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太平峪 中央国家公园的一扇大门

发布时间:2017-12-25 17:48:00 来源:西安晚报 责任编辑:新语
原标题:太平峪 中央国家公园的一扇大门 人迹罕至的朝阳洞在岩壁的下方

  原标题:太平峪 中央国家公园的一扇大门



人迹罕至的朝阳洞在岩壁的下方



方学华家的老屋



原户县太平口小学



穿梭在紫荆花丛中的缆车

  □文/图 袁林

  秦岭被称为是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而太平峪则是“中央国家公园”面向西安的一扇大门。

  太平峪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峪内地势开阔,风光独具,有著名的太平森林公园,有颇具传奇色彩的朝阳洞,还有老碗沟、万花山、情侣溪、西寺沟、管坪等等,这些地方野趣盎然,人们在游山玩水的同时,可以吃农家饭,还可以采购土蜂蜜、核桃、板栗、山葡萄酒、五味子酒。每年夏季,太平河两岸成为城里人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隋代建造太平宫

  太平峪何时得名,已不可考证。唐《元和郡县志》记载:“隋太平宫在户县东南三十一里,对太平谷,因命之。”

  那就是说,至少在隋代,这个峪就被称为“太平”了。据说隋炀帝曾多次亲临太平宫。隋亡,唐高祖李渊曾于武德九年(公元627年)在太平宫避暑,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也曾来到太平宫。没有文献记载太平宫的规模,这是一个遗憾。据考证,太平宫遗址位于现今鄠邑区太平口村。清康熙二十一年的《户县志·古迹》记载:“太平宫隋建,在县东南三十里草堂寺东。唐高祖避暑处。西南有太平谷,宋程伯淳游此有记。”民国二十二年吴继祖《重修户县志》载:“太平峪口西有真武庙(此处的‘太平峪口西’似乎有误,因实地考察询问,该庙遗址在太平峪口东面),即隋太平宫故址。”

  说得很清楚,到了民国,也就是将近一百年前,太平宫早已湮没无存,但是遗址上建有真武庙。新中国成立后,真武庙改建为太平口小学。这就意味着真武庙同样不存在了,如今跟隋太平宫“血缘”最近的,应该是太平口小学。

  黄叶飘零的季节,记者专程去太平峪实地考察。车行至峪口,见东面山坡下有一村庄,这就是太平口村。进村,水泥路四通八达,路旁一色两三层楼房,农家小院鳞次栉比,街道上几乎无人,踟蹰之间,迎面走来一位老者,记者问太平口小学在哪里,听说小学院子里还有当年太平宫遗留的础石(宫殿立柱下面的石墩)。老人闻言摇摇头说:“你可以去学校看看,但是学校已经撤销了。不过学校的房子还在,你去看看吧。”

  按照老人的指点,记者到了学校门前,墙上果然有“户县太平口小学”七个大字,字迹已然斑驳,一扇并不宽大的铁门上着锁,敲了几下,毫无响应。两米多高的围墙把里面遮得严严实实。

  此次探访无结果,后来采访太平峪的三桥村村委会主任方民的时候,记者顺便问了真武庙的前世今生。方民说,你要找的那些东西都没有了。记者不甘心,说按县志记载,太平峪口每年还有一个真武庙庙会,日期为农历三月初三,千年不变,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啊,如今还有吗?“这个还真的有。”方民笑道,“但是原先的祭祀活动已经消失了,如今就是山民交易农产品和日用品的集市。每年农历三月三,雷打不动,人山人海,如果有兴趣,你们城里人不妨过来看看热闹。”

  在古代,太平峪是文人墨客常常光顾的地方。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在《游户县杂诗序》中还说:“入太平谷,山水益奇绝,殆非人境。石遭甚险,下视可悸。往往步乱石间。谷内有长啸洞、虎溪、重云阁、风池……”晚清名士贺复斋有一首《游太平峪访明道先生遗迹》诗,也提到程颢:明道遗踪此地传,大平谷口万花前。奔流波浪争趋海,矗立崭岩欲倚天。霁月初更东岭出,危桥百丈半空悬。只嫌未到深山里,云际峰头枕石眠。诗里说的“明道”,就是程颢。

