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是关键
中新网北京11月10日电 (记者 陈建)如何改变农民工在城镇生活中的过客心态、边缘化心理?怎样才能让农业转移人口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出席此间城镇化论坛的官员、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应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基本的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医疗、低保等福利,覆盖到所有城镇常住人口,提供给持有居住证的准市民,其中包括数以亿计的农业转移人口。
11月9日-10日,第二届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论坛主办机构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是清华大学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由国家发改委与清华大学于2016年3月共同发起成立,致力于成为开放性、国际化、政学研产结合的大型智库平台。
11月9日下午,美国Delos公司将向清华大学基金会捐赠500万美元,资助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开展健康城市研究。图为签约仪式。孔明 摄
城镇化是现代化必由之路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介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异地转移人口约有2.7亿人。他们都是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生活、就业。当前,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57.4%;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到2030年,有望达到70%左右。
徐林认为,城镇化的推动力量是由城乡差距决定的。我国还处于城镇化相对较快的转型期。
城乡差距有多大?徐林测算,农业从业人员占全国整体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27.7%;但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都在10%以下。在农民的收入来源中,60%以上源于非农产业,即所谓的工资性收入。如果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衡量,差距是2.7:1;若以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来看,差距是4.1: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王宇在论坛上透露,北京市户籍人口有1350万,人年均医疗卫生支出7500元;而天津市只有4500元,全国平均才2500元;在环京津地区的河北省一些贫困县,人年均医疗卫生支出还不到2000元。
徐林主张,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农民提高收入、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扩大非农产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数量,实现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的转移。
徐林认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抓住了城镇化,就抓住了中国发展的“牛鼻子”。城镇化战略为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和体制机制的保障。
出席论坛的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城市专家Barjor E. Mehta认为,无论劳动力的家庭安置在农村或是城市,都应能享受到相同质量的公共服务。孔明 摄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