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脑”能辨新闻真伪将录音转文字 让记者有第三只眼
未来网(www.k618.cn 中央新闻网站)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 李盈盈)“‘2410平台(智能媒体生产平台)’可以帮记者发现第一手新闻线索;‘采蜜’可以直接将录音转成文字,让记者免于整理录音。‘人脸核查’可以在图片、视频素材中精确定位人物,一方面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便于媒体去管理现有的海量数据资料......”12月26日,在中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新华社“媒体大脑”发布现场,新华智云联席CEO,阿里巴巴大数据平台ODPS、机器学习平台创始人徐常亮如是说。
据悉,“媒体大脑”目前提供8个模块的服务内容,覆盖从线索、策划、采访、生产、分发、反馈等全新闻链路,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AI 等多项技术为媒体赋能。
“媒体大脑”让记者工作效率更高 报道更多元
记者了解到,这个“媒体大脑”有八大功能:2410、新闻分发、采蜜、版权监测、人脸核查、用户画像、智能会话和语音合成。
其中,“2410”(智能媒体生产平台)将通过摄像头、传感器、无人机、行车记录仪等智能采集设备,结合新闻发生地附近的多维数据,实时检测新闻事件,智能生成数据新闻和新闻线索、新闻素材。平台上线后,摄像头等智能采集设备将变成记者的眼睛,让记者拥有“第三只眼”。
“媒体大脑”的智能媒体生产平台
与此同时,记者的耳朵也得到新的赋能,专业级录音应用“采蜜”能将录音内容自动转写为文字,并无缝衔接移动端和PC端,显著提高记者的工作效率和内容生产力。
人脸核查功能将为新闻的真实性保驾护航。基于精准的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在海量的图片、视频素材中确认特定人物,大大减轻事实核查环节的工作量,在源头上防止虚假新闻出现。
“媒体大脑”的人脸核查功能
与此同时,“媒体大脑”的新闻会话机器人可通过对新闻大数据的学习,与网友实时进行新闻对话和互动。智能语音合成系统可以将文字生成音频,使文字新闻通过智能家居、汽车音响等各类渠道到达用户,进一步延伸新闻内容的传播路径。
浙江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教授认为,“媒体大脑”是一个智联的平台,可以将人、物、视频、文本等等所有的信息都串联在一起。新闻传播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智媒。
作为一位资深媒体人,新华智云联席CEO傅丕毅说:“记者在新闻采编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首先,新闻线索来源就是一个问题。2410平台会让记者重新取得信息速度上的优势,而且,通过人工智能识别视频,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这对媒体的帮助是巨大的。对原创保护技术的进步,将极大地鼓舞记者采写更多优秀的作品。”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说:“以前的媒体系统只涉及文本的、网络的视频数据,对于传感器、摄像头的数据,涉及比较少。这个‘媒体大脑’AI平台,能自动发掘参与视频场景中的某些人,把身份读取出来,知道哪些人在现场,他为什么参加这个活动,他背后的这个原因和人际关系等等。”
短期内 人工智能不会取代记者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未来,一个个摄像头、一张张芯片就是一个个“记者”,新闻报道的五个W,它们都可以告诉你,它们全天候的记录更快、更客观。
那么,记者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徐常亮说:“最难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涉及到这几个方面:需要帮助他人;需要创意;具备社交和谈判能力。这些条件媒体人全都需要,短时间内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不高。”但人工智能目前能帮记者、编辑做的就很多。首先,媒体日常工作中也有很多简单重复的劳动,比如听录音一句句记录下来,这可以让机器来做;一条条查数据很麻烦,机器也能帮忙列出来;在分发和收集反馈过程中,机器统计肯定比人要快、要全面。这些都是为了把媒体人的精力解放出来,用在更有创造力,更具价值的事情上。“媒体人借助‘媒体大脑’,与新技术融为一体;人工智能会在更多方面助记者、编辑们一臂之力。”徐常亮补充道。
《半岛晨报》总编辑李慧南认为,在万物皆媒体,人人能发布的时代,记者毫无疑问遇到更大的挑战,而“媒体大脑”的开发理念破解了机构新闻生产者的困局,记者写稿在速度、深度和客观性上都将有很大收获。
相关阅读
- 01-29华西村掌门人吴协恩回应负债:网传文
- 01-29“媒体大脑”能辨新闻真伪将录音转文
- 01-29这个专业最高月入10万 无人机行业前
- 01-29这不是科幻电影!来看改变世界的中国"
- 01-29首尔一塔吊倒塌砸中公交车 2名乘客重
- 01-29热科院橡胶林下健康养鹅模式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