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聚焦:大学学生会干部选拔公告为何成众矢之的?
荆楚网消息(记者郭金富 冯梓晔)7月19日,中山大学学生会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中山大学学生会2018-2019学年度干部选拔公告》,公告中按照三个层级公示了两百多个学生干部岗位,而在“秘书机构”和“组成部门”两层级中,还特别标明了职位是“正部长级”还是“副部长级”。目前,中山大学学生会已经紧急删除该公告。
7月19日至今,经封面新闻率先报道后,大众网、江西新闻网、东方头条等20余家全国主流媒体跟进、转载。目前,该事件在全网共有3081条信息,其中有2779条集中在新浪微博,占比90.19%。
涉“中山大学学生会‘部级’学生”高频词云
截至7月20日上午11时,荆楚网大数据舆情系统对涉及“中山大学学生会‘部级’学生”的全网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词得到以上高频词云图。其中部长级、讽刺、大事、大官等负面词语出现频率较高,反映了舆论关注重点。
舆论聚焦
1、学生会“官僚主义”被嘲
大学本是象牙塔,是芳华学子提升知识和精神的加速器。校园里的学生会组织,是促进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团结和引导同学热爱祖国的先行者,同时也是学校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学生会各机构负责人,确也有“主席”“部长”的称谓传统,但像中山大学通过新媒体手段广为传播,明文强调“正部长级”“副部长级”却是极少,此举引发网友群嘲。有网友认为,校园里便有如此浓厚的官僚氛围,是对现实权利魅力的追捧。更有网友直言,二十出头就是正部级,走向人生巅峰了。
2、大学精神再次提上案台
网友认为,中山大学此举有违大学精神,对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也未认真践行。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此外他也曾创办多所学校,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该舆情的发酵,令舆论对这所由伟人创办的、近百年的“985”“211”高校产生了诸多质疑,倘若是“鸡毛大学”出现这种情况,关注度或许不会那么高,大家往往会一笑了之,但高等学府尚且如此,难免引发网民对大学精神的探讨。
3、隐射官员形象待提升
反腐倡廉一直在路上,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打虎拍蝇”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改善官员形象却仍是任重道远。舆论以为,中山大学学生会发布公告,明确“正部长级”这类的级别,是对官员的推崇,对权利的追逐。官员是否可以和权利划等号呢?当然不是,官员肩上还担着责任。但目前的社会舆情生态,对于官员肩挑的责任往往选择性弱化,放大的更多的是手中的权利。校园里出现了“正部级”学生官员引发批评,也正是对官员形象的一种隐射。
4、质疑过度解读上纲上线
针对大量媒体的跟风报道,有网友提出了批评意见:作为主流媒体不是去认真调查事情的真相,而是凭借捕风捉影来构陷一所大学,我们现在最需要担忧的不是大学的官僚气息,而是当今新闻报道的不负责性,不真实性。网络上许多过激言论,同样遭到不同观点网民的反驳,认为校园里的部长、副部长只是一种称谓,不是官僚化,是为了方便管理,网友们和媒体不经调查,便直接诋毁中山大学,有失公允。
分析师点评
大学校园里评选学生会干部,本是一件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了,缘何中山大学便成了众矢之的?原因有三。
一是措词不当。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学生会2018-2019学年度干部任命公告》中,职务括号内的“正部长级”“副部长级”坏了事,这可以让群众产生直接的丰富的联想。舆论场里七嘴八舌,个别自带眼球流量的词汇总是会被推吐出来。中山大学将学生任命为部级干部,虽是正常工作,但却容易产生歧义,现今的网民,发散思维极强,也喜爱调侃阿谀,一旦被抓中把柄,难逃一番戏弄批评。
二是媒体推波助澜。媒体的报道,有他自身的选择和需求,但却能迅速推动舆情的传播和引领舆论导向。如未来网发布的“诞生“部长级”学生干部的公告是官僚作风的变体”,便对中山大学此举提出了质疑,称如果任由官僚作风侵蚀大学,那么这些学生干部以后走向了党政领导干部的岗位,岂不是会更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多层级媒体的传播,也加快了事件的负面情绪蔓延,增加后期处置难度。
三是中山大学舆情应对欠妥。报道中有这么一句话: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正在讨论如何回应,具体回应会于两天内在微博和微信公示。“讨论如何回应”,反映了该校面对突发舆情缺乏有效机制体制,将自己推向被动的位置;“两天内”,则透露了该校对现今舆情的认知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对于网络舆论传播认识不够。看似一句简单的答复,便已将自己隐形弱点暴露在外,即便网友不深究,但倘若“两天内”的公示不能令人满意,同样会引起新的一波批评质疑。
相关阅读
- 07-212018年湖北省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 百
- 07-21舆情聚焦:大学学生会干部选拔公告为何
- 07-21看清单!湖北首批精减127项“奇葩”证
- 07-21全省两教师参选2018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 07-21没想到有个龙虾学院!人社厅会议为何特
- 07-21湖北宜昌:高温下线路工守护“复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