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与智慧——专访雄安新区负责人_中国访谈网客户端

首页 > 政知

绿色与智慧——专访雄安新区负责人

来源:人民网 2018-04-22 12:07

 5FC0805CAE2BD8371A8778655E292944B4CC20BE_size24_w681_h472.jpeg

2018年3月,忙碌了一夜后,建设中的雄安新区临时办公区迎来日出。

d3632722becf496590de350aeff394b6.jpeg

2017年11月,陈刚(左一)在雄县视察冬季取暖工作,并与群众交谈。(刘向阳 / 摄)

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作出批复,同意实施这一规划,雄安新区迎来高标准建设开局的起步时刻。 

就在此前不久,环视听记者实地探访这座有着120多万人口的活力之城,深刻感受到这片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的巨变。  

一座蓝绿城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建设新城就有了一幅固定的画面:高耸的塔吊、林立的钢筋、轰鸣的机器、忙碌的工人,鼓荡着热气腾腾、拔地而起的力量。 

但在雄安,看不到这些。

雄安很安静。街道有些空旷;楼房有些陈旧;汽车不多,很少按喇叭;行人不多,走得悠然闲适。舆论场上有一个炙手可热的雄安,物理空间里的雄安却如此静谧。

这得益于从2016年筹划新区开始就出台的管控措施——新区不允许出现抢搭抢建、抢栽抢种,要严格依法管控,不允许增加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雄安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宝玲参加了2016年5月28日河北省委有关新区成立的第一个小范围会议,6月初正式接到通知参与新区筹划,“将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20多万人口,3个县,29个乡镇,557个村,说停就真的停了。” 

人、地、房的管控,都是为了“留下白纸好作画”,保住新区这片原生态。在雄安新区的规划出台之前,唯有一件事可以干,就是环境建设。

这才是大手笔所在——先治理环境,后建设。

10万亩造林计划在雄县铺开了。它是造林项目,也是民生项目。雄县县委常委、农工委书记刘玉峰说:“腾退10万亩土地用于造林,这涉及1.2万多户家庭、8万多名村民的生计,补偿政策怎么办?有的土地还在承包期限内,土地政策怎么办?最后拿出的办法是:村民每腾退1亩土地,有1500元保底收益金,这是第一笔直接收入;腾退之后,村民出工参加造林,女工90元一天,男工120元一天,这是第二笔间接收入;林造好了,优先吸纳村民就业,从事管护、旅游、餐饮、服务工作,这是第三笔长远收入。”

造林项目还是民心项目。这10万亩土地上密布着4万多座祖祖辈辈的坟墓。迁居不易,迁坟更难。刘玉峰等人拿出了三种方式供村民选择:“第一种是年代久远的,自愿放弃,这占了相当大一部分;第二种是自愿不迁的,平坟深埋,种上树,让亲人永远安息在大森林里;第三种是愿意迁到统一规划的公墓里的,一口棺补偿1500元。”干部们带头迁坟或平坟,雄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副队长王中生就主动迁走了岳父的坟;然后把工作做细,做到一家一户。整个腾退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纠纷。“我们的乡亲勤劳朴实、深明大义,用实际行动支持新区建设。”刘宝玲说。

如今,10万亩平整的土地已在眼前,春风吹起,便能万物生长。今年一年之内,57种苗木将满栽于此,10万亩土地将披上绿色新装。而未来,雄安的森林面积将达到近百万亩。

8条白洋淀上游河流的治理在进行,1万多家“散乱污企业”一家不留地关停了;557个村庄和河道上的几百万吨陈年垃圾被清理出来,农民当上了环卫工人,垃圾日产日清,农村干净了;冬季取暖用洁净煤、用电、用气、用地热,再也不用劣质散煤……雄安的变化一目了然——不在高楼,而在天地,天变蓝了,地变绿了。 

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这就是雄安要构建的城市之美。  

一座智慧城

盛夏,安新县大王镇,雄安新区的核心地块,地质工作者顶着烈日施工。每10平方公里有一个200米深的钻孔,还有若干个100米深的钻孔。他们要调查地下水、浅层水温、地下空间、地质结构……建立一个四维地质模型,让雄安的地下变得“透明”,把水、电、煤气供应,灾害防护系统都放到地下去,把地面还给绿化、还给行人。

冬日的一大早,白洋淀湖畔的旅游东路上,一辆造型奇怪的扫路车悄然出现了,环卫工人老孙好奇地打量着它——车前面戴着几个摄像头,车头上顶着一个“小转盘”,车里面空无一人。老孙心想:它是怎么开的?怎么干活的?能扫得干净吗?这就是名叫“蜗小白”的无人驾驶扫路车,自动驾驶,自动清扫道路,效果毫不逊色于老孙的扫帚。

