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鱼弟”自杀,随迁子女教育何以成为社会之痛
荆楚网消息(记者吴冬晴 方圆)据新京报8月6日报道,8年前曾红遍苏州的少年“杀鱼弟”孟凡森于3日晚服毒自尽,目前尚未度过危险期。其父亲称,孩子喝“百枯草”是因为与客人发生争执,他和妻子骂了孩子,而农药早在一个月前就买了。消息一出,引发社会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适龄子女教育问题的热烈讨论。 说起“杀鱼弟”的故事,还得追溯到2010年。当时一苏州网友发了几张图,图片上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在菜市场杀鱼,手法娴熟,眼神犀利,网友称其为“杀鱼弟”。据悉,“杀鱼弟”是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人,自幼随父母一起到苏州打工,9岁便因辍学“杀鱼”而走红网络。随后,其父将店名改为“杀鱼弟”水产,但贫困的家境并未因走红而得到实质改善。据报道,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原本辍学的“杀鱼弟”也曾重回课堂,但没过多久,因为跟不上学校节奏,小孟的父亲又让孩子回来杀鱼了。如今,8年过去了,这位“网红”却因自杀再度走进大众视野,悲剧背后的原因更令人唏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传播分析
舆情走势
荆楚网大数据舆情系统监测数据显示,信息发布后,人民网、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扬子晚报等权威媒体网站,以及凤凰网、搜狐网、新浪网、网易新闻、澎湃新闻等均有刊发或转载。由于该舆情涉及农村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短短几天内,在新闻客户端、微博等渠道迅速传播开来,网上相关舆情信息达四万余条。 二、舆论焦点 1、“读书无用论”影射出对现代教育的认知与焦虑 报道一出,舆论出现对“读书无用论”观点的探讨,一是部分网民坚持“读书有用论”,认为出现自杀主要在于父母监管。他们认为“什么年代了,居然觉得读书无用”、“什么样的父母,不让孩子上学,那么小在家里干活挣钱”、 “即使读书不是唯一出路,作为父母就不该让他八岁出来杀鱼,这是不负责的行为”。但也有少部分网友发声表示“读书无用论”是一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更能凸显出来,称“读书不如出去打工的想法其实并不稀奇,尤其是在很多贫困家庭,这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写照”。 2、暴力成长环境终成惨剧重要诱因 涉事父母所提供的暴力成长环境和打骂的教育方式,成为网友讨论的热点。网友认为,今日惨象非一日导致,而是日积月累,涉事主人公小孟长期生活在“不健康”“不适合”学习、生长的家庭环境,导致其性格孤僻,没有朋友,致使其对社会的认知片面性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有网友表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父母染成什么颜色,孩子多半也会成为那种颜色,这样的教育方式如何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还有网友评论说:“对孩子多一份沟通,不要只是打骂,这样的悲剧会少很多很多。”另有网友表示:“是父母的无知造成这样的局面,那瓶百枯草是埋藏在孩子心里深深的刺。” 3、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刺痛全民神经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存在诸多门槛,诸多家庭存在上不起学、上不了学、不愿上学的现象,而这也是导致这起悲剧的重要因素。有网友认为,很多地方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收费贵、门槛高,义务教育应平等对待每一个适龄孩子,对于辍学的孩子,学校也应与家长共同商议,承担一定的责任。有网友评论指出:“杀鱼弟带着悲剧色彩的人生发展轨迹,警示我国落实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还任重道远。” 三、舆情点评 1、校园教育仍是孩童的主要成长方式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小孟的父亲曾表示,“读书有什么用?只有干活挣钱,孩子自己也不想读,也读不进去”。的确,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支撑孩子完成高等教育,很多家长便选择了提前结束孩子的义务教育,让他们早早走上社会,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农村特殊人群中这一认知更是普遍。在短时间内,这样的做法看上去确实有效而直接,但长期来看对于孩子成长却是得不偿失的不当之举。校园教育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与同龄人共同学习,更是促进孩子心智成熟、提升社交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未来孩子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可缺席 有心理专家表示,小孟常年跟随父母居无定所,长期生活在鱼龙混杂的菜场,照看水产“生意”的责任,这样的成长环境很难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再者加上父亲“粗鲁”“打骂”式的错误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很容易采取极端方式处理。据媒体报道,小孟曾遭受“手脚被铁丝绑起来打”、“头被砖头砸”的暴力对待,报道还提及小孟在与别人发生争吵后,回到家之后父母只是习惯性地一顿打骂,这样的做法无异于“火上浇油”,种种潜在的诱因致使小孟选择了喝农药。家庭教育中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理解,而父母也没有意识到开导孩子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日积月累,孩子与父母无疑会陷入“形同陌路”的尴尬境地。 3、保障农村孩子有学可上、有学愿上 不适应学校、跟不上节奏,只能辍学回家杀鱼了。小孟两次辍学,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不能单一追究于个人原因,在小孟上学又辍学的过程中,学校、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是否引起过重视?值得拷问。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股“有学可上”、“有学愿上”的教育风气,相关部门还在路上,尤其是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当地政府更应该给予某种“特殊关怀”,帮助有困难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不能纵容其辍学、失学。学校在处理学生辍学问题上,应该和家长协商,劝说孩子继续接受教育。适龄儿童不完成义务教育,将会影响他们融入社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隐患。而“杀鱼弟”自杀也给社会敲响了警钟,正如新京报评论:让适龄孩童都回到校园,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再有辍学的“杀鱼弟”、“烧烤弟”,这是发展现代教育的底线目标。
相关阅读
- 08-09外星生命或许真不是传说 郭守敬望远
- 08-09习近平时间|为根治“地球的癌症”开
- 08-09“杀鱼弟”自杀,随迁子女教育何以成为
- 08-09新华社评论员:踏平坎坷成大道
- 08-09喇叭响了,人心亮了——黎掌村“变身”
- 08-09江城水果店争走精品化路线 体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