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时代 文化新传承】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
【编者按】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共分十三个部分,其中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特别推出“走进新时代 文化新传承”系列评论,从“坚定文化自信”“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重视传播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艺创新”“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等不同角度,对十九大报告进行相关解读,以飨读者。
作者:杨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明了新的方向。
他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双效统一”,而其最终目标是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精神食粮。
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与产业属性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从本质上讲是以内容生产为根本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发展的五个方面的要求,恰恰为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方略,为文化产业繁盛发展提供了科学路径。
梳理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激活优秀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业产品,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时代文化产业只有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沃土之上才能蓬勃发展,枝繁叶茂。优秀文化随着千百年历史的积淀而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特色优秀文化关联着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文化是一种基因,真正能够打动人的文化产品也一定与这种基因紧密关联,大多成功的文化产业成果都源自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源自于伟大的社会实践之中的大众文化。如,走出“深宫”成为“网红”的故宫文创产品。近600岁的紫禁城浑身上下都是故事,600岁故宫也时尚,在过去四年中研发了9170种文创产品,其创意的源头正是故宫丰富的馆藏文物。让这些藏着无数生动故事的文物走向大众,正是文化产业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也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再如,山西平遥古城及其实景演出《又见平遥》,不仅让古镇“复活”,还让蕴含在古镇文化中华民族行侠仗义、诚实守信的优秀传统得以再现,让当代人置身其中,浸润着先人的文化精神。同为实景演出的《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等,无不既是演艺、又是历史,既是娱乐、又是文化,归根结底都源自于优秀中华历史文化。文化创意并不是天马行空,文创产业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秀创意总来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积淀。
文化自觉与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文化产业使日常生活审美化,让优秀文化融入大众生活之中,充分体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人民性
优秀文化的传播需要广泛的受众群体,文化产业的属性也决定了拥有大量的受众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让优秀文化进入百姓生活,并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关乎文化产业的产业效益,更是其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比如,在故宫博物馆院长单霁翔看来,“近600岁的故宫绝不是老态龙钟,它以时尚融入普通人的生活。”的确,让历史文化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其幸福感、获得感的一部分,恰恰体现出文化建设的人民性的价值追求。
再如,以“瓷”命名的“China”,同时以陶瓷器为物质载体,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华艺术、中华美学与中华智慧。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陶瓷发展史。无论是大汶口遗址的灰陶,还是马家窑的彩陶,或是河姆渡的黑陶;无论是美轮美奂的唐三彩,还是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钧、汝、官、哥、定明窑名瓷;亦或是荟聚中华传统之美的青花瓷等,都兼具艺术审美、民俗文化,同时又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无不折射出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成为中国一张引以为豪的文化名片。
拓展创新对外传播路径,强化对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的研究,提升文化产业对外传播能力
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遍及世界各个区域的人们对中国发生的巨变怀有好奇和认识的热情,反映中国发展的文化成果是世界了解中国最好的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在与不同国家的沟通交流之中,文化创意产品的大众性、审美性、实用性往往使其具备了超越国别及其他壁垒的传播功能,文化的适应功能、传播功能更易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础上达到“美美与共”的境界。如,“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在于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也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关系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将有力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全面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产业相互投资,开展丝路文博共享,丝路遗产联合申遗,以及以新媒体为平台的动漫游戏等产业的合作。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创新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
“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可以说是十九大报告开篇的创新宣言。报告还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指明了实现目标的核心是“创新”。在谈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时,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谈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时,强调要“提升文艺原创能力,推动文艺创新。”此外,还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创新文化等。
创新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和源头活水,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文化产业大有作为:
立足传统,理念更新。立足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保持中华文化的基因,创新文化新的表达,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创意引领,需求导向。创意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如果仅局限于传统资源而没创意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就没有了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文化创意不是天马行空,而是脚踏实地。要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创新文化内容、形式、手段、方式;同时要把握导向,引导文化消费,提升和完善文化服务,多出精品力作。
跨界融合,业态突破。面对新技术、新事物、新媒体不断涌出的新时代,打破媒介、行业和地区壁垒,促进多媒体融合、多业态整合,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化消费需求对接,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已然成为化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加速“文化+互联网”、“文化+金融”、“文化+资本”、“文化+技术”……依靠融合发展,激发文化创意创新,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国际视野,拓展市场。将文化产业放置在“一带一路”建设体系之中,以国际化视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拓展文化发展的外向空间,进而反哺并引领国内市场、拓展影响国际市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总之,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讲好中国故事,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使命担当与创新源泉。
(作者杨琳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相关阅读
- 01-26【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叶笃初:全面
- 01-26【走进新时代 文化新传承】激发文化
- 01-26全面突破!上汽大通2017年产品大盘点
- 01-26湖南现四千亩烂尾别墅群 民工讨薪无
- 01-26韩立平已担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 01-26湖南省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专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