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美美与共,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照亮世界

发布时间:2018-08-08 12:34:27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阿虎 阅读量: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孙劲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八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和战略布局、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孙劲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八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和战略布局、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明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特色外交和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其中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方向,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是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发展趋势的总体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党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体思路,也是和平发展的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时对当今世界性质和发展趋势的总体判断。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正以世界人口数量第一和经济规模第二的姿态融入世界。因此,中国必须回答好如何融入国际社会这个问题。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指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向世界阐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日益清晰完整,我们党对于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更加自觉。

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中首次载入了习近平主席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3月23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人权理事会的决议,标志着这一理念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9月11日,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要求各方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至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逐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国际流行话语。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党依次完成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概念界定、理论依据、内涵阐述、意义论证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我们党对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过程,也是我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路径自觉。同时,这也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发展的大势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何被多国认可并写入联合国文件呢?

一是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表达了各国人民的心声和美好愿望。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是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其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二是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作为社会生产力最活跃部分的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资本追逐利润的属性和科学技术提供的各种工具,使得近现代以来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由过去的相互独立,变成越来越紧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必将导致在其基础之上的各国人民之间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

三是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表明了人类与自然的真实关系。自然灾害不会区别对待不同国别、不同肤色、持有不同文明的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对抗自然地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得“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契合了世界人民的共同需求。

四是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包含了民主、平等价值的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共商共建共享,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可以在其中看到未来的希望。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世界怎样才能好?不是“谁优先谁落后”,而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合作,共同前进,这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势。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界限网络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湘ICP备17005820号-2 公安印章标准编码 4301210151948 Copyright 界限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