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2020名家真迹:著名画家王国强

发布时间:2020-08-25 18:03:43 来源: 责任编辑:蒋海波 阅读量:
【艺术简历】  王国强(字:无界)(号:南堤子)(笔名:易鸣)1956年石家庄生人,1978年毕业于河北省艺术学校(现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后留校任教,1979年在河北省梆子剧院任舞台美术设计

【艺术简历】

  王国强(字:无界)(号:南堤子)(笔名:易鸣)1956年石家庄生人,1978年毕业于河北省艺术学校(现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后留校任教,1979年在河北省梆子剧院任舞台美术设计。1984年-2016年在河北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1989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2012年至201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画高级创作研究班学习。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画院国画院研究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王怀骐艺术研究会秘书长、河北省企业界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常务理事。

  擅长大写意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用墨、用色大胆,尤其善用淡墨,构图独特,在构图上倾向于独特一格,多采取构成的手法,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中国现代画坛上别具一格,作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多次举办个人画展、联展。多幅作品获奖、发表、展出、收藏。

  《忆江南》68cm×136cm

怡情花鸟涵笔墨、蒙养山水壮精神

  ——王国强国画艺术再认识

  程高放

一、缘起贵阳结良友

  2010年国庆节前,我去贵阳参加全国第四届花鸟画展交流活动,在当地文联组织的艺术笔会上,幸会王国强先生。看他潇洒自如的挥洒创作,酣畅淋漓的表达思想,颜色与水墨有机的融合,画风既传统又富有新意,这些都对我都很有启发。随后在去参观黄果树瀑布的旅游大巴上,我们非常投缘的聊家乡的历史文化,聊自己的艺术感悟。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我对王国强老师的了解是全面和立体的,我对他甚是佩服。那时我刚31岁,王老师已经是名满画坛的画家了,能结识他对我来说是“艳福不浅”的缘分!我曾经买过很多河北美术出版社的画册和技法书籍,对里面很多署名”易鸣”的画印象很深,现在才知道易鸣就是王国强。他是社里画册编辑室的主任,很多画册都是他编辑和设计的。我曾经多次临摹过他们所编辑画册中的很多作品,包括我印象最深的《闹春图》。

  《钓鱼归来》68cm×136cm

  后来他的公子结婚,我因工作未能亲去祝贺,创作了国画表达心意。他给我快递了好几本自己的画册,我多次深入阅读,细心品味,收获多多。随后我们加了微信,经常在群聊和朋友圈里看到王老师的写生和创作的最新作品,我一次又一次感叹他的勤奋和高产、功夫和悟性、表现力和创造力。我们也经常聊天,我也多次向他请教画画的困惑,他每次都给我倾心指导。下面我就谈谈我对王老师国画的几点认识。

  《小桥》96cm×180cm

二、深入传统厚积淀

  他青年时期1975年-1978年在河北省艺术学校学习(现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在这期间受到王怀骐、于金才、林隆德等老师的教导,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和笔墨基础,这些先生都是德艺双馨的书画家、舞台美术家,他们有着高尚的品格、深厚的学养和超群的技艺,给王国强先生指的艺术之路肯定是正确的!学画之初就有这样的名师引导,对他来说是很幸运的。后来他到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又受教于李明久、张义春、魏传义、齐梦慧、贡振宝、李维世、宁大明、关尚卿、丁伯奎、刘业通、白云乡等先生,进一步加深了他对西方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笔墨的认识,对传统画论的理解。

