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时代 文化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复兴的不竭源泉 _文艺原创 _光明网
【编者按】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共分十三个部分,其中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特别推出“走进新时代 文化新传承”系列评论,从“坚定文化自信”“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重视传播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艺创新”“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等不同角度,对十九大报告进行相关解读,以飨读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10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最后援引的这两句古诗,一下点亮了现场。
事实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和讲话中,古诗文佳句常常是纷至沓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
这样的“诗词情缘”令人感慨,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传统文化以极高的评价。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悠久文明,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但如何接续与传承古老文明,让传统的文采风流、精神价值惠及当代人群,显然并不轻松。这其中,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影响、渗透,所谓“上行下效”“风行草偃”,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逐渐养成普遍情趣,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审美风尚。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植入传统文化的因子,如何使传统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需要广阔视野,也需要时间的陶冶与淬炼。
这些年,人们也欣喜地看到,变化正在发生,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渐行渐近。一方面,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孔子学院全球开花,目前已在130多个国家开办500多家。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稳健推进,目前已推出50部精品剧目,100多部作品受到国家资助。在新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占比超过30%。
另一方面,媒体及民间也致力于发掘传统文化之美,“国学热”长盛不衰,“收藏热”持续升温。影视节目积极引导民众关注传统文化,《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节目掀起了修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动画电影《豆福传》,围绕最普通的食材黄豆展开了一个神奇的中国故事——不仅体现了道家所提倡的“顺其自然”,还贯穿了儒家的“修齐治平”入世思想。
不仅如此,民国老课本近年来也持续走红。例如“北风吹,白云飞,太阳哪里去了,树上的叶子哪里去了,地上的青草哪里去了”,中国文字之美尽在其间,而丰子恺寥寥几笔的绘图笔简意深。这才是让人温暖、触动人心的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复兴的不竭源泉。传统文化越是开放,越是接近民众的家常日用,就越是“有血有肉”,并在这个亲炙体察的过程中,成为公众触手可及的文化基因。很多时候,文化并不神秘,本就应该有所附着、有所凭依,无论是日常的吟诵、援引,还是具象化的文物、器物、建筑、空间等,本身就蕴涵着文化传承的“语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过往先民的文明遗存,也不仅仅是现实繁华的热闹点缀,而是一个时代民众的精神依归、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的活力之源。新时代,尤其要有新气象,而文化发展本来就是新时代文化复兴的责任与使命所在。
(作者胡印斌系资深评论员)
相关阅读
- 01-20潘长江辟谣“去世”传闻:我很好 很健
- 01-20【走进新时代 文化新传承】优秀传统
- 01-20西安铁路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王艳辉被
- 01-20这些人要涨薪 你在这个名单里吗?
- 01-20韩国女性"理想老公":身高177是公务
- 01-20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七旬夫妇为爱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