  据说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写的也是太平峪(有人也说写的是祥峪):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灿烂山野紫荆花

  今年夏天接受采访太平峪任务的时候我曾戏言,做好这个报道需要一年时间。编辑闻言大惊,说区区几千字的文章,怎么能要那么长时间?我说现在是夏天,紫荆花开放的季节已经过去,看不见紫荆花,外人对太平峪的理解就少了一半,所以,待明春紫荆花开放,我去现场看过,才好下笔。

  这当然是戏言。太平峪的紫荆花对我来说早已是老朋友了。

  观赏紫荆花的最佳地点是太平森林公园。森林公园距离峪口15公里,进入太平森林公园,可以步行登顶,也可以乘缆车。以记者多次观赏紫荆花的经历,建议大家最好还是乘缆车,一来节省体力,二来拥有更好的观赏视角,因为缆车穿行于紫荆花树冠之上,居高临下,花团锦簇,可谓美不胜收。

  下了缆车继续攀登,虽然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行程,但是一路拔高,台阶连着台阶,行人到此都会气喘吁吁,最后到达一个叫作“彩虹瀑布”的景点。说到彩虹瀑布,还要说说太平峪里的地质景观。太平森林公园除过紫荆花,还以瀑布著称于世,在这里有所谓八瀑十八潭之说,如玉带瀑布、仙鹤桥瀑布、雷风槽瀑布、龙口瀑布、彩虹瀑布等等。

  彩虹瀑布位于公园最高处,海拔1740米,是太平森林公园“八瀑十八潭”的最佳观景点,为断崖——悬空型瀑布,上部凹陷,下部倾斜,落差100余米,水流倾泻,荡起漫天水雾。天气晴朗时,天空中弥漫的微小水珠经日光照射发生折射,从游人的视角看去,从水潭中升起一道道五彩缤纷的彩虹,灿烂夺目,煞是壮观。

  从秦岭的整体状况来看,太平森林公园处于浅山区,海拔从公园门口的600多米,上升到公园制高点彩虹瀑布1700多米。太平森林公园的东面以太平东梁为界,与西安市长安区接壤,南面以秦岭主梁为分界与宁陕相连。这里所说的秦岭主梁,就是著名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主梁北面属于黄河流域,南边属于长江流域。太平森林公园的西面以冰晶顶为标志,与朱雀森林公园毗邻,北面则是太平峪内的村庄和单位。

  太平森林公园里的紫荆花,生长在海拔1000米上下,每逢春季花开,一片片粉色云霓簇拥在山坡上,汪洋恣肆,蔚为壮观。这里的紫荆花全部是高大乔木,一般有四五层楼高,一些孤立生长的大树,目测下来甚至有七八层楼高,着实是一种奇观!多年前,中国林业科学院的专家到太平国家森林公园考察,曾经发现过一棵主杆直径达l米多的紫荆树,被称为“紫荆王”。

  进太平峪观赏紫荆花,应该不是现代人的发现,这里有诗为证:“老生衰病畏暑湿,思卜户杜开紫荆。”诗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诗里说得很明白,程老师身在京城汴梁,心却在思念陕西户县的紫荆花。

  以高大乔木状态生长的紫荆树,在秦岭北麓太平峪及其相邻峪口内的山坡上多有分布,而离开这一特定的地段,基本上就见不到紫荆树的踪影了,何以如此,还有待植物学家的考证。

  说了这么多紫荆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咱们把太平峪里的主要植物品种梳理一遍。粗略统计,太平峪内有高等植物700余种,其中珍稀保护植物有连香树、金钱槭、水曲柳、太白红杉、秦岭冷杉、红豆杉、野大豆、秦岭岩白菜等;药用植物有望春玉兰、连翘、杜仲、曼陀罗、天麻、贝母、猪苓等。太平峪跟秦岭其他峪口一样,森林景观的垂直分布造成空间的多变,增加了景深,使景观层次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一峪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现象。