  《天高听雁鸣》68cm×136cm

  在出版社工作期间又得到了王宇文、赵贵德、张文学(问雨)、翟润书、贺宝银、刘克仁等老师的指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2013年他到北京中央美院贾又福山水画高研班学习,贾先生的艺术思想和观念、创作手法都对他产生了全新的影响。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他又一次深入临摹了范宽、龚贤、石涛等先贤大师们的作品。我曾在画册上看到他的这批作品,都是下了大工夫的。无论是在构图、笔法、墨韵、气息上,还是在山石皴法、树木、云水的处理上,都是临一家像一家。现在有种怪论,觉得临摹的太像是死板。殊不知只有临摹时无我,才能与大师心灵沟通对话,也才能放下自我真正融入大师的精神和气象之中去。许多人对古画不是临摹的太像,而是根本就临不像!这也是李可染先生强调的“用最大的功力打入传统”的重要意义。凡是不认真深入系统学习传统,其国画必定到处都是破绽,肤浅而不耐看!黄宾虹先生也说过:要师古人、师今人、师造化。首先把师古人放在第一位,只有通过认真分析古人的作品,才能破解古人的创作密码,也才能取得国画的金钥匙,从而打开更多的国画新径。

  《游》68cm×136cm

  学习传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没有狮子搏象的全力以赴,没有血战古人的全心投入,就没有以后的“用最大的勇气跳出来”的可能性。学习传统不是桎梏,而是通向必由之路的必经阶段。许多刚开始学画蔑视传统的人,最后还要在五六十岁时返回头来补课!我就见过许多到北京参加名家高研班的画家,重新捧起《芥子园画谱》,开始从头学习皴法、树法。从这个意义来说,王国强先生从刚开始学画,遇到名师,让他深入学习古人,是完全正确的道路。从开始借鉴古人,到有自己的思考,到有自己的创新图式,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王国强先生也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他也经历了渴望创新、摸索创新、终成面貌的三个阶段,经过无数次辛苦的熬夜,无数次辛勤的修改,无数次痛苦的思悟这种风筝不断线的努力,在他的作品中清晰的体现了出来。个人风格的形成不是断崖式的,而是渐进的积累。其中传统的积淀是最关键的,这些我们从他的《临石涛山水册页》、《临龚贤山水画》、《临范宽溪山行旅图》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传统精神的领悟和所下的苦功夫。

  《天高听雁鸣 又见钓船归》68cm×136cm

三、蒙养山水弘精神

  传统可以让人仰望崇拜,但是无法令人产生冲动与激情。唯有鲜活的自然,能让画家为之震撼——那崇山峻岭、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充满着生命的活力,都洋溢着创作的激情。面对大自然,传统也黯然失色了。画家要想创新,必须找到能激发自己灵感的题材,必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必须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符号。我认为在山水和花鸟这两种表达方式里,还是山水画更能代表王国强先生的艺术境界。

  《归来》68cm×136cm

  太行山,不仅是一座自然的高山,更是一座文化的高山、革命精神的高山!封龙山,是河北省会石家庄最近的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燕山之巅,太行山麓蜿蜒盘旋。这些名山大川以独特的身姿挺立在北国大地,给多少诗人、画家提供了灵感的来源。它们也都是王国强先生熟悉的写生对象,每当节假日时,他总是不惧酷暑严寒,不惧风霜雨雪,经常深入这些地方,领悟山水神韵,铺纸濡墨,进行户外写生。王国强先生有北方汉子与生俱来的豪气,他胸襟开阔,待人宽厚,淡泊名利,追求单纯。在他的艺术中,几乎不画秀山丽水,很少画设色山水,大多只画充满着豪壮之气的雄峻之山,只画苍凉厚重的长城,只画充满历史感的民居山村,只画最有难度的纯水墨山水。因为这些题材最符合他“燕赵奇士”的个性和风格,最能表达他的艺术追求。辛弃疾词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只有多次深入山水品味观赏,只有达到我就是山水,山水就是我,我与山水合而为一的境界,才能谈得上是真正懂山知水的人。而不是手持相机,用照片代替真实感受,用画照片代替现场写生。

