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十九大报告解读:中国迈向新时代 伟大宏图待展开

发布时间:2017-10-24 19:00:34 来源:海通证券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海通宏观姜超、于博)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国在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展望未来,我们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

(海通宏观姜超、于博)

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国在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展望未来,我们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新时代我国的总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目前人民温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目标已提前实现。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050年,我国将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追求美好生活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在30年以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需求增长而生产落后,解决温饱问题和奔小康是主要目标。而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家将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新时代我国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新时代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具体来看: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包括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三去一降一补。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包括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包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等。

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支持贫困落后地区发展,发展城市群、加快市民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新区等。

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完善产权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简政放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完善消费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展直接融资及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等多个方面。

六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具体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等。

新时代我国人民生活:建设美丽健康中国

一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包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发展素质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房住不炒。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具体包括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房住不炒,保障供应。

四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五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共同建设美丽健康中国,必将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胡崇源 本文来源:海通证券 责任编辑:胡崇源_NF6082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