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扎根泥土 襄州女作家竞相吐蕊

发布时间:2018-08-13 07:23:44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阿虎 阅读量:
8月的襄阳,骄阳似火。生活的土壤,滋养了这群女人的慧心、灵秀与隽永,她们将生活的滋味淬炼成一篇篇叙事长卷,升华出一段段行云流水的文字,为文学园地涂彩添香。襄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鲲鹏介绍,襄州女作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通讯员 张攀 崔海晗

  8月的襄阳,骄阳似火。

  生活的土壤,滋养了这群女人的慧心、灵秀与隽永,她们将生活的滋味淬炼成一篇篇叙事长卷,升华出一段段行云流水的文字,为文学园地涂彩添香。

  襄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鲲鹏介绍,襄州女作家群活跃在荆楚文坛,她们来自不同岗位,一直坚持写作,值得关注。

  其中,有影响的女作家有3位:生于1964年的农民作家周春兰,生于1970年代的周世菊(楚林)、张孟云。今年7月省作协换届时,她们成为参会会员中的一道风景。

  为此,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襄阳,探寻她们的文学之路。

  周春兰:文字沾泥带露

  8月7日,立秋。14亩稻田,干旱得裂了一道道大豁口,眼看快到手的稻子差一茬水。连日来,54岁的周春兰冒着高温,挥汗抽水抗旱。

  她家在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柏营村一组。丈夫外出打工,两个儿子在外地工作。家里14亩地,基本靠她一个人打理。

  摘棉花、掰玉米、犁地施肥、抗旱浇水,帮大儿媳妇带孙子……此外,她还要忙一件事,写小说,还是长篇小说。目前,周春兰已出版两部小说,还有一部50万字的小说《土地》,动笔至今4年,仍在修改。

  2009年,周春兰完成首部长篇小说《折不断的炊烟》,25万字。同年4月,正在地里忙活的周春兰接到通知,到武汉参加免费创作培训,她的同学有31人。

  周春兰告诉记者,《折不断的炊烟》几乎就是写她自己。

  因为家庭贫困,周春兰只读到初中,但她酷爱写作。一个农村女子,种地间歇,不是读书,就是写字。伴着贫困,她执著地写了30多年。

  去年12月,另一部长篇小说《庄户人家》出版,29万字。“生于土地,息于土地,沿着土地的根,寻找自己的归宿。”周春兰说,写作最直接的动力来自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痛苦,她在书写中倾诉苦痛,让喜怒哀乐在文学园地别树一帜。

  张孟云:尝遍酸甜苦辣

  张孟云,算是较早在文坛掀起涟漪的襄州女作家。

  她曾被贴上“坐台女作家”标签。那时,她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一个地级市,文学女青年王雨到歌舞酒楼去伴舞,她看到纺织厂下岗女工被生活所迫去伴舞赚钱,她们伴舞的对象,有原来的厂长、领导等,那些人在歌舞酒楼里请客吃饭,帮客人们找“小姐”。那些“客人”就是城市的当权者……当时,张孟云用信笺纸,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半年下来竟写了20多万字。“这是一部很严肃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但出版后面目全非,我却无能为力。”谈起20年前“成名作”事件,张孟云仍感痛悔:因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原来的书名《冷雨》被改成《我的日记——一个坐台小姐灵与肉的自述》,小说被文化商人包装成“国内第一部真实纪录坐台小姐内幕”的“纪实”作品,书畅销,而她的稿酬为零。

  小说的出版,给刚成家的她带来诸多烦恼。她的生活轨迹被“折弯”:她只得避走他乡,到吉林、广东等地谋职,一走就是12年。其间,她的婚姻解体,一个单亲妈妈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个中酸甜苦辣尝遍,为赡养年迈父母,5年前从广东中山市回归襄阳襄州区文化馆,重拾文学创作。”张孟云新创作19万字小说《都市乡情》获得政府基金的资助并公开出版。该小说讲述都市精英女性在都市打拼失败后回归乡村,参与乡村振兴,并收获爱情的正能量故事。

  楚林:以文字“煮”本草

  好药医病,好文医心。2018年,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向全市推荐3本好书,就有襄州区社区医生作家楚林创作的《遇见最美的本草》。“本草可医疾患,文字可治心伤,以文字‘煮’本草,可济世事沧桑。”楚林写道。因为爱,楚林拿起笔,开始在处方之外记录本草的点滴故事。楚林的丈夫也是一名医生,出身中医世家。家人的支持让她如鱼得水。2016年3月,《遇见最美的本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并获得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最受欢迎的十大中医药好书。今年5月,《遇见最美的本草》第4次印刷。《遇见最美的本草》里的50篇文章,就是50枚神奇的无花果。楚林说:“我常常觉得,每个悬挂的小青果里,都藏着一个童话,一个故事,一个小秘密。”

  楚林生长在襄州区峪山镇一个普通农户家庭。1992年从市卫校毕业,分配到东津镇卫生院上班。进修之后,楚林开始了她的医者生涯。她在多次见证本草治病的独特疗效后,对这些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为寻找甘草,她曾孤身一人跑到甘肃河西走廊的沙漠戈壁;为目睹金钗石斛的芳容,她曾爬上神农架的悬崖峭壁。

  激情不因岁月而流逝

  襄州女作家群新人辈出。2017年4月,生于1973年的襄州区打伙村人范雨素,因《我是范雨素》一文,一夜之间引人瞩目。不长的文字里,有对人生的思考,有对人际相处模式的探讨,有对生活的感悟,有对社会热点的追踪,形成一幅透视社会和生活的画卷。“襄州女作家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她们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激情不因岁月而流逝,加之中老年作家悉心指导,女作家之间相互扶持,这些因素相互叠加,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她们以女性视角,反映出社会变迁。”8月6日,襄州区召开文艺工作推进会,提出以“站位高、标准高、品质高”为主攻方向,努力出名家、出精品、出流派,让襄州文艺姹紫嫣红。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界限网络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湘ICP备17005820号-2 公安印章标准编码 4301210151948 Copyright 界限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