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辉:跨界把白芨种成“真金白银”
“如果我没能完成自己的目标,我会乘坐世界上最长的“高山客运索道”——天门山索道,上到云梦仙顶,纵身跃下,随风而去……。纵身跃下,因为有地球引力,身体会有质量,所以要纵身;而随风而去,则是因没能在世上烙下脚印,轻于鸿毛,于世界,我已经没有份量了……”(摘自李文辉的创业日记)
中国访谈网3月14日讯(特约记者 黄岳云) 五年前,李文辉还是一名导游,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一个远方亲戚种植了一片白芨,一个收购商居然出价十多万元,于是他着实对这种中药材的特性及市场进行一番科普和调查,在全面了解到白芨的市场需求和药用价值后,他放弃了导游这份职业,毅然回到家乡种植白芨,经过五年的摸索和执着,他还真在家乡把白芨种成了“真金白银”。
3月11日,记者在湖南省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一片白芨种植基地里看到,十几个用黑色塑料覆盖成的大棚一字排开,李文辉正在指导十多名工人栽植白芨小苗,有的工人在大棚里洒水,有的则将一种细沙土和锯木细末均撒在整好的地拢上,一片忙碌景象。
村民在分选芽苗
今年39岁的李文辉家住慈利县岩泊渡镇红土村,2001年,品学兼优的李文辉从中南民族大学毕业,毕业后他回到张家界当了一名导游。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文辉从一位种植白芨的亲戚处获悉,这个亲戚种的一片白芨收购商居然出价十多万元,这让他产生了好奇,经过一番了解,白芨市场价格之所以一直走高的原因是种子无法直播繁苗,野生白芨濒临灭绝,而且白芨已经列入《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之后,他多次前往贵州、云南、四川、浙江等地考察,专门请教从事白芨研究的专家教授。
李文辉在实验室展示白芨克隆技术成果
在全面了解到白芨既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又存在人工种植上种子无法直播繁苗的难题后,
为了解决无法直接下地播种繁苗的难题,2012年,李文辉自筹资金70多万元,建成了湖南最早的“张家界珍稀中药材实验室”,和“张家界道地中药材保种、选优科研基地”, 并静下心来在实验室里埋头研发,而此时,有人认为李文辉要想研发白及克隆技术是不可能的事情,李文辉没有气馁,通过不懈的专研和努力,他终于成功研发出白及克隆技术,同时还自主研发出了张家界11种珍稀中药材组织培养、优选育苗技术。其白芨、千层塔等研究成果受到中国科学院以及国内多家野生植物研究所的认同,并与上海和武汉植物园达成合作协议,为张家界中药材走出家门打开了一扇新窗口,他的这种跨界搞科研的干劲,不仅也赢得了专家的好评,也赢得了群众的赞许。
李文辉的白及克隆技术研发成功之后,他自家地里实验性的种植了几亩,结果让他欣喜不已,当地一些村民见他种白芨有技术了,有钱赚了,便陆续向他靠拢,面对周边群众渴求致富的心情,2014年他成立了慈利武陵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专门以种植白芨、千层塔、铁皮石斛、重楼、黄精、见血清、毛慈菇等中药材。
2016年底他正式以种植中药材回乡创业重点,目前,合作社已有400多亩中药材基地,40多个大棚,产品供不应求,2017年,他的中药材产值就达300多万,今春,他又投资160多万元,在阳和土家族乡流转土地140多亩,实行 “小田”改“大田”,实施现代化管理与“农机化”进程,实现自动喷灌调控,修建沟渠,新建大棚,修建水塔,铺设供水供电系统等,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并正在驯化1500万株珍稀中药材幼苗。
如今,李文辉成立的慈利武陵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30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培育基地温室大棚,年生产3000多万株白芨种苗,组培出千层塔、铁皮石斛、毛慈菇等珍稀中药材科,带动了周围大学生、残疾人、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近20多户50多人就业,让当地群众跟着把白芨种出了“真金白银”,逐渐走上致富路。
“作为年轻人就应该肩负重任,不断突破,完善、借助张家界市的全域旅游优势,致力把 ‘张家界珍稀中药材保种、选优科研基地、标准化白芨种植基地’,打造成全国独有的一张名贵中药材名片,另外,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实施,这无疑为我增添了动力,将会通过产业发展、产业扶贫竭尽全力为家乡人民增收造福,按照目前的白芨市场价格计算,2018年合作社的产值将达到400多万元”。说起这6年来的点点滴滴以及今后的发展,李文辉自信的说道。
相关阅读
- 03-15专访小米刘德:工业设计师创业的底牌、
- 03-14李文辉:跨界把白芨种成“真金白银”
- 03-12孟振兴:把小竹鼠做成创业大文章
- 02-08专访田朴珺:我确实幸运,可我也知道自己
- 02-08薛蛮子:ICO已充斥泡沫和投机,如何寻找
- 02-08专访仲量联行吴允燊:老牌国际顾问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