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郴州市委书记刘志仁:没有共同富裕就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日前,中宣部(学习强国)刊登了中国企业报对郴州市委书记刘志仁的访谈稿,现特转刊。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首站来到郴州,勉励湖南提出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落实“五项重点任务”。对标“三高四新”要求,作为湖南的“南大门”、湖南改革开放最早的试点地区,郴州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当好“排头兵”,将从哪发力,这是一个令人关切的问题。对此,《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了中部地区湖南“南大门”代表城市——中共郴州市委书记刘志仁,听他讲资源型城市,如何探索新路子实现高质量发展。
图为:中共郴州市委书记刘志仁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
记者:您认为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是什么?
刘志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我理解,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培育新动能,以协调发展构建新空间,以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以开放发展厚植新优势,以共享发展开创新局面,是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未来,郴州将紧紧围绕“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全力打造‘一极六区’”总战略,坚定不移走出一条有郴州特色的“产业立市、创新活市、开放强市、绿色美市、协调兴市、共享富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郴州。经过3-5年的努力,实现“经济实力更强、创新活力更足、开放程度更深、生态环境更优、民生福祉更好、治理效能更佳、党建质量更高”这样一个目标,努力让习近平总书记寄望的“把郴州发展好”的美好胜景在郴州这片红色热土渐次呈现。
记者:您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是一个全方位的指标体系,面对这么高的标准,实施的难度和挑战必然很大,当前郴州有哪些优势条件和机遇支撑吗?
刘志仁:郴州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着外部机遇汇聚叠加、内生动力持续释放诸多有利条件。
首先,基础条件实。郴州区位优越,资源富集,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红色资源遍布全境。特别是我们坚定不移兴产业、强实体,打基础、利长远,一批标杆性、引领性企业相继引进,一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建设,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形成,开放平台日趋完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集聚,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实。“十三五”期末,郴州经济总量超过2500亿元。今年来,继续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
其次,面临机遇多。除面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构建新发展格局释放强大内需等共性机遇外,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湖南省委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重大规划、政策、项目和举措,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去年9月总书记亲临湖南、首站来到郴州考察,勉励湖南打造“三个高地”、担当“四新”使命、落实“五项重点任务”,嘱托我们“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把郴州发展好”,为推动郴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三是国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为郴州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战略,塑造开放新优势提供重大利好。四是郴州承担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郴州片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重大使命任务。这些重大机遇的叠加,必将充分释放郴州高质量发展的“化学反应”“乘数效应”。
最后,上下共识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考察郴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对标湖南省委要求,确立了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全力打造“一极六区”的总战略,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重用“三牛”型干部,激发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劲头,人心思进、共谋发展氛围愈加浓厚。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既重质量也要讲速度
记者: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您认为应该怎么处理和平衡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刘志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既重质量,也要讲速度。
对郴州来说,一方面,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郴州当前的最大市情。郴州要实现富民强市,要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要跟上全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也只有保持合理增速,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才能支撑和促进发展的质量。
另一方面,发展又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尤其郴州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和产业的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和生态环保压力日益趋紧,决不能再走高污染、高能耗推动高速度增长的老路,必须把质量和效益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提质增效,确保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
这些年来,郴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打出稳增长、提质量、增效益的组合拳。“十三五 ”期间,郴州经济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GDP突破2500亿元,财政收入质量由2016年的全省末位跃升至2020年的首位。
一是以兴产业、强实体支撑高质量发展。以产业为根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狠抓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提升产业质效。“十三五”期间,共实施市级重大产业项目649个,累计完成投资2039.41亿元,“六大产业集群 ”和“九大工业优势产业链”初具规模,有色金属产业成为全市首个千亿产业,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迈上千亿级台阶,农业四大百亿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以来,谋划推进了536个产业项目,总投资1033亿元,新引擎、新动能不断激活。
二是以扩投资、促消费带动高质量发展。投资方面,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片区等重大平台、政策机遇,谋划、引进、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产业项目,“十三五”时期,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5.5%,高铁站改扩建、北湖机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投资综合效益稳步提升。消费方面,办实办好矿博会等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展会,获批中国(郴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三是以实考核、正导向保障高质量发展。完善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在产业园区大力推行亩均投资、亩均税收、亩均产值为主要指标的考核考评,引导全市上下转变发展观念,加快从速度情结、换挡焦虑、投资冲动和政绩偏差中走出来,加快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走正走实高质量发展道路。
“三高四新”既是方向也是标准更是行动的总指南
记者:考核必然涉及到对标, 郴州对标的依据是什么?将采取哪些行动?
