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芳医学守正创新 论点穴疗法、脊柱正骨疗法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习主席在《意见》中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药品研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让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焕发新的光彩!
盛国芳,男,中共党员,1964年9月出生,江苏丹阳市人。主任医师(教授)、药学师、国际资深中医讲师、中医骨伤科医师、北京国芳医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国芳中医院院长。国医大师李佃贵中医传承弟子、国医大师李佃贵中医传承工作室、北京李佃贵国医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健康服务适宜技术分会 “常务理事”,慢性病康复适宜技术全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阅盛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中医临床几十年来,一直以来以带头倡导发掘好、传承好、保护好中医药为己任。
擅长:各种疼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肩周炎、关节炎、痛风、腱鞘炎、颈椎引起的头痛头晕、运动受伤后遗症、胃寒、宫寒、痛经、月经不调、骨盆错位引起不孕症、肥胖症等的研究。
正骨手法的复位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病因分型中颈椎关节功能紊乱型的主治法。它是以中国医学传统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法为基础,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根据脊椎小关节错位的病理变化,研究出的治疗脊柱关节错位,椎间软组织劳损,关节滑膜嵌顿和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有效方法。这种手法既治骨又治软组织、具有准确、轻巧、无痛、安全及有效的特点。
一、国芳医学-点穴疗法
国芳医学-点穴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是医者根据不同病种和病情,在患者体表适当的穴位或特定刺激线上,涂上国芳医学-渗透发热活络祛痛膏,用手进行理经、拨经、点,按,掐、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使体内的气血畅通,促使已经发生障碍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预防疾病 的一种方法。因这种方法,主要是在人体穴位上用手指点、按,所以叫做“点穴疗法”。
中文名:国芳医学-点穴疗法
特点:不打针、不手术、不吃药、不用任何工具
对象:体表穴位
目的:治疗各种疼痛
国芳医学-点穴疗法简介:
点穴的手法分为平揉法、压放法、皮肤点穴疗法,经络循按法、五行联用法等五种基本手法。此外,还有头部推运法、背部循压法、四肢摇运法等及其他辅助手法。
二、平揉法:
平揉法是指平而揉之之意。所谓平,即不许偏斜,保持适当的水平。“揉”是按着摩的动作,是“按劲”和“摩劲”两者互相结合的动作。按劲是重手按住肌肉不动,摩劲是轻手摩着皮肤不停;不动为静属阴,不停为动履阳。而揉是“按”、“摩”结合的发挥,具有调节阴阳的作用。
平揉法的具体操作是:
术者的中指端点在患者的穴位上,继从拇指端抵中指内侧第一指关节,再以食指与无名指紧压中指第一指关节的外侧,以作辅助中指之势,便于中指的操作。然后,用中指端在穴位上,作圆卷形的平揉,含有按、摩两者之意。因而,揉的指端面,应陷入穴位皮肤之下,这样揉动,就可以不离开皮肤。平揉1个圆圈为l次,一般以50-100次为标准。而次数的增减,应随着病情来决定。
平揉法的揉转,虽然是在穴位上操作,但由于连续平揉的刺激,在穴位组织中,也引起酸麻或酸困等感觉,能使穴位组织发生变化,引起生理上的机能调节,而发生抵抗疾病的作用。同时,在揉的动作上,不论速度的快慢,都会直接地促进血液的循环。根据血液循环在人体组织的生理关系,这一手法,在整个点穴中是非常重要的。
