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从北京唱响的“中国梦”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鸣。五年来,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一带一路”;从经济转型发展到反腐倡廉……中国的头条新闻总能引发海外华侨华人的思考与感怀,侨胞们与祖(籍)国、家乡呼吸相通、砥砺奋进。
“这五年•我与中国”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表达心声。一篇篇优秀征文也将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我与中国的这五年”。
——编者按
当好民间“文化使者”促进印尼与中国“民心相通”
麦培满
我,麦培满,印度尼西亚华裔公民,年逾古稀,是印尼第一代侨生。父亲年轻时从中国广东开平乡下来到了印尼。我受到父亲浓厚的爱国思想影响,从小就对祖籍国充满向往,中国一直令我倍感亲切。
我生长的国家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华人也最多的国度。在印尼原住民的眼中,印尼华裔虽是在印尼土生土长,但他们认为我们还是中国人。中国人在印尼被惯称为“支那人”,这是两国断交时印尼当权者出于政治原因排斥华人、对华人的贬称。当时的掌权者通过误导善良的印尼人民,制造种族、宗教、贫富矛盾,掀起暴力排华风潮。我亲身经历了两起特大排华暴动,分别发生在1965年和1998年,想起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心有余悸。印中两国恢复外交关系时,当时的大使陈永年说过“印尼华人的坎坷史是最特殊的。”
1991年印中恢复外交关系,印尼华人欣喜异常。两国恢复正常邦交给两国人民、特别是印尼华人带来了无限希望,为两国关系带来新气象。1991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应邀访问印尼。我有幸代表印尼华人在巴厘岛受到杨主席接见。杨主席身着印尼传统峇泽服装接见了我。相互握手问候时,他拉着我的手问:“你们好吗?你回到了祖国吗?”两旁站立着两排印中文武官员。我用印尼语通过翻译回答:“我很好,谢谢主席。”第二个问题我答不出来,只能吞回肚子里:“我是有家难回的游子啊”……杨尚昆主席送了一份国礼——苏绣熊猫,我对杨主席致以谢意,同时表示会将礼品呈送给苏哈托总统。杨主席随后又补送我一份纪念品,一个红色的景泰蓝圆盘。这个圆盘至今仍是我最珍贵的收藏。
中印尼两国签暑宗教友好交流协议书
印中复交后,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印尼历届领导人对政策的改善,逐渐恢复华裔应有的国民权利,恢复华人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自由。但由于长达30年的政治影响,现在仍有人对中国,对华人存在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消除误解、增进了解是解决华人问题的关键。印尼华裔其实只求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园,所以我们尽量巩固和发展印中两国的友好关系,通过不懈努力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2007年,我的社会公职是“印中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文化部主任。作为文化工作者,我认为应该促进印尼穆斯林与祖国穆斯林的文化沟通。于是,我萌发了通过组织宗教文化交流活动,走入主流社会,增进印尼人民对中国了解的想法。希望通过文化交流让他们更了解中国,消除误解。
2008年5月,我在印尼泗水大清真寺及雅加达议会厅举办了两场“印中伊斯兰文化研讨会”。研讨会引起了印尼穆斯林的极大反响,通过研讨会他们对中国的宗教政策有了一定了解。认识到中国也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宗教自由的国家。这也奠定了印中文化交流的基石。当时正值5月20日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在大会上我主持向汶川地震遇难者表示哀悼仪式。大家起立默哀,沉痛哀悼死难者,场面肃穆。印尼有过海啸的惨痛经历,当时得到了中国的巨大救助,如今汶川发生灾难,大家感同身受,心情十分悲痛。
2009年,我受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伊协”)邀请出席了在新加坡举办的“新加坡-中国跨宗教展演”。在展场上,我看到了很多介绍中国伊斯兰教的书籍,我就带了一些回印尼赠送给了印尼宗教部、穆斯兰长老、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同年,我向印尼宗教部提议,邀请中国伊协访问印尼。在中国伊协亲善访问印尼期间,拜访了伊斯兰教组织领导层。在印尼宗教部的支持下,我带动签署了印中两国宗教友好交流合作协议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