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黄莺:着迷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灰色地带
最近,艺术家黄莺& 在峰 和他们的新媒体团队 Y&H 源作携手央视打造了一场全息投影和舞蹈表演的浸入式新媒体作品,在这个大型跨界合作项目的一系列作品中,进一步探索不断具体化的虚拟性。期间,艺网大拿也对艺术家黄莺进行了一次专访,以此为契机,了解艺术家电影、绘画、新媒介等方面的创作,以及关于虚拟性转换的探讨。开始专访内容前,不妨先进入她的“十三场梦境”。
以下内容
艺网=YW 黄莺=H
YW:前段时间您去南美洲参加巴西库里蒂巴国际双年展,对于南美洲,以及那里的文化与艺术,你有何感受呢?
H:参加这次巴西库里蒂巴国际双年展是一次特别的经历。双年展在奥斯卡·尼迈耶美术馆举办,这座美术馆由巴西殿堂级建筑大师尼迈耶设计的,造型非常大胆独特,像一只眼睛。
▲ 奥斯卡·尼迈耶美术馆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我的参展作品是三联屏影像,期望在共时层面营造某种时空的差异性,要在“眼睛之屋”里一个单独的空间中呈现,虽然展览之前对于投影方式给布展方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巴西这个遥远的国度还是吸引喜爱旅行的我亲自去布展。旅行的魅力在于走出去,在一段时间内置换了你所处的空间,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总是想走得远一点,没想到这次的巴西之旅真是够远,经历了三十多小时的旅程。
▲ 2017 库里蒂巴双年展 无象 现场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2010年我曾经站在欧洲大陆最西端,葡萄牙的罗卡角看着茫茫的大西洋,想象当年恩里克王子探寻未知世界的野心与梦想,而今在南半球大陆这片土地上却有两亿人说着葡萄牙语。
▲ 2017 库里蒂巴双年展 无象 现场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在库里蒂巴处处可见欧洲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参观巴拉那州博物馆了解了巴西不同的地域、族群、社会样态混合并存背后这段殖民历史,我们决定去伊瓜苏瀑布,也许只有回归最原始的自然之中,才能感受巴西文化艺术最深层的基因和血脉。
▲ 黄莺在奥斯卡·尼迈耶美术馆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在壮美的伊瓜苏瀑布我曾发微信写了这么一句话:未知与陌生的距离。陌生是可以接近和消除的,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心理上,未知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处境。布展这些天我几乎走遍了“眼睛”的每一个空间,尼迈耶的建筑是我了解巴西艺术的开始,在圣保罗伊比普埃拉公园现代美术馆看巴西当代艺术展,再遇尼迈耶的作品,我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逃离感,他用混凝土使建筑失重,当我们“逃离”北京来到遥远的巴西,却发现尼迈耶早就准备“逃离”地球。
YW:曾经在电影学院读书的经历,给你现在创作带来怎样的启发或影响呢?