手法的轻重,要根据病人体质的肥瘦、病情的新久而定。体质瘦弱和病情长者,用轻手法;体质肥壮和新病者,用重手法。但有时肥壮者也有用轻手法,瘦弱者也有用重手法。这样的变化方法,是根据疾病的特殊情况而灵活决定的。
左右平揉的标准:向左手揉,或是向右平揉,是以患者的位置来决定左右的。揉患者的左侧或右侧穴位时,不论是阳经的穴,或是阴经的穴,从右往左向上揉转,为之向左平揉。反之,从左往右向上揉转。为之向右平揉。
左右平揉与补泻:左与向有平揉的补泻方法,可加强其调节阴阳之不足。这是根据十四经,在人体循行起止关系,及左阳右阴升降问题,结合具体操作方法,进行迎随补泻。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揉左侧穴位时,向左平揉,即从右往左揉;向上随着轻揉转为之补,向下迎着经揉转为之泻。揉右侧穴位时,向右平揉,即从左往石揉;向上随着轻揉转为之补,向下迎着轻揉转为之泻。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揉左侧穴位时,向右乎揉,即从左往右揉;向上迎着轻揉转为之泻,向下随着经揉转为之补。揉右侧穴位时,向左手揉,即从右往左揉;向上迎着轻揉转为之泻,向下随着轻揉转为之补。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揉左侧穴位时,向右手揉,即从左往右揉;向上迎着轻揉转为之泻,向下随着经揉转为之补。揉右侧穴位时,向左平揉,即从右往左揉;向上迎着轻揉转为之泻,向下随着轻揉转为之补。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揉左侧穴位时,向左平揉,即从右往左揉;向上随着轻揉转为之补,向下迎着经揉转为之泻。揉右侧穴位时,向右平揉,即从左往右揉;向上随着轻揉转为之补,向下迎着经揉转为之泻。
督脉经从尾骨上走头部:向左平揉,即从右往左揉;向上随着经揉转为之补,向下迎着经揉转为之泻。
任脉经从小腹中线向上走:向右平揉,从左往右平揉;向上随着轻揉转为之补,向下迎着轻揉转为之泻。
平揉补泻,是以男性为例。如果对女性用平揉补泻时,左右相反。即男性向左平揉为补,女性则向右平揉为补;男性向右平揉为泻,女性则向左平揉为泻。
手揉法的作用:
平揉在穴位上所起的作用,是使经络的本属得到调整,改变了气血在经脉中的循行现状,使人体生理机能产生一种新的变化,影响到本经有关表里脏腑等各方面。总的来说,平揉是调节阴阳不平衡现象,能补虚,能泻实,可升,可降,消积,除满,具有推陈致新等作用,为点穴中的主要手法。
平揉法的应用在临床:
不论用补法,或是用泻法,或是平补平泻法,必须配合手法的轻重,揉转速度的快慢,并结合病势的轻重缓急、患者体质的强弱胖瘦以及男女老少等不同关系,随机掌握,临症应变。
平揉法在临床应用上平揉法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一般疾病都可选用。在手法配合上,常与压放法配合使用,与其他手法也可配合。在操作上,单手中指可以揉,双手中指也可以揉;向左平揉也可,向右平揉也可,以术者手顺为是。如果对于某一种病不见效或收效不大时,即可选用平揉补泻方法。
三、压放法:
压放法是在穴位上进行的一种手法,“压”是向下压位;“放”是往上放开,互相对立,又互相结合的动作。
在平揉法操作完毕时,仍以中指端在原穴位上,向着穴位的深部下压,使指端在穴位的皮肤水平之下,压下即放,放后再压,一压一放为1次,一般以50-100次为标准。其次数的增减,仍须结合病情来决定。
压放法的标准:
压和放,在压后放开和放开再压的距离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着适当的快慢速度。如果快慢不匀,就会失去压和放的协调性。压在深处,劲在穴位的里层;放开与皮肤相平,劲在穴位的表层。但在这个原则下,由于病情的不同,还可把压放过程缩短。但不得把指端离开皮肤。压是用中指端压,不要用指甲压。用指甲压就成为切了。也不要用指头肚压,用指头肚压就成为按了。压下、放开的两种过程,要保持着穴位的中心,使动的劲和穴位中心成垂直线,不然,就减弱了本手法应起的作用。
压放法的补泻:
