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思想之光照亮世界经济航程

发布时间: 2020-12-16 来源: 《求是》

来源:《求是》作者:《求是》杂志编辑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2017年1月17日,雪峰皑皑的“欧洲屋脊”瑞士,见证历史性一刻——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历史性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历史规律、把握时代潮流、着眼全球未来,提出一系列世界经济怎么看、怎么办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凝聚起经济全球化的新共识,深刻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这篇激荡世界的历史性演讲,充分彰显中国应势而为、勇于担当的大国引领作用,为处在十字路口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指明了方向,被国际社会誉为“冬日里的阳光”,照亮了颠簸起伏的世界经济航程,具有超越时空的思想穿透力。

  思想的光芒在逆风逆水中愈发耀眼。环顾当今世界,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但经济全球化逆流涌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蔓延。陷入严重衰退的世界经济,如何才能尽快复苏?世界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寻求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十字路口的特殊历史时期,再次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这篇历史性演讲,深刻感悟其强大的思想引领力、感召力,对人们进一步认清大势、把握规律,坚定开放合作信心,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这是一幅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现实图景——

  一部汽车的组装,需要四大洲20多个国家提供部件;一架客机的零部件,来自70多个国家的数百家供应商;18000公里之外的里约热内卢,用着产自中国的小小自拍杆……今天的每一秒钟,都是马克思所说“世界历史”中的全球性时刻,都在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写下生动注脚。

  在这篇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15世纪以降,地理大发现开拓了新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的输出和对原材料的需求,迅速将世界市场连结在一起,打破了生产和要素流动的地域界限,开启了浩浩荡荡的经济全球化进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科学和技术相结合为特征、以电力为核心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勃兴,催生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井喷式涌现出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社会生产力迎来又一轮革命性变革,信息、资本和商品在国际间流动加快,促进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全体协商一致,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左图为大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摄);右图为当时受到众多用户欢迎的手机短信图片(新华社记者 侯俊/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40多年前,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中国作出正确战略抉择,开放春风激荡山河。从深圳“001号”引资协议,到开发浦东,沿海、沿江、内陆、沿边开发开放,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40多年来,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不断融入国际大循环,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中国也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越来越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勇立潮头的非凡勇气、层层推进的扎实作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主持召开一系列会议,多次深入地方考察调研,出席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和多边峰会,系统提出深入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的目标、方向、路径,引领中国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与全球同频共振,形成我国东西南北中各区域与亚、非、欧、拉美等广袤区域的国家联动发展的开放格局。从共建“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到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从广交会的“中国制造”,到进博会的“中国市场”,再到服贸会的“中国服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一系列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大战略举措,领航掌舵中国号巨轮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海中乘风破浪,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强劲动力。

  历史和现实深刻证明:推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尽管经济全球化带给人类的不都是“糖与蜜”,也有“血与火”,但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在这篇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深刻回答了经济全球化怎么看、怎么办的时代课题:

  析现象。“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看中国。“当年,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但是,我们认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2020年11月5—10日,第三届进博会在上海成功举行。图为11月6日,在技术装备展区,一名观众与EX仿生机器人对视。 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摄

  望未来。“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洞察,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发出坚定不移维护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的三条主张:“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开业4年多来,亚投行从最初57个创始成员携手起航,发展到102个成员齐聚一堂,已经为成员提供了近2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疫情发生以来,亚投行迅速推出新冠肺炎危机恢复基金,支持成员应对疫情和恢复经济。图为2020年11月3日,亚投行在斯里兰卡的首个保障房项目破土动工。 新华社记者 唐璐/摄

  在国际变局中勇毅前行,在逆风乱舞中引领时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的逆流,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鲜明宣示中国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对经济全球化决心不变、信心不减,绝不会走历史回头路。在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呈现稳定转好态势,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的作用愈发突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符合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为各国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带来更多机遇,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中国方案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在这篇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的状况,为世界经济“把脉”,强调“要有分析问题的智慧”,深入剖析全球经济领域三大突出矛盾: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三是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找准问题的基础上,总书记为世界经济“开方”,强调“要有采取行动的勇气”,提出打造“四个模式”,为促进世界经济走出困境贡献了中国方案。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世界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创新是引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提出三方面的创新举措:“创新发展理念”,树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思路;“创新政策手段”,推进结构性改革,为增长创造空间、增加后劲;“创新增长方式”,把握好新一轮产业革命、数字经济等带来的机遇,让各国人民重拾信心和希望。