  《雁南归》68cm×136cm

  清代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说到: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把笔墨的功夫与生活的独特感悟结合起来,才能有传神之笔墨,鲜活之精神。我喜欢他的写生系列作品:《写生1——30号》、《风景创作系列1——40号》、《长城烽火台系列》、《太行山系列》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写生的足迹,看出他对燕赵和太行山水特点的感悟,对传统与自然的结合所做的一系列探索。他的写生小品,用笔飞动,墨色鲜活,造型准确,韵味十足。古木巨石块垒中流出的溪流,令人想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山间小路的曲折蜿蜒,树丛中露出的一角矮屋,令人想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禅意。山间梯田层叠,山脚下一片村庄农舍,令人想起“打牛耕春地,万田冬酣醒”的田园风景。古街延伸、民居纵深,历史感扑面而来,令人想起“石门雪云隘,古镇峰峦集”的苍凉厚重场景。他的写生作品,充满了诗意,是国画“诗为魂、笔为骨、墨为韵”优秀传统的延续和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写生,所以他创作起六尺大画《太行梯田》、《天河》、《山舞银蛇》、《太行一景》来,才显得游刃有余,笔下生辉!他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中西融合,把西画的明暗、光影、空间和国画的笔墨、气韵、构图有机的结合起来,毫不生硬,十分自然。这需要多次探索实验,需要不断思索完善。他的山水画是高格调的,充满了宇宙精神,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家乡风物风景的由衷热爱和诗意歌颂!

  《挂壁公路1》68cm×136cm

四、怡情花鸟涵笔墨

  如果说山水画意境深远、场景广阔,那么花鸟画则充满了生活气息,与生活最为亲近。我认为最能体现中国画艺术特色的当属写意花鸟画,它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寓意美好。王国强先生是个画坛多面手,不仅山水画、人物画皆能,花鸟画尤其精妙。河北著名花鸟画家、也是他的同事张文学(问雨)先生对他影响很大,他多次观看张先生现场作画,也经常向张先生问学,受教颇深。他也转益多师,向齐白石、崔子范、周韶华等现当代大家学习。王国强先生虽然浸淫传统很深,但是他的花鸟画与传统风格拉开了距离,尤其善于从寻常的题材中发现新意,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形式美和现代感。例如《闹春图》:一团枯笔画的鸟巢,里面几只淡墨画的雏鸟,它们伸着脖子、张着嘴,嗷嗷待哺,等待着鸟妈妈回家;上面垂下几条吐着嫩芽的树枝,彰显着时令。他的《荷塘游鱼》扇面,几片淡墨大睡莲叶子,富有空间设计感,把平面构成原理融入国画构图;淡淡的荷花,水痕墨痕色痕交织;几只朱红小鱼从荷叶下游出,黑红白简单的色彩,匠心独运出一片自由天地;在这幅画里,我就是鱼,鱼就是我,物我合一,精神逍遥。

  《挂壁公路2》68cm×68cm

  他还特别钟情于陶器瓷器品类的静物画,因为他觉得陶瓷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特殊形式的体现。他有一幅长卷《锦绣中华》,就是以陶瓷为主题,把原始彩陶(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汉代陶塑、唐宋官窑民窑、唐三彩、元代青花釉里红、清代五彩粉彩、紫砂陶等中国陶瓷品种都超越时空地创作在一幅长卷之中,前景是陶瓷器皿,背景是淡墨书法;通过疏密聚散、前后空间层次、彩色与黑白间错的有机构图,展现了中华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绘就了一幅精绝的锦绣中华图。我还亲自看过他现场画,先饱蘸花青,然后再笔尖蘸浓墨,一笔出来,墨彩氤氲,别有风韵;对我很有启发意义。他还从传统博古画中汲取了很多灵感,竹子、牡丹、梅花、茶壶、荷花、水仙等都常与陶瓷相搭配,构图精巧、笔墨松率空灵、寓意美好,《平安中国图》、《富贵平安图》、《报春图》,都是陶瓷静物题材的佳作。

  山水画需要花鸟画灵活的笔墨和意趣,花鸟画需要山水画的厚重和意境。王国强先生能把山水画和花鸟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作的国画作品,笔墨特别耐看,是他很大的优势和特色。