压放法对于补泻的关键,主要是掌握压下的动作。但必须按照十四经的循行关系,以便做到“迎”和“随”,达到“补”和“泻”的手段。手三阳经的气血,由手走头,运用补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上;运用泻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下。手三阴经的气血,由胸走手,运用补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下;运用泻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上。足三阳经的气血,由头走足,运用补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下;运用泻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上。足三阴经的气血,由足走腹,运用补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卜;运用泻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下。此外,压劲保持在穴位中心,就属于平补平泻法。
压放法的作用:
压是压迫穴位的组织,使他收缩、抑制,趋向于静止状态。放是把压迫的穴位放开,使它扩张、兴奋,趋向于活动状态。
压下去的深浅,以放来控制,所以压放结合,以放制压。压深,在体内为营分;压浅,在体内为卫分。因而,压放有调节营、卫、气、血的功能。压是压止一切病势的活动性,具有收敛、止逆、止吐、止汗、止血、止痛之效。放是维持其压后所起的作用,不至由压而引起不良现象。
压放法的应用
:
压放法在临床应用上和平揉法一样的重要。在操作上也须结合患者体质的强弱、胖瘦,保持适当的轻、重手法。按照病情的轻重,及得病时期的久暂,掌握压与放的速度。压的深或浅,与压的轻或重有关系。而压的轻、或是压的重,又与经穴的部位有关系。因此,压放在应用上,要连系到各方面,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皮肤点穴疗法:
皮肤点穴疗法,仍是以中指端进行操作,先把中指提起,离开皮肤约一、二寸远,再将中指端对准穴位中心,向下点穴。在点穴的时候,要把劲提位,似有弹性。这样,点打的指力,点在皮肤表层,不致使点的重要不平衡。一点一提为1次。点穴的次数,仍以100次为标准。而点穴的轻重,同样要依据病情来决定。至于点穴的速度,一般点穴都是快手法。因为快了能够产生热,这就相当于艾灸的作用了。
皮肤点穴疗法的作用:
皮肤点穴疗法,是在患者的体表穴位上进行点穴,可以引起局部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使穴位周围发生微红微热。这种微红微热现象持续时间不久,就逐渐消散,这就是毛细血管的收缩过程。由于局部皮肤毛细血管经过点打后的扩张转为收缩,很显然给穴位外层组织,增加了力量,代偿了循环,对生理机能起到强壮性作用。
点穴过的皮肤微红微热,和艾灸后的微红微热相似。艾灸热为外部供给热,点穴热则是本身引起的热。而艾灸热多燥,禁忌症较多;点穴热少燥,禁忌证也较少。
此外,点穴疗法有促进机能吸收水分的作用。例如,治疗小儿腹泻中的点穴疗法,一经治疗,即可使一天腹泻20多次,减为10次以下。又如,点穴疗法对于大便干燥的患者,反而引起大便秘结。这证明点穴疗法能够促进肠机能对水分的吸收。从临床实践中证明,皮肤点穴疗法是具有止泻、祛风、止痒等作用。
皮肤点穴疗法的应用:
皮肤点穴疗法能够强壮机能,对于虚弱症极为有效。如小儿麻痹症,每个穴位都不可缺少点穴疗法。失血症用隐白穴,也必须有点穴疗法才能发挥止血的作用。
皮肤点穴疗法的重点,主要在皮肤的表层,因而,对一般风寒感冒等病症,效验颇佳。对皮肤瘙痒,收效更为显著。
总之,皮肤点打法常与前两种手法配合并用。但对一般皮肤病和荨麻疹等可以单独使用。对湿疹需要配合平揉手法。热性病少用,便秘者禁忌。
经结循按法:
循按法是以中指或拇指,在点过的经穴和它的经络线上或揉、或压、或点,往返的进行为之循按。例如,合谷为大肠经穴,为了加强本经的作用,就在会谷穴至肩髃穴之间,选择数穴,往返的揉、或压、或点。另外,有经络循推补泻以及循按辅助手法,搓捻、压按、摩擦等法,以便临床酌情配合选用。
经络循按法的补泻:
循按法的补泻,是按照经络的循行经路进行循按手法。行循按补法的操作,顺着经络去的方向多,逆着经络来的方向少,一般是2与1之比。例如,手阳明大肠经合合谷穴至肩髃穴之间,或揉、或压、或点作2次,肩髃穴至合谷穴则作1次。或由合谷穴循按至肩髃穴,再由肩髃穴至曲池穴,这也是2与1之比。
行循按泻法,则与上述补法相反,即由肩髃穴至合谷穴作2次,由合谷穴至肩髃穴则作1次。或是由肩髃穴至合谷大,再由合谷穴至曲池穴。
循按法的平补平泻法,来去相等,往返操作。
经络循按法的作用:
