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戏曲:继承是本 创新是魂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景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玉静
近年来,小剧场戏曲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演出红红火火,许多年轻人以去小剧场看戏为时尚。小剧场戏曲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新颖的呈现形式,先锋的理念探索而备受观众关注。近日,北京市文联就“北京小剧场戏曲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小剧场戏曲既是继承发扬戏曲文化的新尝试,也是把戏曲带入更宽广视野的新探索。小剧场戏曲前行的动力,仍然在于利用小剧场的特点进行创新。
1、最吸引人的就是创新
中国小剧场戏曲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小品热潮。2000年以后,北京京剧院的《马前泼水》《浮生六记》《惜·娇》《昭王渡》等小剧场京剧系列,直接推动了小剧场戏曲的发展。
什么是小剧场戏曲呢?
作为北京京剧院小剧场戏曲的专业编导,李卓群用四个字来概括——“小、深、精、广”,即小舞台、深内容、精表演、广观众。她认为,小剧场跟大舞台的区别就是观众很投入。小剧场观众与演员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近在咫尺的表演,是演员与观众面对面、眼对眼甚至心对心的一种交流互动。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正是小剧场艺术所特有的气质,也是其最精彩最吸引人之处。演员一抬手一投足一个眼神,观众都看得清清楚楚。演员从始至终不能游离于戏里和人物之外,这也要求演员要有很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表演功力。
“小剧场锻炼的不仅是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服装化装道具同样能得到锻炼。”李卓群认为,“小剧场戏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创新,实验性、先锋性是小剧场的核心特质,能给戏曲发展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
北京京剧院演出的小剧场戏曲京剧《惜·娇》 资料图片
戏曲评论人封杰认为,小剧场戏曲归根到底看的还是戏曲,一定要唱出诗的感觉,要演出戏的味道,要表现出文化的意蕴。作为一种新兴的、需要通过大量实践去探索的戏剧表演模式,小剧场戏曲只有创新,才能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创作者的热情,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
2、传承是传统戏曲的“核”
但是,纵观近年来小剧场戏曲的创作发展之路,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不能丢掉传统戏曲的“核”。
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乾武指出,戏曲是注重传统、注重程式的艺术,改变起来较为困难。有的剧目在表现形式、结构上创新了,但是传统戏的内涵却抽空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人生经验、伦理道德都没有了,这样的创新走不远。他表示,相对于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戏曲创作难度更大,现有机制导致创作者创作戏曲的动力不足。
如何促进小剧场戏曲的良性发展?杨乾武认为,大浪淘沙,只有通过市场的竞争才能创作出好剧目。有了演出市场编剧才会写,导演才会导,演员才会演。如果没有演出市场,小剧场戏曲作为文化的形态很难持久。目前北京小剧场戏曲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戏曲的手段在拓展,戏曲的观念在更新,在传承传统的过程中寻找突破口。
“小剧场戏曲其实是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艺术。传承不好的时候,创新也会出现问题,创作不力,传承必然受到阻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认为,对于有艺术理想的艺术家来说,小剧场戏曲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出一条能契合戏曲的路子,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戏曲艺术的探索必须要有力度,形式感和艺术的表现手段要合乎戏曲的艺术规则,但也要符合小剧场的概念,特别是灵活的剧场结构,互动的剧场观演关系,为小剧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3、剧本创作仍是重中之重
一部成功的小剧场戏曲,什么最重要?
评论家解玺璋近年来在观看剧目、审读剧本时发现,很多剧目涉及不同时代的同一题材,创编的戏曲故事目的性太强,唱词也好,叙事也好,只是简单的说教,缺少了趣味性,观众看得索然无味。他认为:“故事并不等于戏。有些戏矛盾冲突很激烈,但总觉得很乏味。一些改编剧目对原作研究不足,缺乏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他也提醒创作者,小剧场戏曲也要考虑行当的搭配,生旦净丑,必要的戏曲元素不能缺少,要合理搭配唱腔的设计,做到丰富多样,才能吸引观众走进剧场。
北京京剧院导演白爱莲也表示,戏曲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两个字“情趣”。意境的表达都是在情趣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到的,很多小剧场创作在情趣方面做得不够。原因很多,如戏曲的门槛很高,没有好的演员就难以实现;创新不够,即便是从传统戏改编过来也要具有原创性,但有些小剧场戏曲变成了传统折子戏的整理改编。
讲故事情节,讲戏剧冲突,讲人物关系是小剧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小剧场独特的演剧样式和理念又不局限于此。封杰认为,小剧场戏曲不是戏曲小戏,不是把大戏演成小戏,或者折子戏就叫小剧场戏曲。小剧场戏曲是在先锋戏剧、实验戏剧等的影响下生发的一种演艺形式,其本质就是继承、探索、实验、创新。继承是本,创新是魂。应该鼓励传统戏曲院团积极创新,创作出与当代社会审美观、价值观更加契合的小剧场戏曲作品,吸引观众品味传统文化的新魅力。
4、将青春元素融入传统戏曲
近年来,随着小剧场戏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吸引了不少知名导演、剧作家、演员参与剧目的创作和表演。作为“传统京剧的时尚演绎者”,余派老生王佩瑜在小剧场京剧领域的探索也是步履不停。她在京昆合演剧目《春水渡》中饰演法海一角,在京剧《十两金》中担任制作人。戏曲“名角儿”的参与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剧场看戏,也带动了整个戏曲行业的良性发展。
但是由于戏曲创新难度比较大,市场培育不够,有些小剧场戏曲的实践依旧固守了传统,而忽略了时代气质。王馗非常理解今天的创作者:“对戏曲来说,兼顾传承经典与创新是很难的。”他希望小剧场戏曲不要变成传统折子戏的改编,而是要融入时代元素,将青春元素融入传统戏曲中,在传承创新中摸索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由于小剧场戏曲的先锋和实验性,为青年戏曲人才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吸引了大量中青年戏剧人才投身到小剧场戏曲的创作演出中,通过小剧场的历练,培养艺术感知力、提高创新力。李卓群在创作出《惜·娇》《碾玉观音》《春日宴》等优秀剧目后,已经成长为当代小剧场京剧的中坚力量。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小剧场戏曲最主流的观众群体为30岁左右的青年人。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形式,小剧场戏曲都更具现代都市气息,让年轻观众感受到戏曲也可以活泼轻松精致。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导演罗琦表示,随着传统戏曲影响力日渐衰微,小剧场戏曲可以吸引青年观众到剧场里来,为戏曲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找到一条出路。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3日 09版)
相关阅读
- 08-13光耀星空 精神永存——郭永怀事迹激
- 08-13奏响“学以成人”的哲学乐章——写在
- 08-13功夫电影: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的窗口
- 08-13小剧场戏曲:继承是本 创新是魂
- 08-13强筋健骨,巩固好势头(经济热点·解析经
- 08-13怀疑加油站“偷”了汽油?真相其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