刘志仁:我们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湖南省委提出的“三高四新”战略,郴州将在助力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基础上,全力争当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排头兵”,在全省发展全局中发挥郴州优势、彰显郴州作为,作出郴州贡献。重点把准“三个着力点”,着力开展四大改革、五大开放等“九大行动”,突出“四个着力”。
把准“三个着力点”,即:发挥临近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整合优化开放平台功能,着力推进自贸试验区郴州片区建设、着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扩大开放合作,努力把郴州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
开展四大改革、五大开放等“九大行动”,即:深入实施“放管服”、要素市场化配置、投融资体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等“四大改革行动”,有效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深入开展“对接粤港澳提升大平台”“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对接‘一带一路’推动走出去”“对接郴商建设新家乡”“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等“五大开放行动”,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力争到2025年,全市开放型经济总量和质量继续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形成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郴州作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桥头堡”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
突出“四个着力”,即:一是着力畅通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通道,推进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互联互通;二是着力推动建立决策层常态化对接对话机制和部门协商合作长效机制,建立重大关联规划和项目建设邀请派人协商机制,构建郴州与粤港澳三地联动发展格局;三是着力加强规则对接,完善通关合作机制,深化与粤港澳通关一体化改革,发挥港澳直通车作用,推进郴州口岸与广东口岸、香港口岸无缝对接。四是着力对标国际规则和大湾区先进经验,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记者:方向和目标都非常清晰,剩下就是怎么干的问题了。
刘志仁: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六个方面聚焦发力:
一是坚持把产业实体作为最实根基,优化产业结构,建设“五好”园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二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最强引擎,建设好自贸试验区郴州片区,实施创新发展“六大计划”,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三是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最佳路径,全方位拓展对外开放,全力营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营商环境,拓宽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四是坚持把红绿融合作为最亮名片,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总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红色与绿色相映成画,扎实做好“红色+绿色+有色+古色+暖色+民族色”“旅游+”“水生态+”深度融合文章,放大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五是坚持把城乡共进作为最大潜能,更加注重发展机会公平、资源配置均衡,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六是坚持把为民造福、为民创造财富作为最重要政绩,着力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发展与安全,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在看到挑战的同时更要看到新动能新机遇
记者:看得出,您对于郴州的高质量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的,这是不是和近几年实践中的经验有关?
刘志仁: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越走越宽。
一是全力兴产业、强实体,确立了“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三个千亿级园区”“六大制造业基地”等重点举措,部署了“九大工业优势产业链”,一批500强企业落地投产,有色金属成为全市首个千亿产业,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迈上千亿级台阶,农业“四大百亿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2.3%,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81家,进入全国城市创新竞争力百强。
三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产业承接成效显著,中欧班列(郴州)跨境电商专列正式运行,获批建设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郴州片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入选“全国外贸百强城市”。
四是致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了一批中部经济百强县、国家和省级特色小镇,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五是倾力改善民本民生,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当前,也面临一些短板和挑战:产业结构还不优,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创新平台、高端人才还不多,创新发展内生驱动不足;生态环境治理包袱沉重,特别是矿山开采历史遗留问题多,治理的任务重、难度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记者:面对这些挑战,您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刘志仁:挑战当然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助推郴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也不少。
在产业链方面,近年来引进了中国电子、中国广核能源、中国机械工业等一批产业链较为完备的重大企业,打造了“六大产业集群”和“九大工业优势产业链”,建设了桂阳智能家居产业园、宜章氟化学产业园、汝城电子智能科技产业园、临武碳酸钙产业园、资兴硅材料产业园、永兴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正向第四代产业发展的“现代产业生态园”迈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在人才方面,制定并逐步升级“林邑聚才”计划,配套10个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相关政策,出台“乡村人才振兴十条措施”,开展“郴州工匠”、科技创新优秀团队和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加大了“林邑聚才•智汇郴州”“企业高校行”“名校优生”等市场化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力度,人才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共有各层次、各类人才15.3万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记者:作为“粤港澳后花园”,郴州如何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机遇,在融入或承接大湾区产业分工中发挥出自身作用和优势,从而助力郴州实现高质量发展?