循按法由于在经络的范围内操作,可直接促进气血的循环。同时,由于补泻的不同,还可改变气血在经络中的来去状况。这样,就更能发挥前面几种手法的补泻作用。
循按在配合上,则是辅助性质。如单用循按,则亦有通经络、活气血、止疼痛、治麻木等之效验。因为循按中,有兴奋手法,也有抑制手法。由于手法轻、重、快、慢的木同,还可使用平揉、压放两种手法的性能有所改变。如手法操作慢而重,就能把兴奋性的作用,变为抑制性。反之,手法操作快而轻,也可把抑制性作用,变成兴奋性。这是因为兴奋的对立面是抑制,兴奋减弱了就会变为抑制的。
经络循按法的应用;
循按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是依据经络分布和循行的关系,一般用于风湿性疼痛和麻痹性机能障碍。在操作的次数与部位方面,须根据患者的病情范围,进行局部性循按,或全身性循按,以5-8次或更多一些的适宜。手法的配合,须结合病情来选择,并不是把全部循按法都用上。
循按法的轻、重、快、慢,也须根据患者病势轻重及新久,并结合体质强弱和胖瘦,灵活掌握,自可达到循按预期之效。
五行联用法: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相互关系,即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按五脏之五行所属(肝与胆属木,心与小肠属火,脾与胃属土,肺与大肠属金,肾与膀胱属水),五脏所主(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肺主气,脾主肌肉)等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整体,与内部五脏部位是一致的。心、肺在上,与气血在肢体浅层相一致;肝、肾在下,与筋骨在肢体深层相一致;脾、胃在中,与肌肉在气血筋骨之间相一致。五行联用法,就是按照上述的理论,分为如下。
五行联用法的名称:
(l)骨压放;(2)筋振颤;(3)肌肉左右揉;(4)血脉摩推;(5)皮肤点穴。
因为这五种手法是配合五个俞穴,即井、俞、经、合连续操作。所以,称为五行联用法。
五行联用法操作次序:
根据气血、筋骨、肌肉等不同深浅组成的相互整体关系,并结合手足阴阳经脉循行的方向,把这一手法分别先后次序进行操作。由于手的阴阳经脉循行趋势,是从上往下的,手法的次序是:点穴、摩推、压放、振颤、左右平揉。足的阳经和阳经循行趋势,是从下往上的手法的次序是:压放、振颤、点穴、摩推、左右手揉。任脉和督脉循行,都是从下往上的,手法次序与足经相同。
五行联用法的具体操作和理论:
(1)点穴:点穴的操作是与穴位的皮肤接触,属于肺,肺为金主气。手法的过程是:一手中指在所选的主穴进行点打;另一手中指切压住配穴经脉范围内的金穴不动,为配合主穴增强点打的作用,有似肺脉之短涩的点打,一般为100次。
(2)摩推:摩推的操作是与穴位的血脉接触,属于心,心为火。手法过程是:一手的手掌或拇指本节的侧面,在所选主穴部位,顺着经脉往返摩推为一次;另一手切压住配穴本经的火穴不动,为配合主穴增强摩推的作用。摩推的范围超过穴位,有似心脉浮大而散,每穴共摩推100次。
(3)骨压放:压放的操作是按触到骨的部分(假如是腹部,临时酌情压放,重压感到好,则重压;重压难受,则减轻压力),属于肾,肾为水。手法过程是:一手中指在主穴向下深压,达到骨的部分,然后缓缓地微放到筋的部分。一压一放为1次。手法慢而且重,所以一般只压放5-7次即可。压放的力量在深部,动作且缓,有似肾脉沉而软。在压放的同时,另一手的中指切压住本经的水穴(扶突),如配穴,以增强压放的作用。
(4)振颤:本手法是与筋的部分接触,属于肝,肝为木。手法的过程是:一手中指在主穴作振颤,先作摇振7-9次,每次摇振一二下,稍停,再作前法,继而作振颤70-90次。摇振或振颤,都要含有弹动性,有似肝脉之弦长。在振颤的同时,另一手的中指切压住本经的木穴,为配穴,以增强主大的振颤作用。
(5)左右手揉:左右手揉的操作是与肌肉接触,属于脾,脾为土。手法的过程是:一手的中指在主穴作正揉、倒揉各100次,不轻不重的揉而且要匀,有似脾腺之和缓,对慢性胃肠炎较好。如果对风湿性疾病或神经痛,可作稍轻揉和稍重揉。稍轻揉,即肌肉连血脉,这是阴济阳;稍重揉,即肌肉连筋骨,这是阴济阳。稍重揉,即肌肉连筋骨,这是阳济阴。能止痛,能促进机能的恢复。
