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让旅游成为人民幸福生活新指标——访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

发布时间:2018-01-26 19:34:09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未闻
新华社厦门1月8日电 题:让旅游成为人民幸福生活新指标——访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颜之宏旅游现在不仅是国家一项庞大而系统的产业,也融入了亿万百姓的生活。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达到50亿人次,人均出游已达3.7次,旅游

  新华社厦门1月8日电 题:让旅游成为人民幸福生活新指标——访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

  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颜之宏

  旅游现在不仅是国家一项庞大而系统的产业,也融入了亿万百姓的生活。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达到50亿人次,人均出游已达3.7次,旅游总收入5.4万亿元。中国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

  这些年旅游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未来旅游产业将如何转变?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记者采访了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

  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

  李金早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绩、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多年来对中国旅游发展的测算显示,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和社会就业综合贡献均超过1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测算,过去三年,我国旅游综合最终消费占同期国民经济最终消费总额的比重超过14%,旅游综合资本形成占同期国民经济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约6%,旅游综合出口占国民经济出口总额的比重约6%。

  其中,2017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达11.04%,对住宿、餐饮、民航、铁路客运业的贡献超过80%,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8000万人,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达10.28%。

  旅游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并带动大量贫困人口脱贫,很多地方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正在通过发展旅游转化为金山银山。

  “旅游产业社会综合效益更加凸显。2017年,我国人均出游已达3.7次,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刚需。”李金早说。

  成为人民幸福生活新指标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旅游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变。如今,旅游早已走向寻常百姓家,成为人民幸福生活新指标。为此,李金早总结了旅游业这几年的重大转变:

  从粗放型旅游发展向比较集约型旅游发展转变;从小众旅游向大众旅游转变;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旅游并重转变;从浅层次旅游向深层次旅游转变;从事业方向向产业方向转变;从被动跟从国际规则向积极主动的旅游国际合作和旅游外交转变;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

  “我国旅游业这些历史性成绩和重要转变,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李金早说。

  他说,这几年,我国旅游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如先后召开了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一带一路”旅游部长会议、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中国-中东欧旅游高级别会议,中俄、中美、中印、中韩、中丹、中瑞、中哈、中澳、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等系列旅游年活动成功举办。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第七届二十国集团(G20)旅游部长会议在华成功举办。

  数据显示,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对全球旅游业贡献不断提升。以2016年为例,据测算,中国旅游相当于全球旅游经济的16.6%,对全球国际游客增长贡献达10.5%。中国旅游市场全球瞩目,中国旅游外交亮点频出,中国正成为影响国际旅游格局的重要力量。

  从“高速增长”向“优质发展”转变

  李金早表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无论从国家宏观发展要求,还是从自身发展需要,都到了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他说,旅游业作为对国民经济、社会就业综合贡献均超过10%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按照中央要求,推动从高速旅游增长转向优质旅游发展,是应有之义和必然之举。

  李金早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是经济增长要从以数量高速扩张为主、主要解决短缺问题,转向质量和效益。我国旅游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无论从供给规模、产业规模还是市场规模,都已进入世界旅游大国行列。

  但也要看到,我国旅游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传统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原有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投资拉动、规模扩张的速度增长模式,受到越来越明显的制约。旅游业要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绝不能简单地继续追求发展增速,只有转向依靠“质量”“品质”“服务”发展的新路,推进结构优化和增长动能转换,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界限网络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湘ICP备17005820号-2 公安印章标准编码 4301210151948 Copyright 界限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