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际线之争为何如此牵动人心
原标题:胡锡进:北京的天际线之争为何如此牵动人心
很多北京人其实关注的不是摘广告牌本身,而是他们不喜欢“一刀切”,不喜欢“排浪式”“运动化”的社会治理行动。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市的城市治理受到舆论广泛关注。北京市为清除火灾等安全隐患拆除违建房屋,为了恢复“美丽天际线”而规范建筑物上的广告标识,这些行动意外受到广泛争议,一时间形成突出的舆情。
要说,北京开展治理的领域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从城市发展的长期逻辑线来审视,北京新的治理行动在方向上无疑是进取的,体现的是这座城市管理者有所作为的强烈意愿。从最广义的角度说,城市治理水平的升级会在一些时间点上有阵痛代价,只要结果被时间证明是好的,一些当时受到反对的改造就可能最终被公众接纳,成为城市现状和传统的新基点。
然而,当下舆论的不安和很多意见又不容忽视。这种流动的民意并非转瞬即逝的泡沫,而是存在于这座城市建筑及市井之间的精神文化北京的一个个生动表情。这些皱眉或者叹息折射了北京社会真实的内心世界。其实每一个地域和城市都不仅是由房子和街道堆砌的,人和人心更加本质。城市工作的核心是与人心的互动。
北京是中国首都,中华文明的纵向历史和现代文化的横向延展在这里实现了重心的汇合。北京既很中心,又非常多元。中心与多元的融合勾勒了北京社会风貌的基础性轮廓。普通话和京腔俚语奇妙地混杂在一起是北京作为政治首都和世俗文化重镇双重性的一种写照。
北京是全国交通中心,也是各种流动性的中心。北京的知识分子最集中,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最先锋和全方位,对传统的守护也最执着。北京社会在高度注重政治规矩的同时,其他领域的意见多元往往也很显著,这里对中国社会各地各阶层利益的代表最为积极。
多元是北京社会的内在属性,也是这个城市公众在每一个时代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起点。治理北京需要与它的多元性在宏观上相协调,在微观上细致磨合。
在为保护天际线而治理广告牌的问题上,很多北京人其实关注的不是摘广告牌本身,而是他们不喜欢“一刀切”,不喜欢“排浪式”“运动化”的社会治理行动。 他们也不愿意什么都人为地整齐划一,希望城市多有一些自然生长的空间,哪怕这在市井层面意味着一点“乱”的现象。
抱怨因某个标识拆除而“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这大概是编段子的牢骚话。其实很多人就是不高兴市里做决定前没和公众商量,或者商量得不够,担心政府以后什么都管,使城市的多元发展空间被压缩。另外,大家对政府下一步又会推出什么统一治理行动心里没底,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加强沟通,听取公众对城市治理的意见,围绕城市发展的思路形成更多共识,这恐怕是化解纠纷的根本途径。
北京毕竟是全体市民的北京,也是中国全社会的首都,北京的发展规划需要在一个“完美的北京”和一个“公众希望的北京”之间达成平衡。北京既是不断变化的物理存在,也是人们情感交织的心路历程。在今天的这个时代,后者应受到更多重视和尊重,人们很不希望为了前者而牺牲后者。
这或许就是协商民主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有作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民间的意见和情感又丰富、复杂,形成共识是有成本的,但是这种成本会让城市的根基更加牢固,让城市的天际线在美丽的同时又增添一份温情。
北京作为首都是中国的首善之区,我相信北京有着更多的精神资源化解当下的一些争议,为全国处理类似问题作出有益的示范。中国面临新一波的建设和发展,在各项规划中多吸收民间意见,使规划不仅是政府的,也是民众的,并且让这些过程合情合理合法,确保程序正义,这些都是人们期待的。这方面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在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新铺一块砖。
来源:@胡锡进微博
相关阅读
- 01-25奥巴马在中国的亲民演出:美国退休老干
- 01-25北京的天际线之争为何如此牵动人心
- 01-25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寒冬“热”建
- 01-252017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
- 01-25分析人士称博通收购高通须美国中国欧
- 01-25军方又哭穷?兰德报告:美军可能败给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