4.井、俞、经、合:十二经脉是联系着五脏六腑的,各脏腑则是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又互相联系的。每一条经脉都有井、俞、经、合等五个俞穴。它们的分布是:手的阴经和阳经,是从手到肘排列着;足的阴经和阳经,是从足到膝排列着。这五个俞穴的排列与分布,显示了一经脏气与其四经脏气的互相联系。阴、阳经脉的井、俞、经、合,在部位上是一致的,如按五行则有区别。所以,手足的阳经,井为金;手足的阴经,井为木。阳井金,从手到肘、从足到膝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阴井木,从手到肘、从足到膝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阳井金与阴井水的排列:和十二经脉总的循行起止是一致的。按肺属金,气血循行出于手太阴肺。按肝属木,气血循行最后一经为足厥阴肝。这就是井、俞、经、合在每一经,以五行排列的主要理论根据。
其他辅助方法:
点穴疗法中的辅助手法,是为了帮助以上几种手法不足的一种局部性手法。分为头部、背部、腹部、四肢、穴位等各个方面。兹就其性能和方法,分别叙述如下:
头部推运法:
头部推运时,先令患者坐端正,术者以两手按在患者两鬓部,再以两手拇指由患者的眉心交替上推24数,继由眉棱骨上方,分向两鬓旁推,经两耳上际达头部枕骨下风池穴处。上推时两指尖朝上,推2次;旁推至两鬓处,两指尖相对朝里、向上推至两头角经头维穴向后,推2次。再在发际中线,两拇指侧面相合,指尖朝上,或指尖着于皮肤,一齐上压,随压随移位置,直到百会穴处,压2次。以上推运方法,可以往返推运数次。手力轻、重、快、慢,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此法对于头痛、头昏、气上逆、呕吐等症有效。
背部循压法:
本法是用拇指在患者的胸椎两侧,即足太阳经的第一侧线、第二侧线,向上而下,先右后左,上轻而下重的循压。这样就是抑制和诱导作用,对于呃逆、呕吐等上冲性症状,最为相宜,为一般内脏疾患的辅助手法。每线可循压8-9次。在压完两侧的第一侧线和第二侧线后,并宜循压脊柱中线。循压两侧足太阳经时,由上约与第一胸椎平,向下约至第七胸椎以下。
振颤法:
振颤法:为腹部振颤、穴位振颤,及肩、膝关节等部振颤。
(1)腹部振颤。用手掌按在患者的腹部,如中脘、神阙、关元穴等处。按着稍停,微作振颤,有止痛作用。振颤几分钟即可。
(2)穴位振颤。用中指点在穴位上,重压穴位的深处,略停,作摇振动作,对风湿性关节痛,或神经痛,有止痛作用。
(3)肩、膝关节振颤。用两掌心合按在肩关节,或膝关节的两侧,按上几分钟以后,两手就可同时摇动振颤。此法虽然是局部手法,确有止痛、活血之效。
四肢摇运法:
四肢摇运法,如用于上肢,有二种手法。一种是以一手托患者之肘,一手持其手腕,使患者作伸肘和屈肘动作,往返数次;另一种手法是以一手按着患者肩关节,拇指在臑俞穴处,中指压在云门穴处,即拇指在肩关节后,中指在肩关节前,一手持腕,使患者上举,继而放下,转向后背,或缓慢地作环绕状运动,继续作8-9次即可。
如用于下肢,以一手按于膝盖部,拇指在外侧,食、中等指在内侧;另一手持患者的足掌,使下肢作屈回和伸直的动作,并可作外转伸屈和内转伸屈等动作。次数各以8-9次为适宜。四肢摇运法,主要是对运动机能障碍症,用之有效。
压穴法:
压穴法是利用两手或一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同时压着适应症的2个或3个穴位。头部多用此法。在压着穴位时,指端需作揉压和振颤动作数分钟。
(l)前头痛压穴法。以拇指压着两攒竹穴,两食指压着头维穴,两中指压着太阳穴或丝竹空穴。
(2)偏头痛压穴法。以拇指压着太阳穴或丝竹空穴,食指压着头维穴,中指压着率谷穴。
(3)后头痛压穴法。两拇指齐压风府穴,两食指压着风池穴,两中指压着完骨穴。
切穴法:
不论是经穴或是奇穴、阿是穴,都可用切穴法。具体切法是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等指甲,在穴位上切。切穴和压穴不同,一定要注意切穴的部位。如果用力重,容易切破皮肤。除头面手足等处的穴位外,一般最好隔着衣服切。切穴手法的轻重,应根据患者的自觉情况而定。此法,有止痛之效。如切十二井穴与人中穴,对于急救及醒脑有良好的作用。
抖振法:
抖振法分为局部抖振法和全身抖振两种。通过抖振,活动了机体组织,能达到舒经络、活血脉的目的。可用于运动机能障碍病症。
抖振法用于手指、上肢、下肢及足趾等部。如做手指和足趾抖振时,术者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手指前端或足趾端,上下的摇动抖振,使被抖振的关节发生振动活动,连续抖振数次即可。
作上肢抖振时,术者用两手紧握患者的手腕关节部,即两手拇指相靠在患者手背例的腕关节,其余手指相合在掌侧的腕关节,然后用力抖振,使整个臂部和肩关节受到抖振,连续抖5-10次左右。
