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大别山岳西县脱贫摘帽纪实

发布时间:2018-08-10 11:32:58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阿虎 阅读量:
新华社合肥8月9日电(记者王正忠、王圣志、刘美子、姜刚)巍巍大别山,绵延千里,林木蓊翳,山花烂漫。这座英雄之山,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2018年8月8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岳

新华社合肥8月9日电(记者王正忠、王圣志、刘美子、姜刚)巍巍大别山,绵延千里,林木蓊翳,山花烂漫。

这座英雄之山,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2018年8月8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岳西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30年来,8任省委书记对点帮扶,数千名扶贫干部下沉一线,与四十万岳西儿女一起,向贫困宣战!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一场绿色发展的深刻变革!三变改革、产业扶贫、光伏兴农u2026u2026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这个大别山区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之一,创新发展,书写了中国反贫困战场上的“岳西样本”!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共产党人的夙愿

岳西县山壑纵横,“八山一水一分田”,198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贫困县。全县绝对贫困人口24.7万人,约占总人口的七成。

“出门便爬坡,吃粮靠肩驼,农闲背被儿,男儿难娶婆。”这首流传了半个世纪的民谣,倾诉着当年的辛酸。

这是8月2日无人机航拍的岳西县青天乡老鸭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1998年1月8日,深冬的青天乡老鸭村一如往日的萧条。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杵个拐杖,顺着泥泞的山路走进村里,映入眼帘的是:多数农民住的是漏风屋、睡的是稻草铺,家里缺衣少食u2026u2026老书记眼圈红了。

临走时他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区人民啊”。一年后,一条4.3公里的三级公路通到了老鸭村。

在中国反贫困史上,或许没有哪里像岳西一样,从1989年开始,连续8任省委书记将岳西作为对口扶贫点。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旗帜召引下,在脱贫攻坚战中,各级党员干部,秉持初心,抛洒热血,甚至献出生命。2014年以来,先后选派245名党员干部下派到村任职,全县182个村实现对口帮扶全覆盖,各级财政投入扶持资金68.2亿元,全力改善民生。

白帽镇南庄村是大别山腹地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却有着岳西县林业局副局长查道恒的诗和远方。

30年前,查道恒曾在南庄工作过,“这里的群众太苦了,他们不脱贫我死不瞑目啊!”2017年,临近退休的他主动要求回到南庄当扶贫队长,只为圆一个刻在心底的梦。

老查知道,要拔掉“穷根”,必须因户施策、精准滴灌。在村民们的印象中,58岁的他整天走村串户,似乎不知疲惫。

这一年,村里路通了;这一年,老查对山村里的6000多亩油茶进行改造,村集体建成了630亩高标准油茶,每亩油茶收入达8000多元。南庄有了长效的产业支撑,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

站在村口,放眼望去,是漫山的茶林。“油茶花,一年开一两次,花开时,满山是香,白得像雪一样。”老查指着茶林开怀大笑。

这是8月2日无人机航拍的岳西县大山中的高速公路。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八月的骄阳洒向大别山深处,冶溪镇溪河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扬彧却没能看到他日夜盼望的这一天。

刘扬彧出身贫寒,对贫困有着切肤的感受,也对贫困户有着深厚的感情。

有的贫困户要办低保,刘扬彧没让他们跑一趟腿,就把低保卡送到家门口;有的贫困户不愿异地搬迁,刘扬彧就一趟一趟去做思想工作;2016年6月,岳西遭遇特大暴雨,村民急需转移,此时刘扬彧的妻子正在待产,家里催他回去,他急得直跺脚,却对电话那头说“我不能回去”u2026u2026

2017年12月3日,他在走访贫困户途中,不幸遭遇车祸,29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一线!

送别刘扬彧的那天,岳西县100多位扶贫队长含泪许下承诺:“您未走完的路,我们定将继续前行,岳西必将幸福花开遍地!”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创新发展的“岳西样本”

又到了构树收割的季节。当清晨的阳光刚刚唤醒山间的草木,五河镇叶河村村民王焰发已经忙活开了。

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1%,被专家称作“物种基因库”的岳西,是江淮流域皖河、淠河等水系重要发源地,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然而,山区地势高洼不平,长期以来,五河镇的百姓种粮只能靠天收,4万亩山地成片撂荒。

这是8月7日无人机航拍的安徽省岳西县五河镇叶河村构树种植基地。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2012年,五河镇叶河村率先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杂交构树产业,农户以土地入股,山场流转后,企业无偿发放种苗给贫困户种植,并提供技术指导。

“这是中科院的专家利用传统杂交育种方式培育出来的树种,上过太空,耐干旱、耐贫瘠,适合山区种植,周期短,一年可收四茬,一亩一年纯收益在3000块。”王焰发将家中两亩地改种构树,当年就实现脱贫。

荒山变青山,旧貌换新颜,一副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在沉寂了几十年的红土地上缓缓展开。

构树、油茶、中药材等84万亩特色农林业产业,在助力岳西稳定脱贫的同时,更发挥着生态修复功能。

善谋者胜,远谋者兴。“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始终是岳西实施精准脱贫的生命线。”岳西县委书记周东明说。

