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扶贫要在精准上继续给力
脱贫攻坚两年多的实践证明,精准是战略方针也是战术法宝。未来3年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这就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必须不断深化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认识,把握精准要义,确保行动措施与形势任务和攻坚进程相适应相协调。
要更精准地把握贫困的时代特征,更精准地把握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路径方法,更自觉地坚持“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更务实地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持之以恒向决胜贫困进发。
要更精准分析致贫原因。脱贫攻坚要提高思想站位、开阔观察视野、鞭辟入里分析,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等多种维度划分。但无论对区域还是对个体来讲,贫困均属于多因一果。个体贫困可能因病、因残、因学,缺土地、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区域贫困可能与环境、资源、交通、生态等有直接关系。但深入分析,一个人或家庭之所以贫困,一个村庄乃至乡镇、县市之所以贫困,一定与思想贫困、思维贫困、精神贫困、智力贫困、能力贫困等有很强关联性。一定程度上讲,前者是表,后者是本。反贫困不仅需要精准关注个体、家庭、内部关系,也需要精准研究区域、系统、外部关系。内外兼修,方能克敌制胜。这就要求未来3年的攻坚行动,既要注意在见招拆招、吹糠见米上下功夫,也要注意在关联全局、影响长远上钉钉子。比如,推进农村土地、宅基地和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村“三变”改革等,实质是在改变农民的生产关系、资产关系、权利关系。这些改革举措对农村的发展影响是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改革每迈进一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空间就会增进一些。
要更精准把握产业扶贫方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城乡居民生活需求持续转型,尤其是食品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正在升级换代,所以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个大背景下发展扶贫产业,最要紧的是方向精准、路子正确、措施对头。扶贫产业做得精细、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就会空间无限,简单做数量、做规模、做速度则难免会碰壁。搞产业没有数量和规模优势不行,没有速度也不行,但盲目加大低端产品供给,遭遇市场风险伏击几率就会增加。新形势下扶贫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品牌赋能、生态赋能、技术赋能、数据赋能、网络赋能、文化赋能。善打科技牌、文化牌、网络牌,构建独特优势和品牌,才可能后来居上。我国贫困地区多数生态环境屏障脆弱,受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环境承载限制,规模农业先天条件不足,小规模农业生产方式有其自然和历史的合理性。扶贫产业要下功夫挖掘和放大小规模农业生产的独特价值,使产品靠小而美、精细特赢得价值链的高大上。
要更精准布局防范风险的先手棋。脱贫攻坚的根本在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过去两年多的脱贫攻坚实践中,通过政策倾斜、项目集中、资金投入和东西部对口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社会力量投入等措施,帮助贫困地区积累起大量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动能,快速提高生产力水平有了历史性前提。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生产力水平发生变化必然对生产关系提出新要求,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必然对上层建筑提出新要求。一些地方扶贫项目推进遭遇困难、扶贫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追根溯源是这些地方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变化。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变了,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及时跟上,这也是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应有之义。未来3年的脱贫攻坚行动,要一手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完成,一手及早谋划,下好防范和化解风险先手棋。比如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赵凯明)
上一篇:李 全:小微经济调整呼唤定向宽松
下一篇:“起底”历史虚无主义
相关阅读
- 08-06“精神长征”,一场“兴师动众”的红
- 08-06金融、产业等领域扩大开放举措稳步落
- 08-06民族文化让“城市名片”亮了
- 08-06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 08-06亲子共读,我们怎么做
- 08-06通讯:明年是百年纪念,但我们可能要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