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继涌现十位中国好人荆楚楷模——“飞来之城”青山缘何好人辈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成龙通讯员彭亚楠
在老武汉人眼中,1955年因武钢而建区的青山,是“飞来之城”,又被称为“十里钢城”。
近年,“飞来之城”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让人惊艳——
2017年,武汉市评选出10位道德模范,青山独占其三,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青山又涌现3位荆楚楷模,2位“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又是全市第一。
至今,青山已先后走出10位中国好人和荆楚楷模、1位湖北省道德模范,4位武汉市道德模范、23位“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和1位“模范市民”。
红色血脉传承
长江边曾有座因码头而兴的小镇,古称青山矶。江西、安徽等地人口陆续迁徙于此,形成青山镇。
水性使人通。自古尊礼崇德的青山镇人,在五湖四海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形成开放、兼容的文化底蕴。
1938年,青山被日寇侵占。无数青山儿女谱写出一曲曲感人壮歌,也为青山注入忠义血脉。
青山镇人赵华应,抗战爆发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战斗中,面对日军10辆装甲车及大队士兵进犯,赵华应带领十几名战士顽强抗击,光荣牺牲。
据不完全统计,在青山区民政局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85人。
红色血脉传承至今,演变成“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情怀。截至2017年3月,青山区遗体捐献自愿登记者达1197人,实际捐出器官、遗体14例,居武汉之首。
产业工人铸魂魄
如果为青山好人文化找一个爆发点,建设武钢首当其冲。“青山是移民之城,产业工人是移民主体,是塑造青山性格的重要力量。”1990年进入青山区委宣传部工作的戴永胜认为,产业工人是青山好人辈出的充分要件。
当初为建设武钢,5万多名工人和7万多名家属云集青山——他们不讲条件、不畏艰苦,把“荒五里”变成十里钢城。
65年前,俄罗斯姑娘李淑范从广州来到武钢。原本当翻译的她,主动要求调到最苦、最累的岗位。她被调到焦化厂工作,一干28年,直至退休。“听说要建设武钢,我们开展拾麦穗活动,拾得麦穗113斤,卖给粮站,收到9元5角4分钱。这点钱虽少,也请工人叔叔手下,哪怕买一颗螺丝钉也好。”江西省崇明县一群少先队员的来信,让老武钢人孙振涛记忆犹新。这位20岁就扎根武钢的老人回忆,建武钢之初,交通成问题,武钢人不分昼夜地挥汗苦干,提早一个月建好冶金大道。
时至今日,提起青山人,人们笑称“青山不转”。“不转”,意指“不会为自己着想”。这是调侃,更是赞誉。
文明如水润后人
今年3月22日,青山绿水红钢城新时代展馆开馆。这里寄托着青山人对先进典型的尊崇。
中国一冶制氧车间退休工人刘桂华,为展馆捐出自己1980年买的上海钻石牌闹钟。“以前上班,我们都争着提前到办公室打扫卫生。”她说,这个闹钟,曾陪伴她立足岗位艰苦奋斗。
刘桂华回忆,以前,每个车间都有工友自发组织“互助会”,谁家有难事,工友们就每人从工资里挤10元钱捐款。“那时,一个月工资也才30元钱。”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一位钢铁工人在奔腾的钢水旁忙碌。站在这张历史照片的展位前,女孩杜诚诚饱含热泪。
杜诚诚是产业工人的后代。因病左腿截肢的她,为7000多人次的盲人讲了近200场电影,写下近百万字的解说词。
时代展馆,将好人铭刻于时光长廊。棚户区改造,则是构筑道德高地的一次崭新尝试。
工人村片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上世纪50年代,各地青年云集于此,在简易工棚里安家。
2016年7月,青山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完成。这里的棚改,不是把房子一改了之,而是倡导志愿服务,培育好人文化。
“天天敲门组”,发动志愿者及时掌握居民诉求,对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时时关照。在“社区好味到”食堂,65岁以上老人,只需6元钱就能买到两菜一汤,志愿者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
2017年起,青山区大力实施“铸魂工程”,选树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传承良好家风,一批又一批的志愿服务模范先锋相继涌现。
相关阅读
- 08-23新华社关注三峡旅游:昔日风光不再 吃
- 08-23国家宗教局通报关于对举报学诚和北京
- 08-23相继涌现十位中国好人荆楚楷模——“
- 08-23国际巨头高调进入本地品牌悄然整合
- 08-23第五届武汉国际戏剧演出季下月启幕
- 08-23全省高考招生常规录取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