拔“穷根”、摘穷帽,不仅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更要有探索革新的勇气。

500多岁的银杏树秀而繁阴,伫立村头,见证着头陀镇梓树村的蜕变之路。

精准脱贫的突破口在哪?安徽省委办公厅下派干部郭逢春骑着摩托车,跑遍了村里的沟沟坎坎。

以“三变”改革撬动产业脱贫杠杆!郭逢春瞄准了红心猕猴桃产业,而当时梓树村集体资金几乎为零,很多人打起退堂鼓。

“没钱也要干!”郭逢春一边通过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出资等市场化的方式筹措资金,一边将各类扶贫资金进行“拼盘”,投入产业发展中,建成300亩高标准红心猕猴桃基地,再量化成股份,形成贫困户户均1亩的产业格局,老百姓可以获得土地流转、合作社务工和股份分红三项收入。

古树之下,眺望村庄,硕果累累的猕猴桃园与错落有致的新居,绘成一幅崭新的山村画卷。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激发了农村生产力,催生了产业规模化,成为引领群众脱贫的核心动力。

岳西县耕地面积22.9万亩,海拔600米以上的占60%以上。当地政府抓住山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引导农民发展茭白产业。

“以前种粮食是u2018种一坡、收一锅u2019。现在种高山茭白,一亩净挣5000多块钱。”主簿镇余畈村贫困户储昭阳通过种植茭白一年脱了贫,“现在的日子有奔头,我主动申请加入了共产党!”

岳西高山茭白产业,成为全国产业扶贫的经典案例。

“太阳高空照,在家数钞票”,村民们对光伏扶贫赞不绝口。岳西在全国首创PPP模式推广光伏扶贫项目,光伏电站实现村级全覆盖,11402户贫困户在屋顶建成了光伏电站,户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

这是8月7日无人机航拍的岳西县五河镇沙岭村光伏发电项目。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我们每个村都建成1个以上特色产业基地,每个贫困户有2项以上产业扶贫项目,既能短期脱贫,又能长期致富。”岳西县扶贫办主任杨效东说。

岳西县建设就业扶贫驿站,对贫困劳动者培训11832人次,帮助2756名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建成扶贫工厂(车间)103个,带动1083名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1万元左右。

推进金融扶贫,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12亿元。安排融资风险担保基金1300万元,发放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贷款1.1亿元。

从“穷山恶水”到宜居乐土,岳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退宅还耕三种举措,全县农村楼房率达96%以上。

--群众收入大幅提高。2017年,岳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3元,较2014年增长31.9%。

--城乡面貌发生巨变。民生工程四年累计投入资金39.22亿元,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2053公里,组级路硬化率95%以上,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

--争先创优热情高涨。近年来,全县先后荣获全国财政管理工作先进典型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级生态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多种称号。

浸润红色基因的大别山精神,在扶贫攻坚中熠熠生辉

顺着石阶拾级而上,一座高13.5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耸立于岳西县城南的大别山烈士陵园内,掩映在苍松翠柏间,寓意13.5万长眠于大别山区的英雄儿女。

自强不息、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在这片红土地深植、沿袭。

清晨四点,山沟里还一片漆黑,石关镇张家村村民刘会才和妻子摸黑出了门。头灯的光照亮泥泞的水田,两人腰间别着编织袋,开始一天的劳作。

八月初正是高山茭白收割的季节,不管大风暴雨还是酷暑当头,他和妻子每天都要在12亩茭白田里劳作一整天。

“茭白要一茬一茬收,每天卖的都是最鲜亮的。”正午时间,烈日当头,刘会才娴熟地将一垛垛长短整齐、翠绿鲜嫩的茭白码在田埂上。

“累归累,我们两个人一天能收1500斤,三天就能卖一万块钱。”尽管忙碌,刘会才干劲十足。

红土地上,有人起早贪黑,有人勇闯新路,大家众志成城,共同的目标就是摆脱贫困。

“从小我印象里,家乡就一个字--穷。每年稻谷收割的前三个月,很多村民都要出去借粮吃”,贫困日子让43岁的王泽汉刻骨铭心。

这是8月8日无人机航拍的安徽省岳西县牛草山风力发电场。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一定要带领乡亲甩掉头上的“穷帽子”!2012年,他辞去在外务工企业年薪60多万的管理职位,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回乡创办了菖蒲镇岩河村最大的“扶贫工厂”--海创饰品。经过几年经营,企业年产值达到2200万元,年利润近200万元。

“厂里有21名贫困人员,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现在有六七户买上了小汽车!”谈及变化,王泽汉满脸自豪。

一桩桩脱贫奋斗、创业致富的故事背后,老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日益提升,信心与信念不断增强。

点点灯光,散落在入夜的深山,为无数渴望脱贫却苦无门路的贫困户燃起希望。“我原来就小规模养殖土鸡,听了专家的讲解,对生态土鸡市场更有信心,技术上也有了把握。”谈起扶贫夜校,贫困户汪秀滔滔不绝。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2017年以来,岳西县创新开办扶贫夜校3000余场次,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成为脱贫攻坚的“加油站”。

蓝图变现实,愿景变实景。在大别山精神指引下,岳西贫困人口从2014年110473人下降到当前3500人,贫困发生率仅为0.967%。

饱经风霜的大别山,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界限网络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湘ICP备17005820号-2 公安印章标准编码 4301210151948 Copyright 界限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