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空,有多少著名的招牌存在又消失
原标题:北京的天空,有多少著名的招牌存在又消失……
100多年前,一个普通人在北京做生意的模式是,准备好你要卖的东西,先挑担子走街串巷喊出名气,要是运气好生意不错足够积累起一笔开店基金,那就可以选个铺子挂牌营业了。有了固定的店铺,基本上你的商品才算摆脱三无标签,有底气参与接下来的行业竞争。
当时没有互联网,所以在接下来的竞争当中,店铺之间除了货品的比拼,最重要的就是谁家的招牌更大更响更有噱头。不只是抽象的形象招牌,挂在店门口的实物招牌也必须是精雕细琢、饱含创意,有名人的题字就更好了,人们甚至会因为有名人站台而去照顾店铺生意,有点像现在请明星代言。比如知名的书画店宝古斋的招牌,就请了光绪的老师翁同龢题写。老北京最有名气的店全聚德,开店之初也是找了一位秀才来为招牌题字,这块招牌一挂就是100多年,从未换过字,足见人们对店招的重视。
老北京的大多数店铺,都有一个关于招牌的故事。传说乾隆年间,北京的一间酒店在某年大年初二接待了三位年轻人,这三个人大过年的跑到街上溜达,本想蹭蹭人们过年的氛围,结果发现开店的都关门回家过年了,只剩下这家小酒店,于是进去饱餐了一顿。临走的时候其中一个年轻人看这家店还没有名字,于是建议老板取个“都一处”,意思是大街上就只有这一处还在营业,老板随口答应了一句,但没把取名字的事情放在心上。没想到过了几天,从宫里来了几位太监,抬了块虎头牌匾送给这家店,牌匾上正好题刻着“都一处”。
老板这才知道,当时自己接待的客人竟然是当朝天子乾隆老师,还阴差阳错得了块御赐的招牌。消息一传出,北京城里的人们纷纷前来品尝皇帝吃过的东西,都一处名声大噪,兴盛到现在,成为老北京远近闻名的小吃店。这个关于招牌的传说为它的名气加分不少,另外可以确定的是,1964年郭沫若为了来观赏这块传奇的御赐招牌,也顺便亲笔为它题写了店招。
20世纪30年代北京街头的招牌幌子
不过能请得起名人大V题字的,都是资本较为雄厚的店铺,一般的小铺子请不起人,只能另寻他法吸引关注度。
19世纪20年代老北京人买年货,街上的店招随风飘扬
最简单粗暴的就是比占地面积:你家的招牌大,我比你更大,你在房檐下挂着,我就在地面设两个大旗子,你把地上占完了,我就往屋顶上走,你在前面把我挡住,我就伸根长竿子到街中间去。所以从前的店招,不止挂自家门脸上,地面、街心、空中……都是他们的发挥空间。如果是在一整条商业街上,从远处看层层叠叠,字体繁多,形态各异,好不热闹,一直延伸到道路尽头。没人管你是不是违章搭建,怎么扯眼球怎么来。对于消费者来说好处也是一目了然,购物也变得有效率起来。
腰刀军刀店
花草铺
上世纪30年代的大栅栏,作为老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就是典型的店招林立。大栅栏在义和团攻到北京之后,曾被放火烧过一次,不过由于商业底蕴浓厚,很快又恢复繁荣,到民国以后,有了霓虹灯,店招上闪烁的红绿灯,让北京的夜晚显得别有一番风味。
民国时期,报纸杂志出现,店铺不再只靠店招拼存在感,从娱乐业最繁华的上海开始,各种霓虹灯广告、月份牌广告、美女广告迅速红遍全国,盛极一时。
1948年的上海,大明星李丽华的电影海报
40年代的老北京街头,最常见的广告牌就是“华生牌”电扇和“冠生园”月饼,往天上一望,城市花花绿绿的。在最热闹的街市张贴海报,竖广告牌成为老北京的一种潮流。电影、药品、烟酒、美容护肤……的照片、图画、介绍,什么都有可能登上街头的户外广告牌,有的甚至恨不得把一栋楼全部贴满。
巨幅广告牌扎堆的北京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六七十年代才被取缔,然后开始规范起清一色的白底黑字竖招牌。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没了商业竞争,北京许多机构的门口都只挂这样一个低调的素招牌。
1979年的冬天,北京的沙滩大街十字路口立起一幅巨大的美人广告,这是10年来北京第一次再现的巨幅广告牌,虽然是手绘,但视觉冲击力极大,震撼了整个北京。在这一年前后,全国开始掀起一股妇女解放的热潮。
从此以后,现代化的商业广告和花样百出的店招以地毯式的蔓延趋势,横扫北京的大街小巷高楼路面。
100多年时间里,招牌的变化,见证着北京城市的变迁,经过风吹雨打日晒装了换,换了装。
100多年过去,它们装了射灯又刷了新漆,等待着继续经历下一个轮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阅读
- 12-23北京的天空,有多少著名的招牌存在又消
- 12-23本田推出呆萌概念机器人系列 明年CES
- 12-23法医称江歌被刺11-12刀 江歌母亲庭上
- 12-23金庸琼瑶剧女神齐聚“三花”:实力才是
- 12-23朝裁判竖中指+飙脏话 李根抱怨判罚遭
- 12-23“阅读+”主题系列对话探讨阅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