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券商憧憬新时代投资新机会 创新驱动点燃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7-10-25 08:15:30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券商眼中,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的发展理念将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放眼新时代,着眼新机遇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券商眼中,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的发展理念将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

放眼新时代,着眼新机遇。部分券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背景下,A股上市公司盈利数据稳步向上,为市场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稳步实施,则促使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生不息。以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为契机,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趋势渐明,将为新时代的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投资活力和发展机遇。

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

资本市场向来有“经济晴雨表”之称。一个好的投资时代,离不开坚实经济基本面的支撑。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并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达6.9%,超出市场预期。多家国际机构纷纷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在经济增速平稳的背景下,企业盈利的改善更加明显。安信证券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根据截至10月24日已披露的业绩预告,按照可比口径计算,全部A股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增长预计为19.21%,较今年第二季度的同比增长13.24%明显上升。剔除金融行业后,这一数据预计同比增长28.56%,较第二季度同比24.41%的增幅继续上升。

上市公司业绩有望继续保持向好的势头,成为多家券商的共识。海通证券判断,企业盈利的下行周期已经在2016年年中结束,未来几年将迎来整体向上的周期。海通证券同时表示,在宏观经济平稳、微观盈利向上这一趋势逐步确认的背景下,市场投资价值的基础更为坚实。

中金公司同样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正在进入复苏的中周期阶段,企业盈利稳健增长的势头有望延续。从收入端来看,上市公司将持续受益于温和稳健的总需求增长。费用端方面,在改革、减税降费措施下,上市公司的费用也有望得到有效控制并由此带来利润率的持续回升。

主要矛盾转化蕴含投资机遇

在证券业看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经济运行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领域,就是当前投资机遇所在。”华泰证券日前发布研究报告称,目前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平衡,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平衡,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办法就是“补短板”。

按照这个逻辑推演,华泰证券认为,环境保护将是经济发展中较不平衡和急需“补课”的领域之一。华泰证券认为,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未来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推进环保将会成为常态,环保主题也将会成为投资的主要逻辑之一。

在“补短板”方面,华泰证券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挖掘传统动能中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的部分。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注重科技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关注点。同时,诸如推进居民消费升级、完善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将具有广泛发展空间。

创新驱动点燃发展新引擎

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此多家券商认为,科技创新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新兴产业有望迎来投资良机。

招商证券指出,科技创新与消费是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未来上述两个领域可能会迎来更多政策利好。在科技创新领域,未来创新主要集中于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新材料、医药、数字经济等方面。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新兴产业或呈现指数级的发展速度,从而使得中国新旧产业接力的时间大大缩短。”平安证券认为,房地产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将逐渐退位,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机器人和3D打印等七大新兴产业,未来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支柱。

平安证券预计,为实现上述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新兴产业政策将主要聚集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部署一大批重点工程和项目,突破新兴产业的技术瓶颈;二是为新兴产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三是加快传统行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四是加快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钟齐鸣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严政 责任编辑:钟齐鸣_NF5619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