刘志仁: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郴州既是大湾区向中部辐射的重要通道和重要节点城市,又是中部地区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与大湾区地域相邻、交通相连、经济相融、人文相亲,是服务大湾区建设的天然腹地、战略后方,大湾区也是郴州最重要的对接合作目的地。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将主动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大湾区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加快建设湘粤港澳合作示范的大产业园、大创新园、大生态园、大康乐园、大蔬果园、大美家园,创响“向南开放看郴州”品牌。
重点将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做活产业承接文章。立足区位优势,聚焦打造“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链抱团转移,努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补齐产业短板、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二是做足产业互补文章。充分发挥郴州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加强与大湾区在“生态+”等产业方面的互惠合作,推动“生态+农业”深度对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深挖“红色+绿色”旅游资源,拓宽旅游发展新要素,全力打造大湾区最喜爱全域旅游、医养康养目的地。三是做优产业配套文章。深度参与大湾区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产业分工协作,提高产业链中的“郴州分量”,变“产业链外承接”为“产业链中协作”。积极开展“园区共建”“飞地园区”等异地合作,探索“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才引智”协同创新模式。
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把区域优势最大化
记者:郴州提出打造“一极六区”,是哪一极和六区?
刘志仁:“一极”即: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六区”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开放程度更高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其中,“一极”统揽“六区”,“六区”支撑实现“一极”。
记者:作为湖南境内矿产资源富集大市,“中国的有色金属之乡”,郴州在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中,如何实现向“三化”转化,助推郴州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否有时间规划图?
刘志仁:郴州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成熟型的资源型城市,是全国50个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之一、湖南省唯一的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市。我们将牢牢坚持“三化”方向,加快推动矿业经济转型升级。
智能化发展方面:坚持创新驱动,支持矿山企业实施采选矿关键设备、关键技术、关键工艺重点攻关,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矿业深度融合,推进装备智能化更新,支持矿业企业建设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柔性制造单元。2020年共建设高智能生产线60余条、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3个。
绿色化发展方面:以“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为原则,持续推进重点产业、行业、区域绿色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以永兴县“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桂阳县“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为依托,加快建设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形成一批循环经济改造示范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企业。
服务业化发展方面:重点优化提升矿业经济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矿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国家有色贵重金属产品质检中心”“国家石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有色金属公共数据库、湖南国际矿产资源交易中心、有色金属价格指数发布等电商服务平台。依托自贸试验区郴州片区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和银精矿加工贸易。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努力建成区域性矿业经济物流集聚区。积极推动“互联网+”经济,加快发展信息、科技、营销、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力争到2022年底,将全市的生产矿山全部打造成为绿色矿山;到2023年,实现传统矿业经济占比进一步下降、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持续上升,基本建成全国、全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综合利用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没有共同富裕就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就走向共同富裕,在解决“绝对贫困”之后的“相对贫困”,郴州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刘志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共同富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内涵实质、准确把握实践要求,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循序渐进促进共同富裕,必须鼓励勤劳致富、创新创业致富。
近年来,郴州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升民生福祉。全市累计脱贫45.2万人、4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如期高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要实现共同富裕,解决了绝对贫困只是第一步,还要持续解决好相对贫困的问题。当前,郴州发展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市情,决定了城乡、区域、群体之间收入水平还有差距。
今后,要切实加强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既要大抓发展、做大“蛋糕”,又要力促共享、分好“蛋糕”,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尤其要进一步聚焦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守住底线。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郴州将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为统揽,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五条举措”、推进有效衔接“五大重点”、健全常态化帮扶“四项机制”、落实乡村振兴政策“五个衔接”,在中央、省委提出的“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要求的基础上,自加压力,确保全市不发生一户一例返贫致贫现象。
