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北漂”族歌谣想到的
原标题:【文化】我梳理日本“北漂”族歌谣想到的
“北漂”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形成的一个社会族群。说起来,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日本社会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也曾出现过类似中国的 “北漂” 族群。如果说中日两国的 “北漂” 族群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日本因为 “北漂” 族群的出现而产生了一首又一首“北漂”之歌,日本人把它称为 “望乡歌谣” , 或者 “上京歌谣” 。而这些歌谣,绝对不是简单的文艺作品,它记录了战后日本社会、民族乃至于国家的变迁,在今天的日本也有着回味、思考、激励的作用。
1954年,也就是日本战败后第9年,一声汽笛长鸣,一股浓烟喷吐,从青森开往东京上野的第一趟 “集团就职” —— 集体就业列车启程了。这是日本战后复兴的一个标志。
很快,1955年春日八郎的《告别一棵杉树》、1956年三桥美智也的《来自苹果村》、1957年岛仓千代子的《东京啊,妈妈》等一系列 “上京歌谣” 应运而生。这其中,抒发着理想和抱负,憧憬着未来与前程。
乡情,总是与恋情分不开的。1957年,守屋浩的《我在哭啊》,不知震撼了多少 “留守” 男人的心。这首歌谣的男主人公唱出了恋人独闯东京后自己的寂寞心声。真难想象,在一个崇尚 “男尊女卑” 的社会,居然出现过把男友留在家乡、女子打拼东京的时代。当然,这也恰恰是 “男尊女卑” 造成的。因为这个男子是农家的长子,自己虽然也想去东京,但为了继承家业却不能够前往东京。男主人公这样唱道:“我已经不喜欢乡村热闹的节令活动了,你在东京虽然孤独,我在故乡也是十分孤独的。”
当然,也有反映 “留守” 女友心情的歌谣。那首太田裕美的《动摇的爱情》,唱的就是男友的变心,临走前许诺将来给女友买戒指买房屋,到东京后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最后和城市姑娘结婚了。留在故乡女友,是何等的孤独,何等的悲伤。
而1964年坂本九《再见,东京》、北岛三郎《再见吧,东京》,1967年三桥美智也《再见啊,东京》等,则别具特色,都是表现的在东京恋情破灭后离开返回故乡的心情。
在这类歌谣里,还是1975年太田裕美的《木棉的围巾》让人感到温馨。主人公分手时戴上女友送给的木棉的围巾,唱出了 “如果我去了东京,恋人也可以来到东京,我们的生活就可以改变” 的心声。 在当年这些 “上京歌谣” 中,首推一指的应该是1964年井泽八郎唱出的《啊,上野车站》。当时,那张唱盘的B面是名为《北海的满月》的歌谣,赞美北方的辽阔大地。而A面的这首《啊,上野车站》则地地道道地流露了隐隐的望乡之心。
时至今日,上野车站依然是当年日本 “北漂” 族内心的永恒。他们抱着巨大的梦想,忍受着艰难的工作,在上野车站与家乡之间不知往返了多少次。有人说,在上野车站站台上看见那圆型的钟表,就好像看见了母亲的容貌。作家石川啄木更曾这样写道: “我在上野车站停车场的人流中,倾听着充满家乡方言的话语,边走边哭。”
有意思的是,当年日本的 “北漂” 虽然来自各地,但主要来自东北地区。所以,这些 “望乡之歌” 中出现的地区形象也主要是东北地区。这些 “集团就职” 的青年男女们被称为 “金蛋” 。1977年流行起来的《北国之春》,更是中国人熟知的歌曲,我把它称为日本 “北漂” 族歌曲、 “农民工歌曲” 的经典之作。
1983年,日本开始播出297集的电视连续剧《阿信》,轰动一时。创业的 “北漂潮” 再次升起。1984年,吉几三唱出了《俺要去东京》,可以看作的 “望乡歌谣” 的结束。那个时候,日本的一些农村,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话,没有煤气,甚至没有电灯,因此许多年轻人还是要去东京。不可忽视的是,这首歌出现的时候,曾遭到许多爱乡人士的激烈批评,因为歌词中存在夸张的成分。
1988年,长浏刚出了一张题为《蜻蜓》的唱盘,日本人称这是最后一首 “上京歌谣” 。从那以后,日本进入泡沫经济崩溃的时代,不但 “北漂” 族不再多见,还出现了50年代进京人退休后告老还乡的情景。
我真的还要发问,面对 “北漂” 族,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没有感到自己的缺位或者缺失吗?
上一篇:代持者的黄昏
下一篇:通宵排队加气 保障市民出行
相关阅读
- 12-23通宵排队加气 保障市民出行
- 12-23由日本“北漂”族歌谣想到的
- 12-23代持者的黄昏
- 12-23大陆少将这话震慑台湾:强大统一弱小,是
- 12-23英超观察:本赛季第一批球迷已经出家了
- 12-23中企承建的内罗毕内陆集装箱港正式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