  《挂壁公路3》68cm×136cm

五、健笔丹青艺长新

  王国强先生1984年调入河北美术出版社,在出版社工作了30多年,编辑了很多系列技法丛书,如由孙其峰先生题名的《花鸟画画谱》丛书,在20世纪90年代风靡全国,影响很大。后来又编辑了一系列画谱,也是广为流传,被很多学画之人放在案头经常参考。他常年编辑画册,结识了全国很多书画家,既辛苦的为画家做嫁衣裳,又受到各种画派和思潮的影响。所以他的眼界比一般的画家宽阔很多,也因此读了更多的书。艺术家,首先要有思想,思想的深度决定艺术的高度。除此之外,艺术家需要锻炼的不仅是称为“画内功”的笔墨技法,还有称为“画外功”诗书画全面的深厚修养!书画艺术,青年人靠才情才气,中年人靠工夫功力,老年人靠学问修养。王国强先生是标准的“勤学派”,现在他正臻艺术人生中最好的时期,眼界有了,学问有了,技法有了,时间有了;下一步需要的就是融汇贯通,进一步打造属于自己的典型的艺术符号!纵观画史,一个画家要想打造属于自己的艺术符号,需要在题材上精选,需要在技法上锤炼,需要在完善上持续下功夫。我觉得王国强先生可以在太行系列、长城系列、陶瓷系列上继续深入,让这三个题材成为典型的“王家符号”!

  《西递石林1》68cm×136cm

  中国画从创作主体的角色上分为画家画、文人画、工匠画、商品画等几个类型。前两类,整体层次很高;后两类,属于雅俗共赏大众化的通俗艺术。王国强先生的国画艺术,属于画家画,更加注重国画的本体内涵,与文人画也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少了文人画的玩弄笔墨、闲情逸趣、造型常依附于笔墨的特点;多了画家画的真功实能、重写生与写实、以造型为中心、绘画笔墨服务创作对象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国强先生的精神更为纯粹,艺术层次也更高。

  《西递石林2》68cm×136cm

  王国强先生是国内知名度很高的的画家,他的作品特色明显,传播面很广,为观众所喜爱,为藏家所珍重。近代画家、理论家陈师曾说:画家有四要,人品、学问、才情、思想。从这个衡量标准来说,王国强先生具备了这四点,他是响当当的画家。除了潜心作画、参加各级各类画展之外,他也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用自己的作品为社会奉献更多的审美和爱心!王国强先生现在已经退休,正当创作的黄金时期,画风稳定而发展潜力巨大。他为人诚恳低调,为艺钻研不懈。他的国画艺术得到了业界专家的认可,得到了社会藏家的珍视,得到了社会观众的好评;但是他毫不自满,继续攀登,相信他的艺术之树会更加壮硕、更加长青!

  (程高放、美术高级教师、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协会员)

  2020年6月

  《西递石林3》68cm×45cm

“艺术探道”感悟

  画山水画是我近几年的事,以前画了一些花鸟画、人物画,再往前画油画和搞舞台美术,从事出版工作多年。2012年至201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画创作高级研究班学习。毕业后经过几年的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先说一说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探讨、探讨也是学习。对传统一定要从理解上下功夫,理解造型的原理、理解技法的原理、要能认识众家之长、取长补短,要能认识众家之短、取长补短,这是“进去和出来”的关系,是能否发展的关键。学的多一点、高一点、宽一点。要眼高,多读好作品。学习传统如何用于现在:主要是学习前人处理对象的方法、理念,而不是形。要学他们的造型的特点,他们是怎样把对象典型化的。造型的道理,线条的组织,疏密度处理,要领会其中节奏韵律的道理。

  《西递石林4》96cm×180cm

  这样前人的方法就成了你的方法。向大自然学习:我们到外面去写生,是在不断地寻找自己,是一种过程、一种方法,从大自然中找你最感兴趣的题材、内容去进行表现、创作,敏感地去朴捉现实生活中你感兴趣的东西,并集中精力去寻找具有特色的表现方法。到那时水到渠成,你的风格就形成了。风格是自然形成的。说的容易其实形成风格很难,但形成风格的同时,也就是定型的开始,把定型比喻成结壳,自己结的壳自己破更难。唯有破壳才能求得新生。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形成的每个风格都有一个小高峰,不断地突破、不断地攀升,直至到达最后的顶峰。顶峰无限高,需数代人不断的努力。

