项工程双方要付出什么样的辛劳与代价,尤其我身处晚年,又步入了“翻箱倒柜”梦绕魂牵的征程……

  然而我毅然决然的答应了他,密切配合并约法三章:

  其一不拔高,其二不杜撰,其三不跟风。总之要牢记以事实为依据,导养正气,不忘初衷。

  于此我俩不谋而合,国志早有准备,如他在《姚小尧画传》脱稿时言:“我从姚老师三万多张照片中遴选出两千余张,其目的就是用照片说明情节的真实性。”

  两年来,经过国志上百次精心的遴选分类、托心装裱、协助拍照、备注释文、尺寸测量、诗文录入、修改校对、牌匾搜集等繁复的、日夜兼程的劳作,国志凭借一己之力将《全集》的编纂工作终于基本完成。有时为了一首诗的标点符号的准确性国志需要查阅、确认、修改、录入等若干次之多;有时为了将我所题牌匾拍的更加清晰,国志要多次前往实地拍摄……他走过了一段七百多个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日子。

  国志所付出的辛劳之巨、做事之细、用心之诚、言而有信,令我欣慰与感动。

  我出生于沧州,成长于邯郸。多年来我由一个从未进过大学门的普通农村孩子,成长为一位连自己都不敢想的书画家,是邯郸这块大地哺育了我,那里有我至今不能忘怀的书友乡邻,和帮助我成长的领导知音,和我周围一群至诚至爱的学生和友人……我庆幸赶上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如今国志所完成的释解,了却了我多年耿耿于心的心结。经多方议定,由原计划出七部分册,现改为四部,即《姚小尧全集1-4》分为:《姚小尧书法集1》(书法)、《姚小尧全集2》(国画)、《姚小尧全集3》(诗文)、《姚小尧全集4》(拓片牌匾碑刻题跋)。而其中诗文集的“文”的部分,由“一笔五录”组成。“一笔”即“清冷书屋漫笔”,“五录”即砚边冥思录、艺评散记录、游记访谈录、书画金石题跋录、日记选录。

  我一生出书甚少,此次出版虽标为《姚小尧全集1-4》,然有种种原因,不能一并出版发行,部分著作难能全部收录,虽有割爱之憾,好在今后可陆续出版。

  因文力不济,拉杂成文,惟恐误导诸君,惶恐切切。

  庚子春,正逢疫情肆虐,困厄于赵都古城御景江山小园清冷书屋,小尧并记。

《姚小尧全集》主编心语

杨国志

  2018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我到清冷书屋向先生问道求学。品茗闲聊中先生谈起多年来社会上有许多人士欲为其筹建“姚小尧艺术馆”一事,但最终均被先生“不妥之由”婉言谢绝。临别时,先生语重心长的说:“建艺术馆倘若不建到人们心里,建也白建。”他一席话让我明白了许多。

  先生沉寂隐遁多年,专事书画研究,一生从不参加收费展览。先生一生不事张扬,低调从艺,但先生精湛之艺技,崇高之品格并不为世人多识。先生的谦逊内敛与书艺成就形成巨大反差,“厅堂馆所”的形式可舍,但先生一生所累积的书画作品,诗词联文,古玩收藏等诸多艺术珍品却不能久压箱底、不为世人所见啊!那样既是先生的损失,更是“姚迷”及艺术界的损失!

  于是向先生主动请缨:分门别类的整理先生资料,建立资料库,以备他日出版、宣传、留存等使用,做到有备无患。先生望着我审视再三、沉默良久,在我的一再坚持下,先生终于答应。

  说干就干,首先进行了分类:书法、绘画、诗词、文章、拓片题跋、牌匾题字、收藏、名家评论、大事记共九项。随后先生将历年作品资料、活动照片、报纸刊物,信札手记、光盘存储等分批分类分次给我,整理一部分,汇报一部分,再整理再汇报。到2019年1月以上九类资料全部整理完成。(其中的“大事记”经整理填充编为“艺术年表”,后撰写为《姚小尧画传》一书。)

  通过半年秉烛继日的整理编纂,先生的艺术资料库基本建立,数万张纸质文件及照片可谓是艺海汪洋、浩瀚无际,这时我才明白了老师当初“审视再三沉默良久”的缘故。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洗礼与重生,脑洞大开,虽然疲惫,但受益终生,收获颇丰。

  资料库的成功建立可谓是《姚小尧全集》的四梁八柱和雏形。当我提出“编辑并出版《姚小尧全集》的设想”时,与先生可谓不谋而合。原来先生早有此计划与想法。先生告诉我:“晚年客居京华后,即着手此事,后因此工程巨大,年事渐高,越发力不从心。现有你通力合作,当信心百倍。”我听闻此言深受鼓舞。

  《姚小尧全集1-4》原设想为七卷,其中去除资料库中的“名家评论”和“大事记”两卷。后经出版社编辑同志的意见又删减去“收藏卷”,之后又与先生商议精编精选后进行合并,遂为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姚小尧全集》四卷本,分别为:《姚小尧全集1》(书法)、《姚小尧全集2》(国画)、《姚小尧全集3》(诗文)、《姚小尧全集4》(拓片牌匾碑刻题跋)

