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共圆小康梦——四平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农家,改变了乡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面貌,解决了百姓出行难、卖粮难的问题;一间间高标准、高质量砖瓦房拔地而起,圆了贫困户的住房梦;一个个惠民的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贫困群众喜获分红,更加坚定了他们脱贫的信念……这一幅幅农村新貌的画卷,正是四平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的成果。
漫漫扶贫路,浓浓民生情,一股暖流激荡在四平大地。2017年,四平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扛在肩上,聚焦“六个精准”要求,积极构建“四个体系、四个机制”责任落实网络,扎实抓好“五大工程”。各级各部门主动作为,务实担当,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有力,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亮点纷呈。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党员,全市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真扶贫,扶真贫,交出了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四个体系、四个机制”织密“保障网”。四平市在高位推进上积极构建扶贫责任落实网络,创新建立四个扶贫体系、健全四个扶贫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建立脱贫制度体系,健全脱贫机制。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凯明担任组长的脱贫攻坚制度制定组,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层层抓落实的体系。建立脱贫标准体系、健全退出机制。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李中新担任组长的脱贫攻坚标准认定组,构建贫困村识别、贫困人口脱贫标准体系。建立脱贫监管体系,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成立了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胡越平担任组长的脱贫攻坚监管考核组,构建职责明晰、权责一致、分类管理、分工负责、全程管理、重点突出、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脱贫监管体系。建立脱贫约束体系,健全脱贫稳定性机制。成立了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艳军担任组长的脱贫攻坚约束保障组,构建约束体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制度保障。四个小组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全方位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极大增强了各级各部门参与脱贫攻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政策资金双发力助推脱贫攻坚进入“快车道”。2017年,市本级财政拿出相当大部分可支配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工作,资金投入占比全省居第一位。同时,制定《关于发展壮大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经济的扶持意见》,安排3500万元扶持拟退出的贫困村,建设温室大棚、规模养殖、光伏电站等项目,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目前,54个贫困村实现退出摘帽。
政府兜底改造危房圆了贫困群众“安居梦”。加大危房改造工作力度,在中央、省危房补助的基础上,市级财政配套安排资金5718.3万元,D级危房每户补助10000元,C级危房每户补助3000元,不足部分由县(市)区配套,让6071户贫困户不花一分钱,圆了安居梦。同时,坚持因地制宜,着力提升住房品质,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改造后的住房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双辽市规定改造后的住房面积在60平方米左右,并且全力提升室内设施水平,让贫困群众住得安心、舒心。
保险金兜底安上“放心阀”。在贫困户自愿原则下,采取“保险公司让一点、受益群众拿一点、市县财政兜一点”的方式,市、县两级财政各拿出300万元,为贫困群众购买商业保险,重大疾病险和大病补充险保险双管齐下,意外险和家财险双重防范,着力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提升贫困户综合保障水平。目前,对于新农合目录内自负比例部分,保险公司负责报销90%,防止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远程医疗开通贫困群众就医“直通车”。在市中心医院开展“互联网+医疗”的远程医疗模式,省市专家对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先后开展远程会诊30余场,完成289例远程会诊,极大地节省了群众外出看病就医的费用,让贫困群众能在家门口享受先进的医疗服务。
探索村医改革打造一支稳定的“白大褂”队伍。在全省率先实施乡村医生“员额制”改革,通过公开竞聘、择优聘任“员额制”乡村医生,让村卫生计生室真正回归公益性。同时,落实订单定向培养,8名学生已安置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打造一支长效基层医疗队伍。
贴心宣传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原原本本按照文件宣传政策,贫困群众不知道政策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帮助,更不知道怎么用好利民惠民的政策。工作中,我们以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制作2.5万套扶贫漫画、扶贫挂历、扶贫年画,让帮扶联系卡入户上墙,让政策入心,打通了扶贫政策最后一公里。
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迈进。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四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朝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行。
相关阅读
- 01-14人民日报评论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01-14精准发力 共圆小康梦——四平市脱贫
- 01-14落后山村变“酒村” 乡村振兴也“醉
- 01-14集聚资源 依托互联网+特色产业开展脱
- 01-14【学习时刻·经济实说②】管清友:中央
- 01-14还是那片山,“成色”不一般——乡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