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日本认知”需与时俱进 该是重回“接触日本”了

发布时间:2017-11-06 14:20:06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中国人的“日本认知”需要与时俱进  在中国人对邻国的认知中,对日本尤其是安倍执政的日本政府的看法似乎是“最不具争议性”的。右翼政府、严重历史问题、甘当美国小弟、竭力谋求扩军修宪备战以及不惜复活“军国主义”,这一堆标签塑造了中国人看日本的“流

  中国人的“日本认知”需要与时俱进

  在中国人对邻国的认知中,对日本尤其是安倍执政的日本政府的看法似乎是“最不具争议性”的。右翼政府、严重历史问题、甘当美国小弟、竭力谋求扩军修宪备战以及不惜复活“军国主义”,这一堆标签塑造了中国人看日本的“流行模式”。但这是一种简单化了的“日本认知”。

  安倍“制衡中国”并不令人意外

  冷战结束以来中日关系历经起伏,其间多有紧张和对立,尤其是2002年-2006年小泉政府顽固参拜靖国神社和2012年9月野田政府执意将钓鱼岛“国有化”时。而冷战后中日关系一路转冷的大背景之一,在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日力量对比的变化与东亚区域力量结构的重大调整。另一大因素则是日本固守西方式的自由主义政治价值,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无法有效影响和改变中国的体制、对日心态以及政策主流,因此产生了焦虑。

  基于这些原因,安倍政府“中国战略”的核心,说到底就是在安全和外交层面全面制衡中国。但受国内和平宪法与自卫队体制的限制,安倍政府只能把重点放在加强美日同盟和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紧密化和战略化,同时处心积虑地利用“中国因素”,如声称中国在钓鱼岛“侵害日本主权”或已在南海威胁到日本“海上生命线”等,为自卫队体制及和平宪法松绑,让日本既有能力、又有意志抗衡中国。

  2012年9月开始的钓鱼岛对立似乎是中日关系的拐点,但两国深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心态的对立却已经历冷战至今长期的发酵和发作进程。可以说,没有中日领土争议和安全对立就不会有安倍第二任期。同时,没有安倍二次上台后全力想要制衡中国、接二连三推出宪法再解释、强推新安保法,以及着眼于与中国在东亚地区政治、安全与经济领域一争短长的“价值观外交”和“积极和平主义”,就不会有安倍的长期执政。充分利用甚至榨取“中国因素”、强势应对朝核威胁、推动扩大财政刺激的“安倍经济学”以求重整日本经济,在这一系列举动中,安倍及其团队不仅咬着牙全力出击,而且处处体现着旺盛斗志。现在,安倍新一届内阁已经起步。不出意外要任职到2021年的安倍,将创造明治维新以来执政时间最长首相的历史。而中日经济和社会上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战略和安全上相互制衡的格局,事实上已经成为今天东亚政治的新态势。

  我们不惧安倍治下的日本

  对这样的日本,我们不需要有任何怯意。虽然我们在国家实力的某些指标上仍明显落后于日本,例如人均GDP、社会发展程度、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国民素质、世界级的创新企业以及高科技制造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但从综合国力指数来看,我们已超越日本,即便在日本领先的诸多指标上我们的差距也在缩小。无论如何衡量,日本可以侵略和实质性伤害中国的历史都一去不复返了。

  2012年12月二次上台以来,安倍在东南亚、欧洲、印度、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等方向上四处外交和经济出击,制衡中国的“积极和平主义牌”让安倍差点跑断了腿,但效果又怎么样?特朗普上台后,安倍唯恐美国从亚太地区战略退缩,更是急于访美并与特朗普见面,不惜降低身段、曲意逢迎;在TPP问题上,日本政府想一力承担没有美国的TPP,以便在亚太经济合作进程中打造疏离中国的“日本品牌”。但令安倍失望的是,中美关系仍在包括高层密切对话在内的各层面沟通中前进。面对日本的拉拢,东盟国家也从没考虑过要对东京“一边倒”。

  即便如此,对安倍这样的对手,我们仍应怀有一点“敬意”。在赛场上,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能力。今天,当我们与日本这个近代以来对中国伤害最深的老对手重新站在了东亚地缘战略的搏击场上,给它一点“敬意”又何妨?日本侵华罪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任何人要美化和篡改那段侵略历史我们都将斗争到底。但今天中日竞争的舞台和背景都已发生时代性变化。作为对手,日本仍有许多值得中国人学习和效法的地方。而且,正因安倍主政的日本越来越呈现出中国强劲对手的特质,我们更需深入了解它、熟悉它。单纯地给安倍和日本贴标签,我们民族心理中的虚荣心会因自我满足而享受到情绪上的“盛宴”,但我们真的深入了解和全面熟悉这个对手吗?这是今天我们必须反躬自问的严肃问题。

  该是重回“接触日本”的时刻了

  岸信介政府以来,日本在近代军国主义战争中被击败的阴影使日本一部分人萌生顽固的民族主义情结,安倍和他的势力就代表了这种情结。在今天复杂、多边的东亚地缘政治局势中,权力结构正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实质性转变,因此,一直以大国自居的日本在战略上必然选择制衡中国。在冷战后日本是继续坚持和平主义还是转向民族主义的纠结中,安倍明确地选择了处在西方自由主义与宪法和平主义双重掩护下的大和民族主义。

  对这样的日本,我们须首先做好必要的心理和观念准备。“脸谱化”的日本认识,用简单标签来“矮化”“丑化”日本,只会让我们对这样一个变迁中的日本失去客观与清晰认识。在搏击场上,在开场锣声敲响后,对一个强劲对手的轻慢甚至蔑视,只会增强对手斗志,甚至惹来观众台上的嘘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肯定的是,日本这个对手对中国的制衡将是战略性和长期的,这反而应该成为中国在“强起来”的时代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动力。

  日本是中国在东亚最重要的邻国,地理位置的“命中注定”并不会因为历史的得失而弱化。安倍掌权的日本即便是我们强大的对手,但对手并不必然是敌人。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家间的制衡与反制衡、竞争与合作、冲突与管控,已成为大国外交不可或缺的基本面。尽可能地接触、影响和引导日本这个强劲对手,是我们对日认知态度转换的必要环节。中日关系终究还是得在磕磕碰碰中前行。(作者是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