  要给读者朋友们解释的是,《姚小尧全集》的“全与不全”。说其“全”是指《全集》基本涵盖了姚小尧先生主要涉及的艺术门类:书、画、诗、文。说其不全有二,一是先生博学广通,是为大家,也是“杂家”,该《全集》没能将先生热爱并钻研一生的古玩鉴赏、陶瓷古玉、字画古籍、紫砂收藏等囊括;二是各卷收录的作品只是各个时期的创作代表,并不能一一涵盖入编,这“不全”之故多限于时间、人力、篇幅、年代久远、地域跨度大等诸多原因,相当多的精品无奈遗憾“落选”。

  《姚小尧全集1》(书法)、《姚小尧全集2》(国画)的作品时间跨度从70年底末至今均有,真草隶篆、山水花卉俱全,涵盖了所有章法与形式。但其中有一部分作品为先生友人收藏,属于“临时借来”加入《全集》的;一部分精品因不知其主人何处,无从联络;还有一部分作品终因翻箱倒柜、年代久远而“寻隐者不遇”;再有就是同属精品但题材类似的或因篇幅、品相、书籍容量等故未能入编。先生以隶书称著于世,但其行草书和“姚氏画风”并不为众知,《书法集》和《画集》的面世将有助于世人对先生“隶书大家”的印象向“书画大家”转变。

  《姚小尧全集3》(诗文)相对是比较全面完整的,除部分会议发言、述职报告以及少数诗词文章因先生治学严谨的“苛刻态度”而“抛弃”外均入编此集。而《诗文集》中的“文”的部分由姚先生的“一笔五录”组成。“一笔”即“清冷书屋漫笔”,“五录”即“砚边冥思录”、“艺评散记录”、“游记访谈录”、“书画金石题跋录”、“日记选录”。其中《砚边冥思录》(前77则)早在八十年代陆陆续续见诸报端,但从未整装列队面世,这是它第一次完全集结队伍,接受读者检阅。其余74则半数以上篇章为先生微信群内即兴而发,多为“不经意”之遗珠,经余筛编以飨读者,还有一部分是先生日常题跋、书信、传道课徒等的有感而发。这74则是先生近年来的艺事箴言,与《砚边冥思录》一脉相承,又有新时期、新时代的新体会。“砚边冥思录”是先生的书学画理的精华见解,一句一理或数言汇珍,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均为论点,深入浅出又不失幽默,可谓先生独家秘籍与治学要领,这当是姚先生一生中对书画理论研究的重要著作。古谓“诗言志”、“诗为心画”,先生的诗不拘一格,真情挚感,饱含哲思,余韵不绝。《姚小尧全集3》(诗文)是研究先生艺术人生的不二法门,了解先生内心世界与艺术观点的合集。

  《姚小尧全集4》(拓片牌匾碑刻题跋)是先生书法艺术的拓展与必要的补充。许多不可多得的拓片(如《宋璟碑》等)的来源多为博物馆相关机构和友人相赠,拓片的题跋多完成于戊戌、己亥两年,属于集中创作,先生为此不辞劳苦,不计冬春。拓片题跋辞斟句酌、字字珠玑、构图精美、巧夺天工。拓片题跋是先生字古式新、艺术形式的探索与他不落窠臼、与时俱进、博学多识、融会贯通的生动体现,跋文内容所涵盖的书法、历史、考古、鉴赏、美学、诗词等诸多门类即是明证。碑刻、牌匾及紫砂题跋,既记录了先生书法创作的印痕,又真实见证了先生从一名普通工人自学成才为艺坛大家的华丽转身。这一题跋部分满满的都是年代感。一些碑刻、题词、题字等散落在全国各地,遗珠不胜尽数,未能入编,是为憾事,日后我将继续搜集整理。

  编纂过程中,书画作品历经五次遴选、托心,三次集中拍照与释文备注;诗文前后九次修改、数十万言一字一句录入编辑与逐字审阅批改;拓片经过两年遴选与题写、牌匾经过数十次筛选与实地拍照编辑,其中甘苦不一赘述。

  今天,《姚小尧全集1-4》历经七百多个日夜的反复打磨、先生三百多次亲自把关、指导、审阅、批改后,终于和读者朋友们见面了,这其中既有我的一点努力,更倾注了先生的大量精力,不知有多少次,我被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师母对我及我的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感动落泪,恩师与师母对我的厚望、厚爱令我今生没齿难忘。这里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张潇的全力支持与默默奉献,她对家庭悉心周到的照料使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姚小尧全集1-4》的编纂工作当中。

  在这里,我受姚先生嘱托,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冀南钢铁集团王树华董事长,邯郸恒威实业有限公司、河北安居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於华先生、苏惠英女士,以及姚小尧先生的学生郭文志、郑彬等全体学生对本书的全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杨彦领、杨彦奇、吴鹏三位摄影师为作品拍摄表示谢忱;同时感谢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杨惠东先生、责任编辑鲁荣女士、助理编辑王琳老师及印刷厂的刘全正经理等同仁的通力合作。是以上大家的关心、支持与帮助才使得此书能顺利早日面世。

  《姚小尧全集1-4》是先生一生中重要的一次回顾与总结,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虽尽心尽力不敢懈怠丝毫,但余天资迟愚,恐有不逮,还望读者诸君不吝批评指正。

杨国志

2020年2月5日于古赵都听雨山房

热门推荐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