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中国情人节”七夕的三重意象

发布时间:2018-08-16 15:09:50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阿虎 阅读量:
七夕节,有人称其为“中国情人节”。在渐行渐远的农业文明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漫长的农业社会,这个故事是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密码,在口头和典籍间代代流传。“我奶奶告诉我……”“很久

七夕节,有人称其为“中国情人节”。在渐行渐远的农业文明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漫长的农业社会,这个故事是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密码,在口头和典籍间代代流传。“我奶奶告诉我……”“很久很久以前……”这种口述的方式我们曾经很熟悉。后一种方式就是这个故事足以引起某个文人的重视,将其录入一本书,或者写入一篇作品中。如今,它被现代人赋予了更多内涵。一到这个时候,商家推出的各种活动吸引了年轻人,消费成为节日主调。然而追溯源流,七夕节意蕴深厚内敛,民间庆祝形式多样,绝非只有爱情可以言说。

溯牛郎织女故事的源流,我们可以到远古农业文明产生的初期看看。

秋风初起,白日暑热未消,入夜却能得到一丝清凉。那时的夜晚,星空灿烂,银河淼淼。《尚书·尧典》有云“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漫漫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昭示着岁月的流逝和季节的轮回,也标志着节令的转换和农时的到来。远古农耕社会文明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观测天象以预测时令。这时候,银河两岸比较明亮的星星成为他们要寻找的目标。织女星和牵牛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织女牵牛,顾名思义,纺织业和畜牧业祭祀收获的时候到了。七月,是如此美好。田野里稻子正待收割,瓜果成熟欲落,女子们开始抽丝剥茧拿起纺锤在织机上飞舞。春天繁育蓄养的家畜也已经长成,男人们在张罗着将最好的牺牲献给神祇。

这样甜美馨悦的日子怎能没有节日庆祝,七夕,应时而生,应运而生。

万物有灵,人类社会和外在自然界能够产生任意的相似性的联想。人间的喜怒哀乐被寄托于天上的星宿,昭示季节转换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便成为一对配偶神。

随着农业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完善,天上的星辰神性衰减,人成为故事的主角。牛郎织女由星辰神话变成爱情传说,经历了千年嬗变。然而,这个故事的内核——离别,却从未改变。因为天上双星相隔星汉的事实,引发人们对大地之上有情男女的分别生发出无限惆怅。《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织女星,终日愁苦思念清浅的银河对岸的牵牛星,以致织布不成,泪流潸然。汉代以后,儒生们将社会秩序情感都归属在了伦常范畴,织女牵牛神话的官方版本就是夫妇之情、夫妻之爱,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范围内,在不影响耕织的情况下才予以肯定。士大夫们更是附会,认定双星分离的原因是织女贪恋夫妻欢爱而“遂废织经”,于是被罚在天河两旁,只有一年见一次面。七夕诗中最有名的当属《故事十九首》中的一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有情人不能相守,其中苦楚也只有当事人才能道得出。在诗的国度里,这种带着甜蜜而又痛苦的情感,是诗人们歌咏的最佳题材。据不完全统计,唐宋时期七夕主题的诗词达近400首。有杜甫的《牵牛织女》:“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宋代的秦观那一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更是道出了男女相思离别的人间苦乐。明清以降,这种七夕相思主题的文学作品更是不胜枚举。不管是爱人的分别还是亲人、朋友的分离,在这些七夕主题作品中都化作怅惘的诗句表达着一颗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七夕诗词是一种叙事方式,民间欢庆又是另一种表达。抛开作为农耕文明的时序节令指示功能不说,魏晋以后,七夕节的女性色彩开始鲜明起来。从民俗角度看,织女星所具有的神性,皆是人间女子愿望的体现——乞巧、乞富、乞子、乞寿、佑儿童、祈婚姻美满、祈遂私愿。古老华夏文明在母系氏族社会渐渐消失后,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结构确立至今。好在七夕节为女性保留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除却离别的意象,七夕的第二重意象应该是女性,它所表达的是中国古代女性的情和爱。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思想活跃,民俗活动日渐盛大,七夕节日更是盛况空前。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录了当时的七夕节习俗:“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元代杜仁杰散曲《七夕》,借助一整套乐曲将七夕佳节和牛女故事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完整的描述。这首曲子开篇描画了一幅秋天的景象,斗转星移、梧桐叶落、晚风轻拂、鹊桥高悬,接着又极力铺陈了七夕佳节的各种民俗活动,有金盆种生、高楼乞巧、拜摩诃罗、穿针斗巧、蛛丝浮巧。随后写了一批庆祝的女子,一个个都是金钗玳瑁、彩衣轻纱,欢天喜地的神态;写瓜果珍馐、声乐震天的祥和喜庆。于是诗人不禁抒发出“人生愿得同欢会,把四季良辰须记,乞巧年年庆七夕”的感慨。以女性为主的七夕节,时序指示功能消减了,情爱暗示意味增多。元明清时期的一些叙事文学作品,将牛郎织女相会不再局限在夫妇伦理的框架中,而是作为男女性爱的隐晦表达。一方面,魏晋时期仙女织女因其爱与美的特质成为高唐神女的幻影;另一方面织女作为性爱之神的功能在叙事文学中得以表现。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思潮开放,艳情小说盛行市井。比如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和凌蒙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中都有以牛郎织女相会隐喻性爱的情节。清代洪昇在他名曲《长生殿·密誓》中以生花妙笔将人间男女至诚至真的爱情描写到极致。帝妃的山盟海誓被天上的双星见证,并由此让他们做了人间情场的管领。

当然,在全世界的民间故事中,“仙女下嫁穷汉”的主题几乎随处可见。这是底层男子慰藉心灵的幻想。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牛郎彻底从天上的牵牛星的神坛下降,成为人世间一个孤苦无依,与老牛为伴的少年。此时此刻,形而上是夫妻美满爱情永恒,形而下的是人间的男欢女爱柔情蜜意。七夕节的第三重意象人间男女情爱,是这个节日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界限网络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湘ICP备17005820号-2 公安印章标准编码 4301210151948 Copyright 界限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