H: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喜欢呆在电影院做梦,逃离现实,在那个个性受到压抑的年代,电影给予了我自由幻想的空间,也使我习惯于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自由游弋。我最早是学画画的,在电影学院学的是图片摄影,经历了严谨的摄影技术训练,受到现实主义摄影大师布勒松、马克吕布、寇德卡等人的影响,养成了生活中和眼睛观察同步、随时随手拍摄的习惯。
▲ 仙镜No.7 2011 摄影 700x330cm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之后剧组的工作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性格跟电影圈是有一定距离的。因为做电影需要群体协作,跟很多人打交道,而我不想被别人当成棋子或螺丝钉,就想一个人独立工作,完全自主地把想法表达出来。画画刚好是这样一种状态,所以就回来安安静静地画了十年左右。
▲ 无象之象 No.2 2016 油画 180x170cm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绘画是对过去那种生活方式的缅怀和向往,也是我们过往美术教育的惯性,是自我修炼和积累的过程。目前创作选择的材料和媒介,都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一旦摆脱了物质上的束缚,思想才会欢快地奔跑,而电影则是我最初进入的一扇门。
▲ 你是如此温柔You are so tender 2014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数字技术和影像技术是我最近用得比较多的技术手段,所以作品中自然带有由这些技术演绎而产生的元素,这些元素并非我创造的,原始素材来自于我在日常和旅行时拍摄、录制的摄影及影像,通过数字技术自然生长的结果。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上的,我更愿意以艺术的方式提问,让自己融入到作品的生长过程之中,不再试图完全控制作品,更愿意跟着作品本身的节奏,看着它的发展状态,能够产生出怎样新的可能性。
▲ 你是如此温柔You are so tender 2014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当然作品最终的成型,更多来自我在电影和影像上的修养,比如节奏,绘画是一种静态的艺术,而多媒体或新媒体作品更多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艺术延展,节奏是艺术家对作品最终呈现给观众并与观众沟通的一种把控,是将各种元素、形式、变化等加以组织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的要素。
YW:通常界定视觉意义上的“镜像”是相反的,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镜像中的自我的时候总会感到怪异,您作品中常常运用到的镜像是对自我反面的重新认知吗?
H:镜像的确从我的绘画就开始了,在之后的摄影和影像作品之中延续,有评论家注意到我经常使用镜像手法:
“
镜中的反射这样一个艺术创作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在黄莺的作品中不是简单地展现一个复制的意象,而是引导着观者的注意力到复制的机制本身上去。也就是说,双生的图像,重点不是在图像本身(双生的相似,等等),而是在于复制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是眼睛里的反射?还是镜面的倒转?是内心的冰冻转为镜面?还是精神和身体的压抑和不安全感产生了身体的裂变?一件件给人很大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极具性的诱惑力,又冷冷地拒绝与外部的交流,在一个自身裂变的世界中,引导着你去关注视觉本身的吊诡。”
▲ 嬗No.16 2010 摄影 150x200cm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他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进一步寻找这种镜像形成的根源:
“
在拉康关于镜像的阐述中,我们知道一个婴儿,最初对自己在镜子中的映像的反应是战栗的、割裂的、重叠的、不稳定的,只有在获得了意符世界中的认知能力以后,其镜中映像才稳定、整合、一体化下来,婴儿也就有了对自己的形象的最初的认同。在镜像稳定单一化的过程中,认知主体失掉了快乐的本源,所谓 objet petit a,也就是应该在正常世界中被禁止的东西‘非正常’的欲望,过度的自恋,被阉割的焦虑或者对异性生殖器的艳羡等等。这个快乐的本源,并没有真正丢掉,而是在主体的中心以一个黑洞的形式存在下来。黄莺的作品,总是有办法回到镜像阶段以前,让我们看到那一系列战栗的、割裂的、重叠的、不稳定的、甚至无限复制的映像,让我们莫名地快乐却又恐惧,被吸引又极力抗拒。”
▲ 你是如此温柔No.3 2014 数码绘画 395x290cm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 嬗No.31 摄影 90x70cm 2014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拉康用镜像说明自我建构的主观性和虚假性,而我试图探寻在数字时代虚拟世界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和自我建构的模式。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常常分不清什么是虚构,什么是真实。当我们被禁锢在现实的某种游戏规则之中,试图对构造这个真实提问时,我却着迷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灰色地带,也就是虚拟和现实相互接触相互融合的地带,虚拟产生于现实的挤压,它是我们寻找另一种自由形式的通道,也是自我拯救的过程。
