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被归入三文鱼陷舆论漩涡 团体标准该谁来监管
荆楚网消息(记者 徐芳)真假三文鱼事件出了续集。 近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同十三家企业共同起草的《生食三文鱼》标准正式发布,称虹鳟属于三文鱼。但是人们很快发现这个团体标准的制订者之一,就是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号称产出中国“三分之一的三文鱼”。 虹鳟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三文鱼中的一种?是否可以生食? 团体标准该谁来监管?这些质疑再度引发舆论爆点,让虹鳟深陷舆论漩涡。 虹鳟“上位”之路 真假三文鱼的争论,由今年5月的一则媒体报道意外引发。央视财经报道,国内市场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鱼来自中国青海。中国新闻网直播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检测虹鳟寄生虫的片段,试图证明其鱼肉安全,却被自媒体发文指出检测过程存在错误使用显微镜等检测仪器,质疑其检测结果的科学性。 随后真假三文鱼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包括三文鱼到底是什么鱼?虹鳟是不是三文鱼?深海三文鱼和虹鳟价格一样吗?虹鳟能否生食等。 8月10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在青海西宁召开团体标准发布会,正式发布《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明确将虹鳟归为三文鱼的范畴,从而引爆舆论。 媒体调查发现,暂且不论虹鳟是否可归入三文鱼,该团体标准的推出已有诸多程序违规。一是团体标准实际公示时间为3天,远低于规定的15天。二是起草单位根本不涉及科研院所。更“打脸”的是,上述操作流程不符合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在2015年公布的团体标准管理办法文件。 除了“抢跑”,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官网还悄然删除了数年之前发布的《市面上低价三文鱼 有可能是大马哈鱼、虹鳟鱼冒充的》等文章链接。 需要划重点的是,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是由从事水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贸易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从事水产科研、教学等其他为水产加工与流通业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单位,自愿联合组成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舆论批判指鹿为马自说自话 这一饱受争议的团体标准文件出台,舆论并不买账。 截至8月17日,新浪微博话题#虹鳟鱼被归入三文鱼#的阅读高达4291万,讨论4万。 网民主要吐槽这一标准自说自话,没有公信力。“行业标准由生产商来定,那考试成绩由学生自己定可好?”的微博评论被赞1。6万多次。还有网民“毒舌”评论:“不符合标准我们可以重新制定标准,讲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之外,来了一个团体标准,李鬼要把李逵逼得改名的感觉”。 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团体标准是自愿性标准,但不该滥用成为自我标榜的手段。“标准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据可依,本质是服务于人。如果为了钱而无视人,肆意充塞标准,标准就成了害人者的保护伞”“现在团体标准乱象,随便一个有法人资质的协会都能做标准,为了做标准而做标准”。 三文鱼事件还让外国媒体哗然,归结为解决不了问题就将问题合法化。美国新闻网站新闻人(www.newser.com)8月14日发表报道《这不是三文鱼——除非在中国》,开门见山地写道,“如果你无法击败它们,就加入它们,这便是他们采取的方式。虹鳟在多年以来在中国都被错误地标注为三文鱼后,如今选择由相关机构出面为这一错误背书。” 监管部门该出来亮亮相了 从5月至今,一直是行业协会、企业和公众舆论在口水战“掐架”,监管部门却鲜见发声。 真假三文鱼,归根到底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食品安全问题。这一严肃议题,不能为地方利益和行业利益所绑架,不能随意地玩文字游戏,否则就会让舆论产生更多的“联想”,例如是否会有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因为达不到标准要求,干脆牺牲食品安全而降低标准。 虹鳟鱼是不是三文鱼?能否生食?与其协会“背书”,专家“站台”,哼哧哼哧地自己弄出一个自相矛盾没有强制力的团体标准,倒不如监管部门出来亮亮相,给一个权威的答案,对各种“标准”的生产加以约束监督,树立质量公信力,而不是任由利益相关方自说自话。 至于被污名化的虹鳟,其实也挺无辜的。本来是青海当地扶贫创收的支柱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养出的冷水鱼,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偏偏经过一番简单粗暴的操作,被贴上“山寨”的标签,背上寄生虫的恶名,实在是悲哀。 其实虹鳟就是一种鱼,何必非要硬傍洋“三文鱼”的大名,学外国人一样生吃呢?清蒸红烧全鱼宴,中国的吃货们还愁找不到一条鱼的正确吃法? 但愿那些协会企业能够转变思路,与其费力去混淆两种鱼的概念,不如实话实说,坦然面对消费者,打响“高原鱼”的品牌,早日为虹鳟正名。
相关阅读
- 08-17七夕当天,武汉1977对新人喜结连理
- 08-17一醉驾男子警车上痛哭,连说24个“怕”
- 08-17大爱无疆,护佑人民的健康之路——习近
- 08-17短评:有责要尽责,失责必问责
- 08-17短评:让药品安全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
- 08-17首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湖北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