  画容易被别人学像,说明画没有真正的特点。作画的人不要被别人淹没、也不要去淹没别人,被别人淹没是自己没有真正的特点,都这样画了就显不出自己了。不去淹没别人就是不要学像别人的手段,既有学像别人的手段的能力,何不再下把功夫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西递石林5》68cm×136cm

  要增加个人修养,没有修养对事物不是视而不见就是反映平庸。要善于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反过来再指导自己的实践,提高认识,指导创作。一幅画是否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勾起观众无穷的联想,关键在于形象的语言含意是否能超出形象本身所产生的直接感觉的含意。作品要达到这一深度,是需要付出极艰苦的劳动的。绘画何所求,唯有易鸣(变化模样)也。没有发现就无从创造,没有区别就不能独立。区别什么,与别人的区别与昨天自已的区别。这两个区别是画画人终生为之努力的。每个画家要过两道关,一是画什么,二是怎么画。画什么,是画什么的什么,即是自己感觉的意欲表达对象的本质。怎么画,是找到即创造出最能表现对象的艺术语言的手法。

  《西递石林6》96cm×45cm

  不清楚画什么就找不着要走的路。不知道怎么画就说不透彻心里要说的话。这是两道难关,画什么是根本,怎么画是手段。两者缺一不可。画画要有想法,有了想法,才能去找表达这个想法的办法。办法是被逼出来的。要有真正清醒的头脑,要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知道自己什么是长处什么是短处。这就要求作画的人的知识、修养都能跟得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到最后是画修养,拼知识。一幅画打动人的是形象、吸引人的是形式、创造新意的是手法。技术是绘画的基本功,但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想象力,缺乏想象力就谈不上创作,缺乏想象力就发挥不好技术。想象力是可以锻炼的,是从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总结,经验积累多了,提供想象力的底子也就深厚多了。

  《西递石林7》96cm×45cm

  发现:发现什么?发现客观的形、色,点、线、面,气氛、感觉、精神、形式、可入画的东西等等。它们总起来能激发出灵感的,能表达出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一定要深刻的发现这些东西。发现能表达这些东西的技法,用已有的技法和新的技法去表现。发现自己;自己是什么样的?是性格的?兴趣的?是慢热型的?还是灵感形的?了解这些很重要。画画是通过看得见的去表现看不见的,看得见的是形,看不见的是意。看得见的在画里,看不见的在心里,在画外。我们每个画画的人一生都在寻找与自己有同感、同心、同得的观众,寻找知己。

  《西递石林8》100cm×50cm

  石涛言“笔墨当随时代”,形神兼备、雅俗共赏是古今对绘画作品的要求,笔墨与时代关系如何?因为笔墨有宏观笔墨与微观笔墨之分。宏观笔墨,是笔墨在一个时代的总和,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笔墨形态,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笔墨形态各不相同。原因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时代经济不同,人的思想不同,文化不同,笔墨随之不同,可谓“笔墨当随时代”。但微观笔墨就不同了,微观的,即个别的。个别的笔墨可不随时代,而是随个性、随心性。画家本人的具体情况,修养、性格都影响着笔墨。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产生了变化,这就要求画家在绘画作品中加入一些现代意识,甚至是超前意识。

  《西递石林9》100cm×50cm

  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大致相同,绘画风格的形成是因人而异的。手眼归己,不可借用。物之心象,自由表现,少有雷同。只有明此理才能做到山顶一树,独领风骚。中国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情字。不论是人物画、花鸟画、还是山水画,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这里倾注了画家对大自然、对社会现象的感情。笔、墨、色、纸是每个绘画者用来说话和表达自己感情的工具。形成了绘画语言,不断的反复地运用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就决定了艺术家的面貌。我们发表作品、出画集、办展览都是为了给自己扩大影响。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用这样的绘画语言说话的人。

  王国强

  2019.11.11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