▲ 你是如此温柔No.1 2014 数码绘画 395x290cm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将虚拟形态转换为一种可以触摸和感知的实体,延伸到现实环境之中,它将一个完整的体系打开了一个缺角,用不同的和相同的特质交融,产生一个新的共联的虚拟现实的空间。2015 -2016年在三亚红树林的今日未来展上,影像装置《你是如此温柔》用镜面映射将影像在镜像空间中无限延伸,是对二元性镜像的追问,一个镜像会被另一层镜像包裹,永无止境,镜像的起源也是虚拟的,当一切都是虚拟时,你的存在为真实的概率就很小了。随着你的觉悟延伸到意识之外面对空无时,之前的模式就被抛弃。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You are so tender 2015 影像装置 想象的未来 三亚站 6分15秒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YW:而您作品中的三角的符号,也可以理解为镜像的呈现,对此你是否有某种心理学上的指涉。
H:探寻不断具体化的虚拟性,可以说是我近期的创作内核。比如2015年的投影映射装置《幻想速度》,将实体模型的每一个面对应投影影像进行映射,营造一种虚拟与真实的空间错位。
▲ 幻想速度 2015 投影映射装置 2分18秒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三角已经跳出原来有的二元性镜像呈现或者稳定模式,它更为开放自由,可以自我生长,重要的是它满足随机性模式,我们被环境、社会、人际、网络、虚拟等等交织在其中,当我们把自身视为独立于环境自主的自我时,就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恐慌、焦虑、恐惧,如果开始就认可世界的本质是混乱的,随机的,将自我视为由网络系统组成的世界的一个成分,我们的完整表达依赖于系统的粘性,而非对立与威胁,虚拟世界也是这个系统的组成和延展,这样的思考是原来的模式和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的,也不仅仅是打破边界的问题,因为边界并不存在。
▲ 无象No.3 2016 布面丙烯 180cmx135cm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最近《无象》绘画系列试图将图像置于这个相互胶结的随机化系统之中,“创作”由艺术家(人类)和电脑程序(非人类)共同完成,这种偶然性和不可预知性质疑了图像的起源,同时为未来创造出一种新的关联。
▲ 无象No.2 2016 布面油画 84x90cm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YW:您如何看待作品与观者之间的互动,或在您的作品中,您是否有意想达到这样的互动?
互动是一种诡计,它是新的传播学方式,强化作品暂时的粘性,让作品在系统中产生更大的波动,这种随机性的结果无法预料,也无法控制。我的作品不会去刻意营造互动性。沉浸式艺术是我目前正在探寻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利用空间形成包围感,用艺术幻觉的方式将人们带入某种脱离现实的情境之中,这种形式其实很早就存在了,比如万神庙、大教堂等等,都是在用艺术的方式营造一种沉浸式的体验,目的是将大众带入被宗教感召的情境之中。
▲ 2017 十三场梦境 全息投影现场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而现在用新媒体或多媒体打造的沉浸式艺术,则是关乎我们的身体和想象,通过身体体验带动和加速思想的进入,从而达到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再认知,如果作品仅仅是视觉上的迷幻,没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和带入,那也只是一场秀而已。在2012年初的《仙镜》个展中,我就开始尝试用大型摄影作品将观众带入一种现实与虚拟交融的情境之中。今年刚刚完成的全息投影和舞蹈表演的跨界作品,是和我先生以及我们的多媒体团队与央视合作的项目,我对作品进行艺术指导,在这个大型跨界合作项目的一系列作品之中,进一步探寻不断具体化的虚拟性。
如果说沉浸式是用技术宗教形成包围,全息投影则将人类身份与信息形式的界限模糊和打破,在这个系统中,再现的身体与表现的身体通过不断变幻的投射影像结合起来,我们的主体变成了一个混合物,一种有各种异质、异源成分的集合,一个物质与信息的混合体,持续不断地建构并重建自身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你的身体参与其中,你会不由自主地主动用身体回应和参与全息投影营造的虚拟影像变化,在其中重新形成对自我身体的认知和建构,以及对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重新审视。
YW:现在谈论最多的就是跨界,可能对此您比较有发言权,无论从您作品的媒介来讲,还是是您平时的活动。您是如何看待跨界的。
H:跨界是一个替代词,因为没有界,边界是不存在的,不同领域在一个系统内共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只是艺术圈相对比较封闭和狭小,所以才有了跨界。跨界对我而言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跨越界限,这意味着你要不断跨越自身认知的局限,挑战未知;二是跨越领域,我的灵感和经验有时会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三是合作、分享、传播,跨界应该是两个或者多个不同的内容相互碰撞,共同合谋,产生出全新的作品,将艺术观念传播给更为广泛的受众
另外就是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是跨领域的合作,它不是一个艺术家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就能创造出来的,而是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士合作的结果,这种跨越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与创作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 黄莺 x 三宅一生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YW:您如何看待时下的“艺术权力榜”或者“中国女性艺术排行榜”这种艺术界各类组织做的排名呢?
