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仰和汗水浇筑梦想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一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通道”上,党的十九大代表、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一身戎装,回答掷地有声。寥寥数语,表达了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问鼎苍穹心向党的坚定信念,映射了航天员英雄群体筑梦九天写忠诚的奋斗足迹。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光荣诞生。20年间,这个航天员群体扛起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夙愿的使命,他们牢记党和人民厚望重托,六上太空,连战连捷,在浩瀚宇宙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今天,面对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伟大号召,他们仍不忘初心,时刻准备再次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在我身后,站立着13亿人民”
杨利伟清楚记得有一位海外老华侨对他说过:“你们能飞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抬多高。”这句话道出了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也道出了世界华人对航天员的殷切期盼。
带着这份信任,20年来,航天员群体先后14人次叩问苍穹。在历次飞行任务中,他们记忆最深的是出征仪式。
“当总指挥长下达出发命令的那一刻,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重托,干不好,回来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质朴的语言背后是全体航天员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
常常有人问他们,载人航天,人命关天,难道一点都不紧张、不害怕吗?对此,景海鹏总是笑着说:“虽然载人航天充满着风险,但送我们上天的是最好的火箭、最好的飞船,托举我们的是千千万万科技大军,我们不会紧张,反而会越来越自信。”
首次太空出舱行走,翟志刚在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上,以豁达自信的一小步,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我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有幸参与载人航天这个伟大的事业。”与翟志刚共同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刘伯明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刻苦训练,做好随时出征太空的准备。
2012年6月24日,中国航天史上又一个“首次”诞生,刘旺以极高的对接精度完成了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完成任务后,热泪盈眶的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举起右拳用力挥动,向祖国和人民报捷。
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无法忘记,他们太空飞行的第13天,习近平主席亲自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他们进行天地通话。“习主席亲切而又平和的话语,深深地温暖着我们的心。”忆起当时的情景,张晓光仍然心潮澎湃。
航天员费俊龙对国外同行说过这样一段话:“你可以分享我的快乐,却无法感受我的自豪。因为在我身后,有强大的祖国!站立着13亿人民!”
创造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纪录
从杨利伟只身探天到景海鹏三上太空,13年间,11名航天员六问九天,巡天遨游68个日夜,绕地飞行1089圈,行程4600余万公里,完成空间科学试验100多项……
在这张耀眼的成绩单背后,是这个英雄群体用信仰和汗水浇筑的逐梦轨迹。飞天没有坦途,从天空飞向太空,从优秀的飞行员成为合格的航天员,他们都经历了一场涅槃般的脱胎换骨。
基础理论学习这一难关首先摆在航天员面前,离开学校10多年的他们重回课堂,白天上课训练,夜里复习预习,“那时候教室里充满了风油精的味道,公寓成了‘不夜城’”。回想当时的情景,爱笑的翟志刚记忆犹新,但他们谁都没有退缩。
掌握了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体能训练必不可少。
转椅训练是陈冬的弱项,“刚开始,每次转完都会出冷汗、头发晕”。为了锻炼前庭功能,他买了一张可以旋转的椅子私下反复练习。作为一名女航天员,刘洋更知其中有多难:“记得第一次参加转椅训练,刚刚做到5分钟,我就感觉天旋地转,腹内翻江倒海,下来后整整一天都吃不下饭。”为突破短板和障碍,刘洋凭着“巾帼不让须眉”那么一股子劲,主动加压加码,不断挑战自我,最终达到15分钟的超优标准。
低压缺氧的感受恐怕常人不想经历,但低压缺氧耐力检查是航天员的必修课,这相当于把人以每秒15米的速度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他们忍受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反应,每次都持续训练30分钟以上。”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要完成这项训练,没有异于常人的坚韧是无法熬过来的。”
超重耐力训练,飞行员仅需持续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3秒,航天员却要在时速100公里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那相当于在胸部压了8倍的体重,停下来脑子还感觉在转。”在那段密集训练的时间里,费俊龙闭上眼睛还有感觉。他说,即便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手边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一个人碰过。
十分严苛的心理训练要求航天员在狭小密闭的隔离舱内进行72小时连续工作,不能睡觉,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困难是梦想腾飞的磨刀石。”十五年磨一剑的张晓光这样定义“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严格的考核与评定,先后选拔的两批21名航天员,顺利通过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考核,全部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的纪录。
把战友的成功当作自己的成功
在人民军队的英雄谱上,开拓天疆的航天员无疑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1人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称号;1人获八一勋章、1人获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8人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行星命名委员会分别以3名航天员名字命名了3颗小行星……
但正如“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所说:“离开了集体的力量,个人将一事无成。”航天员作为团结协作的受益者,更深知其中的分量。20年来,他们把战友的成功当作自己的成功,每次执行任务期间,没有飞天的航天员在地面轮流值班,为执行任务的战友提供技术和心理支持。
在航天员群体中,还有这么一群默默奋斗的无名英雄,他们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全部奉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翻开中国航天史册,2014年3月13日这个平凡的日子因5名航天员的停航停训被深深铭记。
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是我国首批航天员,在航天员大队成立之初,当党和人民需要时,他们怀揣飞天梦想通过层层选拔。十几年来,他们一心只为飞天,一次次接受祖国挑选,一次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因超过黄金飞行期,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为祖国出征太空,但他们像当年毫不犹豫参加选拔一样,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退出现役航天员队伍。
赵传东还记得,那天当他和战友们抚摸着航天员纪念章时,已年过半百的他们终究还是潸然泪下,这其中饱含着一名航天员对飞天梦想的不舍,但更多是一名军人对未能履行为祖国出征誓言的愧疚。“他们的等待与神舟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最厚重的一页。”中国航天员中心党委书记李新科说:“他们同样是共和国的飞天英雄!”
在首批航天员中,还有一名特殊的航天员,他就是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现役航天员邓清明,20年来他3次入选备份乘组,但始终都是备份。作为一名光荣的备份,邓清明想的都是如何在地面支持战友,让他们在天上飞得更高更踏实。当问他是否遗憾时,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只是深情地说:“投身这样一份伟大的事业,留名或是不留名,我都已收获了人生最大的幸福。我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出征太空!”
相关阅读
- 01-25特朗普前妻:特朗普会说蠢话 但绝不是
- 01-25用信仰和汗水浇筑梦想
- 01-25恒大再捐20亿扶贫资金 60亿助力毕节
- 01-25法国狱警抗议活动进入第二周 130多座
- 01-25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
- 01-25蔡英文又去"媚日" 在日企年会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