  ——“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方面倡议: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下大气力发展全球互联互通,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同繁荣;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

  希腊最大的港口比雷埃夫斯港,一度年久失修、设备老化,“连集装箱码头桥吊都锈得无法正常工作”。与中方合作后,迅速“起死回生”,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集装箱港口之一,是中希合作共赢的成功范例。图为2019年拍摄的比雷埃夫斯港。 新华社记者 吴鲁/摄

  ——“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过去数十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只有适应国际经济格局新要求,才能为全球经济提供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呼吁,要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要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多边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要践行承诺、遵守规则,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取舍或选择。

  ——“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点倡议:要倡导勤劳俭朴、努力奋进的社会风气,让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要着力解决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逆风逆水,如何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坚定不移地维护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有强大引领力的中国主张: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信任而不是猜忌,携手而不是挥拳,协商而不是谩骂,以各国共同利益为重,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致力于推进合作共担,大国要率先示范,主要经济体要以身作则,发展中国家要积极作为,通过共同开放、共担责任,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者

  “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人民得到了什么收获,更要看中国人民付出了什么辛劳;要看中国取得了什么成就,更要看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

  40多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发生历史性变化。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约14.5%;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7.5亿人成功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

  中国奇迹的密码是什么?在这篇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道路决定命运。4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领导人民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开辟出成功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主要方面对这条道路的丰富内涵作出深刻阐述:这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改革创新的道路”、“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发展成就再次充分证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条条大路通罗马”,“谁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为一尊,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

  “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中国走到今天,绝不是谁的恩赐,“世界上也没有谁有这样的能力”,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一砖一瓦垒起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的:“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中国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实干。只要中国人民奋斗不息,中国就风雨无阻,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这对中国好,对世界也好。”习近平总书记用一系列富有说服力的数字雄辩证明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1950年至2016年,“中国在自身长期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其中成套项目近3000个,举办11000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吸引外资超过1.7万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新时代的中国,正在更加积极主动地以开放促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打造进博会全新合作平台,自贸区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外商投资法》落地、服务业加速开放……中国开放不仅让自身发展步入新阶段,也进一步造福世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拉加德高度评价,“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如此的机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有感而发,“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最重要支柱,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赖的重要力量”。

中国将一如既往为世界作贡献

  总展览面积近36万平方米,累计进场近61.2万人次,成交额726.2亿美元……2020年11月,在确保防疫安全前提下,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推动的第三届进博会如约而至,为遭受重创的世界经济注入澎湃动力,是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务实有力之举。

  日益开放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越来越举足轻重。中国经济现状怎么样?发展前景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总是备受世界瞩目。在这篇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介绍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趋势。谈现实,总书记客观冷静:“经济增速、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谈问题,总书记毫不讳言:“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如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谈未来,总书记充满信心:“我们坚定向前发展的决心不会动摇”,“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总书记还从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激发增长动力和市场活力、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阐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几个着力点和带给世界的发展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深层冲击,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疫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辩证分析中国经济形势,指明中国经济发展方向。

  看问题,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目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中国还要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

  看优势,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

  2020年12月,首批出口欧洲的7000多辆中国制造的特斯拉汽车部分抵达比利时泽布吕赫港,销往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美国品牌、中国制造、出口欧洲,特斯拉汽车的例子再次证明,各国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趋势不可逆转。图为工作人员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内作业。 新华社记者 丁汀/摄

  看事实,作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显示了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年内首次实现由负转正,全年实现正增长已成定局。中国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全力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助力各国抗击疫情、恢复经济。中欧班列逆风中跑出“加速度”,在国际抗疫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通过亚投行、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公共产品,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力;今年前10个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41.1亿美元,同比增长23.1%……中国以高度的责任担当,为恢复国际经济秩序贡献了重要力量。

  正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准确研判,中国积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向更高的发展质量,也指向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市场潜力将充分激发,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需求;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中国的对外合作将不断深化,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更强劲动力。

  “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回顾历史,人类社会不管遇到什么风险、灾难、逆流,总是在前进。立足当前,经济全球化尽管遇到一些回头浪,但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打开明天的金钥匙。放眼未来,无论有多少风雨,中国开放力度必将不断加大,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求是》作者:《求是》杂志编辑部

热门推荐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