作下肢抖振时,术者一手托着患者的足跟,拇指在内踝下照海穴处,其余四指在外踝下,使食指适当在申脉穴处;另一手握着足掌,拇指在足掌下涌泉穴处,其余四指在足背上,使食指适当在太冲穴处。然后,握足掌的手用力摇振,托足跟的手用力固定,这样就能使整个下肢发生抖振活动,连续抖振5-10次。
切摇法:
本法的操作,是在手与足的每一条经络的金穴和木穴部位。根据全身气血循环所出肺金和所入为肝木的理论,每一经的金穴和木穴,是气血循环的关键所在。手法是:一个手指切住穴位,作环状的摇;另一个手指压住穴位揉,以摇指环绕一圈为1次,共做100次左右。本法具有通关节、活气血的作用。本手法可与其他手法配合,适用于落枕、扭伤等病。
捏穴法:
本法主要用于肌肉能捏的部位,操作是用拇指和食指,把穴位上的皮肉捏住提起再放松为1次。一般为100次。本法有宣通活血作用,可用于慢性病症。
推颈项法:
用一个拇指或两个拇指交换推,从风府穴推到大椎穴为1次,共推18次;再从风池穴推到肩井穴,也推18次。
压颈动脉弹人迎法:
让患者坐在一个方凳上,医者在患者身后,用右手四个手指压在患者的颈动脉处,从上向下移着振颤,有如提抖口袋似的,使物从口袋内向下沉,这样往返操作3次;继而用中指在人迎穴处颤弹3次。这个方法连续做3回。然后,左手四个手指在患者左侧颈部,照右侧也做3回。
抚背法:
两手中指重压肩并穴,继压臑俞穴,压穴的同时并作振颤动作;继而以拇指从胛背边沿向下抚推到膈关穴处;然后,由膈俞、膈关穴处,两手掌向下抚推到肾俞、志室等穴处,当即变拳着力在这两侧的志室穴处,压住振颤3-5次,为抚背法1次。此法,可做3-4次。
压脊法:
两拇指相并,用指端从大椎穴向下,一节一节从上往下压,压到阳关穴处为1次。此法可压2-4次,适用于高血压患者。
另一压脊法:用两拇指在患者病例的腰椎边沿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大部分在腰三、四椎部位,压时即在腰三、四椎上下往返分压十数次。
按住分绷法:
此法专用于腰椎间盘脱出症,医者一手掌按在五腰椎以下病侧部位,另一手掌按在第2腰椎以上病侧部位,两手掌用力按住,同时向上下分绷为1次。此法,可做50-100次。
举摔法:
此法专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让患者蹲下,并使患者两手向上抱头成固定姿势;医者从患者后边,用两臂从腋下伸向前方,两手由前向上相搭于患者的颈椎部;这时医者全身力量与姿态保持固定,继而起身挺立,患者亦随着医者上举,在这挺立上举的时刻,一定事先告患者保持蹲地姿势,这样就能使患者两脚离地;医者即时由上举,变为下摔,举摔过程可连续做1-2次。在这上举下摔的过程中,患者的腰椎部位,就形成牵引过程。患者的抱头固定与医者举摔的用力固定,目的是防止患者须根发生扭闪。
注意事项:
1、患者精神极度紧张或极度疲劳的时候,应休息30分钟。这样,就可缓解紧张,恢复疲劳,有利于点穴的疗效。
2、在患者饭后和饭前,不能用重手法。否则,容易使患者趋于疲劳。饭后点穴,须相隔30分钟。
3、患者过饥过饱,不点穴,否则有害。
4、患者在惊恐、愤怒时,禁忌点穴。
5、凡是远路而来的患者,须休息15分钟,再给点穴。遇到急救,可以灵活运用。
国芳医学-脊柱正骨疗法
脊柱正骨有三步定位诊断法
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症状表现部位):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的部位(无麻痛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初步定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1、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诊断。2、有内脏、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经节段进行判断,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检查颈上交感节段(颈上心支属加速神经)所在的颈椎1-3是否错位或压痛。3、有脊柱局部症状的,除检查脊椎外,还应检查所支配肌肉及韧带附着点是否劳损。