春天,一辆红白相间的小轿车驶上了空旷的马路,启动、加速、减速、转向。车开得如行云流水,而驾驶座上没有人。操作人远在20公里外,通过中国移动的5G网络“驾驶”着车辆。

这一年,种种新创意在雄安的街头巷尾露面了。从种下第一棵树开始,就给每棵树一个二维码,记录它有多高,是什么树种,从什么地方来的,什么时候种下去的;从设计第一栋建筑开始,就产生一个三维模型,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后期施工时,可以按照三维模型监督大家严格执行规划;智慧金融,刷刷脸,几十秒,钱就取到手了;还有智慧路灯、智慧井盖、智能停车……见得多了,雄安人对这些新创意也变得淡定了。

就连新区管委会的临时办公楼里,都有一个新鲜的岗位负责人:首席信息官张强。他和他的团队负责处理与雄安有关的所有大数据。一座智慧城市,已能看到雏形。

甚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进入雄安,就能嵌入它的智慧网络中。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玉鑫描述了一个未来场景:“你来到雄安工作和生活,自然而然地被‘智慧’录入并有了属于你自己的身份码。你的工作、生活、学习、社交、守法、公益等都可以参加积分,分值会有许多用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雄安变了,变化太大、太彻底了。这不再是工业时代里肉眼可见、轰轰烈烈的造城,而是数字时代里润物无声、日新月异的造城。 

陈刚,主政雄安的日子

2017年6月21日,中共河北雄安新区工作委员会、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陈刚出任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刘宝玲对环视听记者说:“你们知道陈刚一天能在新区、石家庄和北京之间跑多少趟吗?我们数过,四五趟。司机一早从石家庄开车送他来新区,8点接待重要的来访客人,边吃早饭边谈。9点坐高铁,一个多小时回到石家庄,参加10点半的省委会议。散会后高铁回新区,参加活动。下午司机开车送他回石家庄,参加省里的重要会议。到了晚上,又赶到北京,新区的规划还在紧锣密鼓地修改,专家们分组讨论,一张图、一条线、一个字地斟酌,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标,和国际标准对标,和中国特色对标,有时围着一张小茶桌能改一宿,困了他就站起来听大家讨论。陈刚并没有比别人多一分钟时间,劳累过度了也会病倒,醒来了还是惦记着赶回新区开会。”

刘宝玲认为,这既是陈刚扎实的作风,也是历史赋予陈刚特殊的重任。“对省里来说,他是省委常委、副省长,是参与决策人;对新区来说,他是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又是牵头落实人。怎样对接千年大计的规划和雄安新区的实践,他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

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玉鑫,今年1月从上海浦东新区调任雄安新区后,大部分工作是参与规划编制。“新区规划里,浸透了陈刚对‘未来雄安’的思考。比如说,编制智能交通时,他会设想,应该规划一座什么形态的立体城市?地面上的路网应该是棋盘式的密集小路,用于人们的步行慢行;还应该有一个半地下、地下的路网,容纳通勤公交车、私家车以及今后的无人车,用于车辆的快进快出。这说明他牢记雄安新区的使命——要有效化解‘大城市病’。”

前不久,陈刚请张玉鑫帮他搜集一些资料,国内外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标准、法规、制度、案例、成果等。“我们找了国内新区的规划,深圳的、上海浦东的、北京通州的;也找了国际上和雄安相似、滨海近湖的城市的规划,芝加哥的、洛杉矶的、多伦多的、哥本哈根的。他的视野非常开阔,博采众长为雄安所用。”张玉鑫认为,“雄安规划是一份跳出所有既有城市发展模式的规划,‘无改革创新,无雄安价值’,这是陈刚一直挂在嘴上的。”

陈刚曾对刘宝玲说过,每晚临睡前,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一样,把白天的工作过一遍,疏忽的细节和新的想法一闪过,马上又拿笔记下。“回放”和“检索”完毕,确无遗漏,他会进入自己喜欢的阅读时间。看书的习惯,他保留至今;所看的书,涉猎甚广。刘宝玲常常想,在陈刚的身上,能照见党的用人政策,“一个学者型的干部,也有其丰富的实践阅历;一个现代化的干部,又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视听工作室  许陈静 )

相关阅读

“陀螺”书记张铖昀

2020-11-27 11:29

坚守雪域高原的姐妹花:“家在玉麦,国是中国”

2018-10-21 12:12

专访国资委研究中心张春晓:国企去杠杆有三种方式

2018-05-29 15:49

绿色与智慧——专访雄安新区负责人

2018-04-22 12:07

专访菲前总统阿罗约:博鳌亚洲论坛让梦想照进现实

2018-04-08 13:32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