  天生一个朝阳洞

  很多人都知道太平峪有个大名鼎鼎的朝阳洞,但是能够亲眼看到朝阳洞的人屈指可数。

  一个晴好的天气里,记者早上7点从城里出发,进太平峪车行大约5公里,左手方向有一条便道,宽窄只能通过一辆汽车,从这里即可进入万花山景区。过三桥村不停车,再走3公里沙土路,眼前就没有路了。从这里下车,登顶朝阳洞的漫漫征途开始了。

  首先顺着溪流前行,地势缓慢拔高,两个小时之后来到一个叫作窝棚的地方,窝棚并非传统地名,因为这里曾经住着扎扫帚的人, 搭建有窝棚,因之被驴友命名。

  走到窝棚稍事休息再往上走,地势就开始急剧拔高,这一段陡坡称为“练驴坡”。秦岭山里练驴坡很多,但凡陡峭且漫长的坡路,皆可称为练驴坡,其中最有名的是鳌山的练驴坡;沣峪口内的高山草甸,从东佛沟攀登也有一段练驴坡。朝阳洞这一段练驴坡足足要走100分钟,其长度超过鳌山和东佛沟,应该属于高强度了。

  气喘如牛上了练驴坡,就到了山梁,咬紧牙关继续走,左拐右拐,上上下下,总感觉没有尽头。几乎要打退堂鼓时,忽听前面有人喊“到了”!转过一道弯,眼前出现一小块平地,杂树丛生,乱石遍地,在一面高一百多米的巨大花岗岩壁下,赫然出现三个山洞。

  岩壁下面与地面平齐处,有一大一小两个洞,大洞有20平方米面积,穹顶高两米多,洞内堆放着木柴,还有烤火留下的灰烬。小洞只有数平方米,里面一个土灶,乱七八糟放了一些瓶瓶罐罐。在小洞的斜上方还有一个洞,距地面两米多高,洞口下面靠着一架用木棍捆绑的梯子,登上去,洞内有毛毡,有被褥,乱七八糟一堆。毫无疑问,这里就是卧室了。把卧室放在高处,当然是为了防范野兽,但是谁有能力在这个高度开凿山洞呢? 又是一个疑问。或许是天生一个朝阳洞吧,那可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眷顾了。因为无论是隐士、采药人,要想在朝阳洞生存,没有这个悬在半空的山洞,恐怕早就变成黑熊的美味佳肴了。

  说到黑熊,不妨顺便说一说其他野生动物。太平峪内,有野生脊椎动物280多种,常见的有羚牛、金钱豹、狐狸、黑熊、岩羊、豪猪、草兔等,鸟类有红腹角雉、环颈雉、金鸡、猫头鹰、啄木鸟、大山雀、大云雀、喜鹊、啄木鸟等,两栖爬行类有中国林蛙、蟾蜍和多种蛇类。特别要提到的是,秦岭的野生脊椎动物绝大多数都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如羚牛、苏门羚、金钱豹、斑羚、黑熊、鬣羚、大鲵等。每年春夏,景区内蝴蝶翩翩飞舞,品种多样,曾经有人在这里捕捉到珍贵的虎蝶。

  朝阳洞海拔2400米左右,攀登朝阳洞,记者一行用了275分钟,拔高1200多米,相当于四百层楼房,其间除了停下来喝水喘气,补充一点食物,就只是在走路,在攀登,个中艰辛,不可尽数。

  多年前记者第一次上朝阳洞,走错了路,迷失在大山里。眼看晌午已过,恐慌情绪正滋生时,忽听远处传来歌声:太阳出来嘞欧喜洋洋欧——我们几个人面面相觑,心想这该不是幻觉吧?四川民歌?在秦岭深山里?疑惑间,歌声飘到了耳边,眼前出现一位老者,左手拎一编织袋,右手握一短把钅头,说精神矍铄也罢,说健步如飞也行。老者目光炯炯,反倒疑惑几个城里人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交谈之后我们才知道,老者姓吴,专职采药人,家居重庆,常年活动在秦岭深处,风餐露宿,与山林野兽为伴,常在朝阳洞附近采药,所以朝阳洞就是他的家。

