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名家真迹:著名画家王驾林
画家简介
王驾林,1965年生于苏州,早年随吴门画派传人系统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1986年进修于浙江美院,2012年至2014年中央美院姚鸣京山水高级研修班结业,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姚鸣京教授山水画工作室助教,李可染画院苏州分院执行院长。
2008年策划参与《对话园林》中国南北中青年实力派画家邀请展。(苏州)
2009年策划参与苏州吴中——建国60周年当代60后中国画名家邀请展,(苏州)
2010年,参加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举办的《爱我中华》优秀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0参加上海世博会《城市之星》优秀作品展,并作为外交礼品;(上海)
2010年《苏园记事》《逝水年华》《太湖游记》三组12幅国画小品入选为苏州轨道交通开通纪念册作品
2010苏州《笔墨随心》山水画小品展。(苏州)
2011年参展全国第三届中国画精品博览会(山东);
2011年入编《当代美术家》封面人物;
2011年入选建党90周年苏州美术大展;(苏州美术馆)
2011年在宜兴美术馆(徐悲鸿纪念馆)举办《水墨怡情、笔墨随心》个人画展。
2012年策划《当代中国画名家江苏行》山水画展,苏州常熟文联美术馆
2012年参加全国中国画节,山东潍坊
2013年《笔相悟道》姚鸣京师生展北京雍和家园艺术空间
2013年《笔相悟道》姚鸣京师生展山东烟台美术馆
2013年《笔相悟道》姚鸣京师生展海南博物馆
2013年策划参与首届《吴中山水尽可染》国画精品展,李可染画院主办,(苏州)
2014年《笔相悟道》姚鸣京师生展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
2014年《画北京、园林写生》北京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2014年策划参与第二届《吴中山水尽可染》中国画李家山水画展,李可染画院主办(苏州)
2014年《杏坛绘事》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山东济宁运河美术馆
2015年策划参与《水墨江南 古吴今风》中国画五人联展,苏州古吴轩画廊
2015年策划参与《古吴雅韵 玉阳和风》当代中国画邀请展,李可染画院苏州分院美术馆
2015年策划参与第三届《吴中山水尽可染》李可染画院研究员作品展
2016年参加第六届中国画节《写意,当代中青年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2016年参加苏州第三届《六月风》中国画展
2016年策划和参与《桃源画会》首届邀请展,苏州吴中区文联
2017年举办个人花鸟展《那些鸟事》宜兴
2018年策划并参加《水墨江南》中国画联展
2019年策划参加第四届《吴中山水尽可染》中国画邀请展,李可染画院、吴中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苏州美协联合主办
作品发表《美术》、《江苏画刊》、《当代美术家》、《美术报》、《国画世界》、《艺境》、《书画研究》等各类专刊、合集、学术杂志三十多种。
个人画集《驾林画集》、《水墨怡情、笔墨随心》、《翰墨人生、驾林作品》、《笔墨随心、王驾林作品集》、2015年出版《玉阳和风》散文绘画小品集。
2016由河海大学出版《玉潭六记》园林散文国画集
作品收藏于国内专业画廊、美术馆、新闻出版单位及台湾、新加坡、香港、等专业画廊和机构。
中国画对景写生和创作的一些感想
王驾林
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是以南齐谢赫《画品》六法来进行的,中国画的最终境界以“气韵生动”为作品的高低,传统中国画的教学分临摹、命题创作,基本围绕“六法”为宗旨。
中国画在继承传统中发展,西方美学思想融入中国艺术中,对景写生成为了艺术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其实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过程也是有写生这个科目的,“六法”论中的“传移摹写,随类赋彩”说的就是对景写生,只不过传统的山水写生是记忆写生的过程。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应物象形”可以理解为对绘画的创作,在中国画的写生中,景物是要通过画家的取舍而表现,中国画的写生和西画的写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西画采用的是焦点透视,中国画是散点透视,也可以说西画犹如照相机原理,而中国画是摄像效果,但是这不过是一种最简单的比喻,绘画的写生无论是西画还是中国画,在写生过程中画家都会通过取舍和画家的理解爱好,包括感受和心情来决定画面的效果,其中的画面设计在西画中谓构图,在中国山水画中可以理解为经营位置。由此可见,无论是西画还是中国画,其实在对景写生过程中已经完成了作品创作。
古人把对中国画的意境升华,理解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样的一个过程,我把他运用在写生创作的过程中理解分为,写实的表现、意像的表现、最终意境中的还原,达到“气韵生动”的对景创作过程。