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根据术者进行脊椎检诊结果,包括发现其横突、棘突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摩擦音、弹响音、肌萎缩或代偿性肥大等)的部位或各项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结合第一步定位诊断,进行第二次定位诊断,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及分型。1、横突、关节突触诊法:术者用右手拇指、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先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下后方移至2、3颈椎后关节处),向上下滑动对比,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若无则为先天性畸形。(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2、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3、阳性反应物触诊法: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横突、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并检查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结。若有,即为劳损点或损伤的反应物(如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1、排除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及类风湿、痛风等病症。2、分析椎间关节错位的部位,方向(类型)、有椎间盘突出者可行CT检查。3、分析椎间盘变性程度(早期及中期者可通过牵引下正骨法治疗),骨质增生部位与症状部位的关系。4、观察椎间关节有无炎症,骨质疏松及钙化部位,为治疗提供参考。不宜治脊疗法治疗者: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局部有化脓病灶,有出血倾向及各种危重病人。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博大精深,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未病观”,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与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发展成就卓著,但也面临基础薄弱、传承不足等问题。如何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成为每个中国人不容回避的时代考题。国芳医学盛国芳院长通过十几年的临床研究,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以中国医学传统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法为基础,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为多年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骨病患者带来了健康福音,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医特色项目:(中医骨伤、中医疼痛、中医妇科、中医美容、中医五官、中医食疗)治疗期间不打针、不吃药、不手术,无创伤,无副作用,效果明显,治疗速度快,轻者1-3次、重者1-3个疗程。
为了不让祖国民间中医特色治疗技术和祖传秘方不失传,北京国芳中医院、北京国芳医学技术研究院,面向全国各地,对祖传中医民间医疗技术、祖传中医民间秘方,通过临床使用对患者有明显效果的,进行整合推广。
相关阅读
- 05-08中医药传承人优秀医学专家邹通联
- 05-08能量疗愈徒手整形五维柔性整脊正骨创
- 05-08金天国际开辟生态养护产业新道路,营造
- 05-08百年祖传治骨传人-阳衡清
- 05-06生活方式改变健康未来
- 04-30江苏名中医韩礼 创新研发中医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