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风从海上来 改革进行时】天津:潮起渤海湾?改革再出发

发布时间:2018-08-24 11:14:21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阿虎 阅读量:
初秋的渤海湾,改革的东风激荡,创新的大潮奔涌。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40年来,津沽大地紧紧扭住开放创新的"根"和"魂",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一路风雨兼程、澎湃前行,不断开创新的前进道路

初秋的渤海湾,改革的东风激荡,创新的大潮奔涌。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40年来,津沽大地紧紧扭住开放创新的"根"和"魂",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一路风雨兼程、澎湃前行,不断开创新的前进道路,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征程,成绩巨大,硕果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重要支点,天津这座海滨城市迎来了再出发的机遇,成为了区域经济的重要带动力量。

众行致远 滨海新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搭建“大舞台”

1984年,滨海新区在一片碱花如霜的不毛之地上起步,没有产业基础,没有基础设施,没有成熟经验可循,靠的就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和在改革发展中持续先行先试的勇气。如今,这片土地上已经聚集了近7000家外资企业、上万家内资企业,在这里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40家。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滨海新区按下了改革的“快进键”,开启了力度、广度、深度都前所未有的改革探索。从开发区“一枝独秀”,到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群花争艳”,现在的滨海新区已成为国家多层次开放的“试验田”。

新时期要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为此,滨海新区大力吸引了一批北京项目落户天津,促进两地的发展。2016年11月,由京津两市共同建立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滨海新区正式揭牌,这片砖红色低层写字楼群已然成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新地标”。

“北京有创新资源,天津有产业化资源。”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李琦看来,科技园是加快区域转型升级、推动京津双城联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深化京津两市创新合作具有重大意义。“截至目前,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新增注册企业638家,注册资金86.83亿,其中自北京的企业有200余家。下一步,园区还将对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出台、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重点工作积极进行推进,引导推动京津两市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等创新资源交流互动,共同构建跨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2017年,滨海新区制定了建设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的目标,规划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形成有四到五个在全国领先的重点产业,两到三个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十个以上的千亿级产业集群,率先闯出新常态下新旧动能迭代更替、接续转换的新路径。

独行之速不若众行之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浪潮中,天津滨海新区在走出“一亩三分地”的同时,还积极对接和服务北京、河北,唱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戏”。据统计,四年来,滨海新区累计引进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2900余个,协议投资额逾3500亿元。同时,天津自贸试验区还实现了功能向河北港口的延伸,使津冀港口形成了“境内关外”互联互通。

改革攻坚 中新生态城要让绿色落地生根

清晨,当东升旭日从海平面喷薄而出,高楼林立的城市迎来第一缕阳光的时候,滨海新区中央大道两侧排列着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就开始工作了。远处彩虹桥附近的旷野上,矗立着一架架风力发电机,这里就是国网天津电力在生态城启动并建设的首个智能电网创新示范区。

据工作人员介绍,建成并网运营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北部高压带光伏发电以及生态城中央大道光伏发电两个项目,每年最多可发出约1110万千瓦时清洁的电力,如果不间断运营20年,累计最大总发电量约22200万千瓦时。

建设“智能电网”只是绿色发展的举措之一。自2008年开工建设以来,中新生态城秉承着中新两国领导人给出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定位,制定出了一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绿色建筑100%,绿色出行90%,市政管网普及率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小于20%,实施水生态修复和土壤改良……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确保既有前瞻性,也有可操作性。

“举个例子,构建水生态与水循环体系是生态城建设的特色与成果,生态城10年前提出加强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实施分质供水,到今天仍不过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曾在评价中新生态城时表示,雨水收集后经过绿地净化,全部进入景观水体用于景观补水,仅此一项,生态城每年可节约1500余万元,对北方缺水城市极具示范意义。

改革攻坚,绿色才能落地生根。如今的生态城,恐怕很难再让世人联想到它原本“1/3盐碱荒滩,1/3废弃盐田,1/3污染水面”的样子。而且,这片新绿还在延展:到2020年,生态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5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算生态帐 七里海要让旖旎风光留下来

76岁的于增会老爷子,原本是天津市宁河区的一名公务员。退休后,他主动请缨,成为了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的顾问。每每有游人来这里考察参观游玩,他便会主动帮着讲解七里海的故事,一讲起来就滔滔不绝。

七里海湿地位于天津市宁河区境内,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具有古海岸特色的天然湿地,七里海丰富的古海岸地质遗迹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美苏里南并称世界著名三大古海岸。虽名曰“七里”,实际却是一片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5公里,方圆10万亩的湿地保护区,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辽阔,苇草茂盛,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是城区的30-50倍,被誉为“京津绿肺”。

据于增会介绍,保护区在宁河区境内面积233.4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44.85平方公里,缓冲区42.27平方公里,实验区146.37平方公里,是具有比较完整生态系统的天然湿地。区域内,河道纵横,沟汉交织,沼泽遍地,洼地广布,有芦苇6万亩,水域面积3.5万亩。“茫茫芦荡与粼粼碧水交相辉映,凸显一种独特的静谧之美,秀丽之美,朦胧之美,原汁原味之美。”

最让于增会引以为傲的是七里海的野生物种极为丰富。“保护区内栖息繁衍着235种鸟类,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多达33种。东方白鹳、遗鸥、天鹅、黑嘴天鹅、白琵鹭等稀有珍禽,过去多年来难得一见,如今越来越多的光顾七里海。今年春天,发现东方白鹳200多只、天鹅600多只,震旦鸭雀、文须雀等全球性临近濒危物种也明显增多。”

稀有珍禽越来越多的来到七里海,赖于七里海的湿地保护。算生态账、算长远账、算幸福账是宁河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抉择。今年清明节前后,核心区及周边856座坟茔全部迁出和处理。34条通往七里海核心区的道路被封,一道道铁门拦下了人们捕鱼猎鸟、开垦乱伐的脚步,无人区的旖旎风光留住了。

同时,为了保护七里海生态,天津市还出台了《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确定了湿地保护修复10大工程项目,全力推进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将七里海打造成全国湿地保护修复的样板,将七里海建成生物多样性示范基地。”工作人员介绍,目前,230处违建拆除整改工作和核心区6.8万亩土地流转工作都已全部完成。全长49公里的环海围栏工程即将开工,以6万芦苇亩复壮为主要内容的苇海修复工程、以营造鸟类栖息繁殖地为主要内容的鸟类保护工程,今冬明春全面实施。缓冲区5个村、2.5万人生态移民工程,以及引水调蓄工程等,也已进入实质实施阶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七里海的修复工程,于增会说,“七里海在调节京津冀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洪滞洪以及维护自然生态平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七里海的修复,是为环境造福,为子孙后代造福。”

潮起渤海湾,改革再出发。如今的天津正踏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浪潮,依托其在环渤海区域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打造全新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名片”,向世人展示其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变,以及在新的时代焕发着更为蓬勃的生机。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界限网络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湘ICP备17005820号-2 公安印章标准编码 4301210151948 Copyright 界限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