  靠山吃山的村民

  从行政管辖的范围看,太平峪共有10个村庄,分别为:太平口村、三桥村、家佛堂村、管坪村、八亩场村、西寺村、煤场村、紫阁岭村、黄柏峪村和邢家岭村。而从地理的概念界定,则黄柏峪村、紫阁岭村和邢家岭村并不在太平峪的范围之内,这一点是需要说清楚的。

  三桥村位于太平峪万花山景区下方,全村四十几户人家,不到150口人。前些年驴友登山热潮高涨,三桥村几户家家经营农家乐,卖农家饭,卖鳟鱼和土特产,这两年登山热退潮,农家乐虽然还在经营,但是商业氛围已然大不如前。

  记者最近一次进太平峪是在初冬季节,这一次是采访三桥村的制酒名人方学华。方学华住在三桥村最高处,海拔1200米。去老方家采访,下了汽车还有一公里多的山路要走。初冬时节,满目萧条,一路走来,枯焦的树叶在脚下发出悦耳的沙沙声,眼前时而出现柿子树,树叶落尽,火红的柿子悬挂枝头,衬托着蓝天,分外靓丽。行走半个小时,远远听到犬吠,老方家的土屋就映入眼帘了。

  晒着暖暖的冬阳,坐在方学华家的院子里,我们开始海聊。

  方学华,1954年生人,算上他这一辈,在大山里已经是第四代了。眼前的老屋建于1963年,土木结构的老屋,挺立半个多世纪,如今遮风避雨还行,但是跟“舒适”二字就差得很远了。老方家如今有两亩多地,种青菜种土豆,其余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种上了板栗、核桃,2015年开始挂果,但是或许品种不对路,产量很低,按老方的说法是“十年九不结”。因此,板栗核桃靠不住。

  那么靠什么维持生活呢?老方的办法很简单,当然也出于无奈,那就是靠山吃山。趁着前些年登山热,老方也搞起了农家乐,购置了灶具、桌椅,那时候每逢周末都有大量的驴友来到万花山,老方经营农家乐,加上卖土蜂蜜、山葡萄酒和五味子酒,一年收入可达五六万,那些年就是老方的黄金时代。这两年情况变了,驴友大幅减少,农家乐基本上失去了生意,每年只靠自酿的山葡萄酒、五味子酒和收的土蜂蜜,可以有两三万的收入,对于老两口来说,这个收入也能顾住温饱。

  说起酿酒,老方来了精神。他说,每年从九月初开始采集山葡萄,有效采集时间为两个月左右。采集回来的山葡萄要择干净,然后放入陶瓮,每只陶瓮可以装数百斤葡萄,装葡萄的同时放入冰糖、蜂蜜,发酵一个多月,浓香扑鼻、酸甜适口的山葡萄酒就做成了。

  受到山葡萄酒的启发,多年前方学华尝试酿制五味子酒,也很成功。记者经常进山,知道山民卖的五味子酒都是在高度白酒中放进五味子,浸泡若干时间,是泡出来的,属烈性酒。老方酿的五味子酒属于自然发酵,酒精度很低,酸甜适口。记者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小杯五味子酒,喝一口,果然别有风味。记者对老方说,在三桥村就是你一个人在酿五味子酒,那就是三桥村第一家了。老方说三桥村第一家?你小看我,酿造五味子酒,我是全国第一。说到这里老方还讲了一个故事,说前些年外地有一老板,喝了他的五味子酒,打算投资建厂,请老方出山做技术顾问,据说整体方案都出来了,但是有一个难题解决不了,那就是,五味子属于野生,产量不可把握,且大量采集保鲜又是个很大的难题,没有产量,哪里来的效益?此事只好放下。

  讲到这里记者突发奇想,如果五味子能够像猕猴桃那样进行人工栽培,有了稳定的产量,那么是否能够成为秦岭山区居民脱贫致富的一条路子呢?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界限网络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湘ICP备17005820号-2 公安印章标准编码 4301210151948 Copyright 界限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