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研发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研发,即研究与试验发展,指为增加人类知识总量以及运用知识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性的活动。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眼下,全国各地都在加大研发投入,湖北建设“创新强省”,三大短板要补齐。
投入短板——
我省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经费与GDP的比值。2017年,全国全社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2.13%,而我省为1.92%,虽较2016年增长0.06%,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不小差距。
我省研发投入总量全国第七,为何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平均水平?“主要是前几位经济体量大、研发投入高,就像普通人跟姚明站一起,平均身高也上去了。”省统计局专家表示,2017年,全国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只有7个,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天津、浙江和山东。我省研发投入总量与科教大省地位还有一定落差,研发投入并不充分。
据了解,在全国排名中,我省与排名前一位的上海研发投入相差超过500亿元,而领先后一位的四川不到70亿元。前看差距明显,后瞧追兵接踵。
另外,工业企业作为研发创新的投入主体,我省相关研发经费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2017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增速仅为5.2%,在中部地区排名靠后。专家表示,这与我省钢铁、化工企业受去产能、环境整治政策影响有一定关系。
转化短板——
本地转化率不高,科技和经济“两张皮”
2018年上半年,我省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再上新台阶,专利申请量为56531件,同比增长22.21%。PCT国际专利申请超过500件,全国排名第七,中部排名第一。
有多少专利落地生根,产生经济效益了呢?
8月7日,本报刊发了武汉大学张俐娜院士原创成果远赴成都转化、打破国外垄断的芳纶蜂窝研发成果遭遇市场尴尬两起案例,反映了我省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对此,省统计局专家建议,我省研发创新活动要确立一个目标点、画好一条规划线、打造一张政策网,大力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前瞻谋划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围绕涉及湖北长远发展的“卡脖子”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湖北经济急需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开展研究,让研发跟着规划发展、产业培育走,促进湖北光通信、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产学研用有机融合。
人才短板——
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增速较慢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城市竞争之本、动能转换之要、创新活力之源。
2017年,我省经济活动人口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为0.46%,同比增长8%;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15.1%,同比增长0.7%。
省统计局专家认为,我省虽为科教大省,但经济活动人口的人才知识能力增幅,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相比有不小差距。根本原因还是科技型企业不够多、实力不够强,大量科技型人才被外省企业挖走了。
2017年,武汉市提出,把招才引智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
省统计局建议,除了优化创业就业安居环境,还要在技术研发、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方面,解决好科技人员离岗离职创业、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个人收益问题,建立科技企业“专家库”机制,以高校教授及企业高技能人才形成顾问团队,逐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本地人才队伍。
相关阅读
- 08-1531省份上半年GDP:16地增速超全国?东北
- 08-15“刷脸”,正走入你我生活
- 08-15开创融合新格局 探索发展新路径——
- 08-15稳中求进谋新局——从7月数据看中国
- 08-15钟祥蝴蝶兰俏销全国
- 08-15女孩自驾失控坠江:四个女孩儿最大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