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店突然取消原定CEO采访 称静默期不再发声
摘要:昨天还撰文回应媒体质疑,说“过期不还钱,一律不催,就当福利送了”的趣店CEO罗敏,今天却在同意接受采访的时候,突然宣布取消了全部采访。
已经在美国成功上市,但引来无数争议的趣店,今日又“摊上事儿”了。
在大量的质疑声中,趣店CEO罗敏同意于今天上午接受媒体采访,但仅在几小时后,趣店方面突然称:罗敏临时有事,所有既定媒体采访全部取消。此外,罗敏在静默期不会再发声。
新浪等媒体称,趣店取消CEO采访或许是在公关策略上出现了调整。
自上周在美国上市,创下百亿美元市值神话后,趣店引来众多非议,遭到大量舆论质疑和道德评判。
对此,趣店创始人罗敏接受知名科技媒体人程苓峰访谈,在昨日发布的《趣店罗敏回应一切》一文中,对外界关注的众多问题给出解释。
趣店将IPO发行价定为每股24美元,高于每股19美元至22美元的发行价区间,为今年中国公司在美最大IPO,美国今年第四大规模的IPO。
但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趣店偏高的年化收益率,单一的盈利模式,过于倚重蚂蚁金服的导流和风控等都成为质疑焦点。除此之外,众多媒体和自媒体还对趣店发起道德拷问,称其游走在道德边缘,甚至指责其“吃人血馒头”。
传播最广的文章《揭开趣店上市的面具:一场出卖灵魂的收割游戏》称趣店的现金贷产品是典型的高利贷,“暴利吸取的是借款人的"高息"血液,啃食的是用户的失控的欲望。”
10月20日下午,趣店发布官方声明,称上市之际,部分微信公众号散布关于趣店集团发展历史和商业模式的不实言论,甚至对趣店集团部分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人身攻击与诽谤,对其商誉造成不良影响,已保全相关数据,将启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罗敏在公司上市之际曾发布公开信,称将个人捐出520万股趣店ADS股票,按收盘市值约10亿人民币成立慈善基金。
罗敏的最新回应能否洗白深陷舆论漩涡趣店还未可知,但已经有不少自媒体指出罗敏宣称的“不催收”不实。
以下为罗敏最新回应的要点:
质疑一:有没有借钱给学生?
罗敏:2015年以前我们主要借钱给学生。后来政府叫停了,我们就撤出了。现在我们一旦发现一个人是学生,就拒绝借钱。
现在是真心不想做。2014和2015年做校园贷,利率很低,亏了几亿。后来市场乱了,怪事很多,政府叫停,我们就不想这个事了。
我们害怕舆论压力,即使20%的利率,我们也不敢做。
质疑二:有没有蓄意教唆人,在还不起钱的时候去向亲人朋友借,去其它平台借钱?
罗敏:没有。凡是过期不还的,我们这里就是坏账,我们的坏账,一律不会催促他们来还钱。电话都不会给他们打。你不还钱,就算了,当作福利送你了。就这样。
不是因为我们是雷锋。是因为我们的商业模式。我们的坏账率低于0.5%,这是非常低的。所以那些人不还钱,我们承受得起。我们有能力把绝大部分不还钱的人屏蔽掉,我们只借钱给有能力又愿意还钱的人,损失是控制在低水平的。不追讨,不逼债,对于我们,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是一个能力问题。
质疑三:做高利贷吗?
罗敏:我们的年化利率从0到36%。36%是一道红线。我们要做长久的事业,我才34岁,还有很长的路,不会跟自己过不去。
质疑四:坏账率低于0.5%,这么神兵天降的风控怎么做到的?
罗敏:我们的审计是全球四大之一安永,批准我们上市的是美国证监会Sec,你可以看到招股书,里面一切都东西都在。
质疑五:风控和用户获取会不会太依赖支付宝了?
罗敏:我们的坏账率低于0.5%,是业内最低水平,比信用卡都低。支付宝上面还有很多提供消费贷的银行和公司,它们也是接入了芝麻信用,大部分坏账率比我们高,这说明我们自己的风控在起作用。我们下单要借钱的用户有4800万,他们都有芝麻信用,只有30%多能借到我们的钱,其它都通过风控剔除了。
支付宝跟淘宝一样是一个平台,我们就像当年淘宝刚开始起步时冲出来的淘品牌一样。有先发优势,享受了流量红利。于是趣店获得了一些口碑。现在趣店自己的app,没有推广,也占了用户来源的1/3,支付宝占了2/3。开局不错,未来怎么样,全看我们现在怎么努力。
质疑六:很多期权承诺最后都没有兑现?
罗敏:签署期权工作满一年的趣店所有员工都能行权,期权行权成本都为0,目前公司1014人,拥有期权的员工200多人,上市后还有5%的期权池,有人说没期权那是因为你工作不满一年.”另外我们每年发1%期权计划,招股书里都有,大家可以去看。
有我们前员工说我卸磨杀驴,sorry没能带着你们走到最后,但是很多对公司有贡献的员工离开后依然拥有公司期权,享受公司增长的收益。我没能力带所有人到最后,抱歉!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