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念好“致富经”。坚持产业、就业、创业、家业“四业并举”,帮助低收入者特别是脱贫户、边缘户提升致富能力、拓宽增收渠道。比如产业方面,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和村集体经济,持续扶持脱贫产业,推动扶贫车间更加紧密地建在市县级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上。就业方面,建设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基地,支持“两后生”就读技工院校,鼓励企业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全面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专项行动。创业方面,制定减免税费、场地安排、创业补贴等支持性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乡村能人就地创业、脱贫人口自主创业。家业方面,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资产”向“资金”“资本”转变,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是兜牢“保障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着力解决“学位、床位、车位、厕位、梯位”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符合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保障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人群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继续实施低收入家庭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参保政策,落实“一站式”结算便民惠民措施。
三是织密“防贫网”。积极构建集监测、帮扶、管理于一体的防贫监测帮扶管理平台,将所有农村户籍人口,重点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和档外低保户、分散供养五保户、重病户、重残户,全部纳入平台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动态监测,一旦出现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因事故返贫致贫风险,及时采取精准帮扶措施,阻断返贫因素,消除返贫风险。截至目前,全市纳入重点监测和帮扶对象9513户21278人,未发生一例返贫致贫现象。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党
记者:您认为党建对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有哪些?目前,郴州地区的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刘志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党。地方党委要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
一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郴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心系“国之大者”,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明确提出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全力打造“一极六区”的总战略,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是很好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经济要求,也是一个政治要求。新发展理念,既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郴州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南针、指挥棒、红绿灯,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三是要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对党中央的重大判断、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郴州始终坚持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四是要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路线方针确定之后,关键在干部,关键在干。郴州通过出台“三牛”型干部选拔使用办法、进一步严明纪律规矩的五条措施、细化容错免责机制、实施“林邑聚才”计划、改进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等系列举措,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共为。
红色是郴州最鲜明的底色和本色。郴州全市11个县市区都属革命老区,是“湘南起义”策源地、“第一军规”颁布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底蕴深厚。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考察郴州期间,谆谆教导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挖掘红色潜力、放大红色优势、点燃红色引擎、打造红色品牌。
重点是抓好“五个一”:
一是建好“一个库”。扎实推进红色资源普查、名录核定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建立了完整的红色资源档案库。启动郴籍9位开国将军故居、“两邓”(邓中夏、邓力群)故居、“两曾”(曾中生、曾希圣)故居的修缮维护及复原展陈工作。推动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旧址等3处革命文物成功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和纪念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是编辑“一套书”。组织出版了《郴州红色故事》《郴州红色人物》《郴州红色遗址》等系列读本,大力开展红色宣传。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七进”活动,精心推出新编昆剧《半条被子》、大型歌剧《陈家大屋》、电影《半条棉被》、情景舞蹈剧《第一军规》等一大批红色文艺精品,推动红色故事家喻户晓、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三是实施“一揽子规划”。制定出台《郴州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郴州市长征类红色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2020-2035年》《郴州市打造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系列规划文件和行动方案。
四是推出“一张图”。精心绘制、上线运行了“郴州红色旅游地图”,全景展现郴州重要党史人物、重要党史事件和各类红色资源、文旅资源,重点标绘了60个革命遗址、爱教基地和20个旅游景点,并据此推出一系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为开展红色教育,体验红色旅游提供了“宣传窗”和“路线图”。
五是建好“一个园”。高标准建设湖南(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全力打造沙洲党的“初心诠释地”“乡村振兴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首倡地”,并以此为牵引,全市域推进以红色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发展,重点推动莽山—飞天山—东江湖—沙洲区域文旅协同发展,促进红色与绿色相映成画,加快“红色+绿色+有色+古色+暖色+民族色”融合,持续创响“湘南红”红色文旅品牌。同时,加强大湘南、湘赣边、红三角等区域红色文旅联动,构建以沙洲为核心节点、湘粤赣三省联动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体系,推动区域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附注:本文属于“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项目号:2021MYB011)的部分成果】(本报记者:何芳)
中国访谈网责任编辑张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