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寻找中华文化传承的基因
新华网记者曹滢
盛夏的南中国,骄阳似火。新华社报道团随中宣部“大江奔流”主题采访活动在20多天时间里水陆并进,从长江第一湾到吴淞口码头,从奔腾怒吼的金沙江到温柔流淌的秦淮河,我们跨越了大半个中国,为了体察母亲河的安康,为了探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路。
这是一个能打硬仗的采访团。看成就、谋发展,观国风、查转型,丽江的石鼓为我们敲响战鼓,大国重器的雄起令我们心潮澎湃,江豚宝宝的微笑撩动心底的柔情。
这是一个“兵种”齐全、十八般武艺皆通的采访团,文字图片、两微一端、直播互动、动漫游戏,既借“天空之眼”,又托古人之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展开,一个个隽永细腻的光阴故事鲜活呈现。
这是一个85后、90后为主力的采访团,白天采访冲锋在前,晚上熬夜写稿编片。干活干到凌晨两三点,打个盹儿又是一条生龙活虎的好汉。
60后、70后记者是队伍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积淀与思考予人启迪,激情与活力令人振奋。
做直播的小姐姐在38度的高温下一烤就是几十分钟,在唐诗宋词的长江里神游畅谈,哪管它晒黑了几度。
一阵暴晒,一阵暴雨,汗湿透,雨浇透。日夜兼程,千里奔袭,舟车劳顿。上车写稿,下车采访,在每天一瓶藿香正气水的支撑下,只要能采到干货,拿出好作品,哪管它中暑、感冒还是晒脱皮。
经历了风雨,抬头看到天边挂着彩虹;深夜写完稿子,登上甲板数数星星,心里自豪又宁静。
这是一个无比逗乐的采访团,大家互相包容,携手共进。二十多天同行,一路欢歌,皆如兄弟姐妹。
枕着滔滔的江水,轻轻的水声伴我入眠。
长江载着每个人的乡愁,这一程,仿佛睡在母亲的怀抱。
长江载着古老的记忆,这一程,领略了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民族基因。
自7月28日在重庆朝天门登船,8月11日清晨,我们抵达吴淞口码头,江上漂泊15天, 同舟共济,航程超过2500公里。今日离船,但我们与这条大江的缘分已结下,从此不离不弃。
海岸如箭,长江似弓,洋山港码头如扬起的风帆,我们的征程将再启航!(本版图片均由“大江奔流”主题采访活动提供)
相关阅读
- 08-12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深
- 08-11大江奔流:寻找中华文化传承的基因
- 08-11中国将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 08-11还记得那位笑容清澈甜美的“冰棍女孩
- 08-11探访福建漳州旅游胜地万松关山庄
- 08-11武汉上半年新增就业超10万,硕士以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