在中国画的写生过程中,从笔墨的表现,技法的运用,其实都是画家对自然景象的现场感悟,中国画的传教系统可以分描摹、临摹、意临这样几个过程。古人的对景写生进本是记忆写生,在自然山水间用感受记忆,再进行绘画创作,就如石涛“收尽奇峰打草稿”也是记忆的自然山水在它的绘画作品中的一个表现,没有写实,只有意像,但可以从他的题目中又能明显的看出所表现的自然景象。
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清朝四高僧之一渐江的“黄山图”都是一种意像的对景写生,有史料考证,黄公望化几年的时间坐船沿富春江游览写生(游览记忆),渐江身在黄山之中每日所见黄山之云烟山峰,松岚雾气,而最终表象的却也是画家自己的面貌,但是在他们的画面中又能看见富春江的青山云雾环山的气势冷峻,这就是用画家的感悟和记忆加上心中的笔墨所完成的对景写生。然而现实中的富春江和黄山也不是这样的。如果有西画的表现方式就是一种写实的表象,犹如相机所承担照片。由此可见中国画的写生就是对景创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的美术教育,对中国画的继承和发扬,都是新中国画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傅抱石率江苏画院画家例行几万里的采风写生,用新的笔墨语言描写祖国的自然山水。特别是1954年李可染先生和张仃罗铭两位先生从四川到安徽到江苏等地写生,也是开创了中国画对景写生的先例,完成了中央美院的中国画写生教育体系,他们的写生轨迹也是从最初的写实到对景创作。李可染先生的苏州园林写生中有一幅“虎丘”,画的是虎丘的斜塔和剑池,通过他对景物的搬移、取舍,完成了一幅完美的作品,虽然是他1954年的写生作品,但是完全也是一幅创作的作品。这也是在写生中的对景创作,体现了“六法”中经营位置之说。还有他在苏州话的“太湖”虽然就是用笔墨画出了水纹,几点白帆,却能让人看到太湖的广阔,烟波浩渺,如果是按照写实的表现手法,那么太湖不是我们所看到作品商定样子,太湖的波浪和白帆也不是这个样子,只有通过画家的对景创作才成就了这幅“太湖”,也有今天这幅作品的面世。
再者看中央美院教授姚鸣京先生的写生作品,他带着学生的写生教学去过写生地方很多,如西藏、三清山、婺源、李家山、桂林、苏州等,对学生的教学完全按照李可染先生所提出的中国画写生教育体系,在写生中懂得取舍、搬移所看到的景物,完成中国画创作的经营位置,也就是作品的构图,他在教学的同时,自己也现场示范,他的每一幅写生作品都是对景创作,却又很难和现实中的景物看出相关联物象,却又能感觉到现场景物的气象,细看却就是那对照的每一个景物,如果没有先生用对景物的提炼和取舍的创作手法,我们所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自然山水园林,那跟照相机拍的又有什么区别呢?看姚鸣京先生的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笔墨关系处理,那倒张的树,歪斜的建筑,没有一个是在现实中能看到的,然而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没有科学只有合理,这样才会有画面的气韵生动。
中国画的对景写生,李可染先生曾说“久看久坐”,其实是告诉画家在选择了所要绘画的景象,必须选择画面所需要的景物,懂得取舍、搬移,经营好画面的构图,用符合景物的笔墨语言来对景写生,也就是对景创作,看李可染先生的桂林山水和黄山烟云,其实在笔墨上也有着不同的变化。漓江的烟雨迷蒙,黄山的奇伟雄姿,都是先生在对景象的提炼取舍,而不是单单的摹写。如果是单单的摹写那就是用机器就可以完成,照相机的性能可以拍出完美的摄影作品,但那不是中国画特有的写生表现。
机器是没有感情流露的。是人才会有情感流露,一个画家的情感会表现在它的绘画作品中,每个不同的画家有着各自的感情流露,在创作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作品,一个老师教出的学生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应为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阅历,中国画的创作是一个画家情感的流露,笔墨只不过是一种技法,但是笔墨的技法在每个画家的手中所表现的却又是不同的,因此中国画的传统教育中会有“画品如人品”之说。
中国画的写生,从古人的记忆写生到现在对景写生,其实就是一个在自然界中对景创作的过程,所谓写生,我的理解是描写在自然中、在生活中所看到、听到、感受到、感悟到的东西,用笔墨来表现的画面或者文字。创作的素材来自于生活,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在自然界中我们很渺小,在大自然中我们能获取自然界的创作素材和灵气,来充实我们的创作灵感,激发我们的创作情感感。
石涛的收尽奇峰打草稿,只不过是为了创作是打打草稿,创作是需要生活的感悟和灵感的,在自然界中的对景写生,是在自然界中与风景对话,用对自然的感悟来进行中国山水画创作。
2017年于尚青阁
相关阅读
- 05-10献给母亲节的赞歌一一庚子年母亲节序
- 05-10 一直在路上巜倪继周先生艺术简介》
- 05-08(角度)让胡立强把普通东西拍美,把美的
- 05-062020名家真迹:著名书法家杨宗霖
- 05-062020名家真迹:著名画家洪涛
- 04-302020名家真迹:著名画家王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