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课堂“尬舞”成网红 清华老师“吓一跳”

发布时间:2018-01-22 17:33:30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新语
12月12日,清华大学“舞蹈实践”课上,邢高熙与学生一起跳舞。新京报记者王俊摄 原标题:课堂“尬舞”成网红清华老师“吓一跳” 近日,一段“清华大学老师课堂上尬舞”的视频引起热议,视频录制于一间普通的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下面,但

12月12日,清华大学“舞蹈实践”课上,邢高熙与学生一起跳舞。新京报记者王俊摄

  原标题:课堂“尬舞”成网红清华老师“吓一跳”

  近日,一段“清华大学老师课堂上尬舞”的视频引起热议,视频录制于一间普通的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下面,但画风突变,老师跳起舞来,并且秒切舞蹈模式,从安塞腰鼓到江西采茶戏,随即又来了段蒙古舞和新疆舞。

  这位老师是清华大学的邢高熙,在清华大学教授“舞蹈鉴赏”和“舞蹈实践”两门课,火了的视频正出自“舞蹈鉴赏”的课堂。

  今年49岁的邢高熙从小在内蒙古学舞,后来考入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做了四年的舞蹈演员,27岁时到清华大学任教。独特的教学方式让邢高熙的课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尤其是实践课,一堂课容量是30-40人,有很多人选不上。他现在这种独特的讲课风格,也非一蹴而就。邢高熙告诉记者,之前他也在找方向,碰了一鼻子灰。正是有了前面碰鼻子的过程,才有了这种受同学喜欢的授课方式。

  谈到这次自己的“走红”,他笑称把自己吓了一大跳,最近也有朋友在朋友圈晒,觉得压力很大。

  【谈走红】

  “走红”感觉压力特别大

  新京报:在网上突然火了,什么感受?

  邢高熙:把自己吓一跳。这其实是团委的一个学生,听说邢老师的课有趣,采访了我,录了个视频,做了这个推送。最近有朋友老在朋友圈晒,我感觉压力特别大。

  新京报:你平时上课都这样?

  邢高熙:我觉得这门课针对综合类高校,就应该这么上。因为光说感受不到,舞蹈是语言之外的。

  我跟同学们讲课,比如讲安塞腰鼓,如果你文绉绉的,哪儿都不动,根本没有感染力。陕北的安塞腰鼓,必须摇头晃肩、迈大步,打出来才能风风火火,你这么说同学已经有点形象了,你再一做就更直观,同学们更便于理解。

  我的课就是文字加肢体展示,这门课这样一展示,同学们接受,觉得挺好玩儿,最终我们要引领同学走入一个审美层面。

  新京报:就是讲课中把舞蹈和风土人情结合?

  邢高熙:没错。像我们常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其风俗在里面,你要把这种特点讲出来,这种课学生肯定会喜欢。

  新京报:你的课什么时候成了热门?

  邢高熙:这种讲课风格,有三四年了,之前一直在找方向,碰了一鼻子灰。也是有前面碰鼻子的过程,才有了这种授课方式。

  欣赏舞蹈应该从哪方面入手?舞蹈本身是肢体语言,但同学看不明白肢体语言,就要告诉他们很多舞蹈都有你所熟悉的动作,熟悉后就会“移情”,把艺术作品移情到自己,产生共鸣。

  有时候我还要同学也跟着做一做,把手伸出来,去联想、去移情,这样不枯燥。把他们注意力从电脑手机抓过来,希望他们在课上抬起头来。

  【谈课程】

  希望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自信

  新京报:你的课是怎么设置的?

  邢高熙:两门课,舞蹈鉴赏和舞蹈实践,一周四节,四个班,一个学期一个周期,重复地开,我个人认为,现在有种现象就是求新,今年开门新课,明年换一个。老是追新,社会流行什么就做什么,反而离教育越来越远。

  新京报:选这门课都是什么样的学生?

  邢高熙:都还是对舞蹈有兴趣、想探究一二的。我们的价值就是揭开舞蹈神秘的面纱,学生先有兴趣,兴趣浓厚了就爱上这门艺术,形成习惯。艺术审美的提高不是通过一年两年,艺术教育这个事也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做不到立竿见影。

  新京报:课上都教什么舞蹈?

  邢高熙:教的是既有艺术表现力,又能很快跳起来、要求没那么高的。这门课给他们提供一个准备,将来在任何一个场合碰到,比如文艺汇演、社交场合学生都能顶上去,再不有“我不会、我不会”这种推辞,不怯场,说跳就跳,大大方方的,这是新清华人的标准。能上大舞台能担大任。

  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信。清华是一所学霸的学校,每个学生都是拔尖的,但是应试教育不重视艺术,很多学生艺术方面没有自信,进入大学我们就是要给孩子们补课。

  【谈个人】

  要不断提高自己和学生对接

  新京报:你来清华之前还做过舞蹈演员?

  邢高熙:我毕业的时候二十二三岁,作为舞蹈人来讲是比较年轻的,精力体力都好。有四年的舞台经历,对我从事大学老师这个职业来说非常有帮助,不是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如果你没有舞蹈经验是缺很多东西的,包括舞台上的表演、状态,如果自己没有这个经历,讲给学生听就太间接了。

  新京报:现在每天还练功吗?

  邢高熙:抻筋压腿不怎么练了,不过在练别的功。我们小时候看书看得少,现在我练功就是多看书,哲学、美学都看,丰富自己。

  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其实我这个课不是一上同学就喜欢,也经历过低谷。后来还是要丰富自己,对话的层面才能在一个平台上,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群体,只讲舞蹈,不讲文化,跟他们对接不上。

  新京报记者王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www.bjnews.com.cn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界限网络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湘ICP备17005820号-2 公安印章标准编码 4301210151948 Copyright 界限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