H:我对这类排名不关注,排名都不是做给艺术家看的。艺术不是权力,不是金融,不是竞赛,但有可能变成大数据。
YW:听闻你之前与亚马逊合作,为KINDLE VOYAGE 设计了一款封套,现在有大部分的人都在使用KINDLE阅读,在碎片化的时代里,这也算是阅读方式的一种改变,你比较倾向于哪种阅读方式呢?最近在看一些什么书不妨也为我们大拿的读者推荐一下吧。
H:对,我手边就有一部KINDLE VOYAGE,只是我读的书好多KINDLE里没有,我个人比较倾向纸质书阅读,这样的方式更能让我沉浸在作品之中,碎片化的时间可能更适合看微信。
▲ 黄莺 x kindle Voyage Design | 图片致谢黄莺工作室
最近看的几本书和大家分享:安妮塔·布鲁克纳著的《天意》,多丽丝•莱辛著的《天黑前的夏天》,苏菲•卡尔的《痛》,斯拉沃热•齐泽克著的《自由的深渊》。前2部是文学作品,主要是描写细腻的女性心理,自我剖析,关照内心成长。《痛》则是一件以书的形式创作的艺术作品。齐泽克的这本哲学书比较晦涩,需要时间理解。
YW:谢谢黄莺老师。
关于艺术家
黄莺,生于湖南 ,现居北京 。先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黄莺是近年来活跃于当代艺术界的多媒体艺术家,作品涉足影像、摄影、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当代艺术媒介,她用新的语言和编码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与整体环境的全新关系,主观编织出一种“ 虚拟的现实镜像 ”,重新界定了真实与仿真、自然与人造的世界。通过对现实信息化与网络化社会同步的沟通模式的反思,以及对数字化生产方式的运用,她试图将虚拟形态转换为一种可以触摸和感知的实体,延伸到现实环境之中,在自我与环境、真实与虚构、时间与空间的多重关系中发现新的可能性,营造出介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沉浸式体验。
她参加的主要展览包括:2017巴西库里蒂巴国际双年展“对跖”,首届南美国际艺术双年展,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连接·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北京今日美术馆·未来馆“想象的未来”,第17届孟加拉亚洲艺术双年展,意大利卡普里岛圣·吉亚科莫修道院艺术中心“Painting the Present”,南京国际美术展国际当代艺术主题展“目光所及”,中国国贸中心“W·LOVE - 黄莺装置艺术展”,澳大利亚悉尼白兔美术馆“Serve the People”,美国新泽西威廉-帕特森大学美术馆“女性视角 - 中国新艺术”,海南三亚“不期而遇 - Art Sanya 2013国际当代艺术展主题展”,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偏看 - 无意识的当代艺术”,北京今日美术馆“仙镜 - 黄莺个展”等。
黄莺还多次参与跨界项目,与BMW宝马、Amazon、MCM、FORD福特、Casarte卡萨帝、Crocs卡骆驰、索尼Sony、时尚集团、Lets新城记、北京国贸商城、海棠湾红树林七星度假酒店、悦己SELF、中央电视台等品牌合作,在Fashion Power 时尚影响力2015风尚盛典黄莺荣获年度风尚艺术家。
相关阅读
- 03-12你还不曾远走——致牺牲的战疫英雄
- 03-12青年艺术家王奕鑫油画作品为抗疫助力
- 03-12毕竟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 03-12《为你守护》
- 03-11胡大炮交特殊党费
- 03-02水调歌头一一抗疫水调歌头一一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