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中欧基金:股债叠加可转债或迎投资机遇

发布时间:2017-10-25 15:15:09 来源:中欧基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中欧基金资产配置总监黄华是基金业新兵,却是资产配置界的老将。他曾在平安集团长期管理千亿级别险资,并擅长做全球大类资产配置。当大多数公募基金看重业绩比较基准时,他看重“绝对收益”;当大多数投资者关注具体

中欧基金资产配置总监黄华是基金业新兵,却是资产配置界的老将。他曾在平安集团长期管理千亿级别险资,并擅长做全球大类资产配置。当大多数公募基金看重业绩比较基准时,他看重“绝对收益”;当大多数投资者关注具体市场机会时,他关注全球配置。而现在,他告诉记者,可转债市场将迎来重大投资机遇。

市场:债市不悲观/股市较乐观

对债券市场而言,黄华认为当下的无风险收益率水平比较理想。一般而言,市场通常把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视为无风险收益率,但是在他看来还有两个可供参考的“类无风险收益率”指标:一是四大行的理财收益率水平,二是大型保险公司的万能险收益率。目前,这两者的收益率水平大都在4%多点。“在不加任何杠杆的情况下,持有债券依然可以达到比较可观的收益率,由此可见债券市场的调整已经比较充分。”

在黄华看来,市场对于债券基金的谨慎态度与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有关。近一年来,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不断上行,对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形成一定压力。但近期,主要针对货币基金的流动性新规出台,或将引发无风险收益率的下行。因此,投资者对于纯债产品没有必要那么悲观。

对于未来的市场,黄华认为今年四季度和明年的债券市场不会悲观,而权益市场则相对更乐观。由此两项叠加,他预测可转债大概率将迎来不错的投资时机。

可转债:迎来历史性机遇

可转债的投资机遇还不仅于此。黄华表示,可转债的“属性”有点儿特别,属于“亦股亦债”。从目前看来,随着可转债市场的扩容,将会给转债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转债市场的规模在1000亿左右,而上市公司董事会已经推出的发行草案规模则达到了3000亿左右。随着每周都有新的转债预案出来,可以判断,未来转债市场有望扩容成为一个超过5000亿规模的大市场。“这会使转债市场从小众市场变成大众市场。”

转债市场扩容可能抑制存量转债的估值,但对投资者来说是件好事情。如果标的太少,物以稀为贵,往往会让转债一上市就很贵。扩容之后,投资者可选择的范围广了,就会有充足的空间来精选个券。无论从投资选券或是市场发展的角度,市场扩容都是这都是好事情。

另一方面,他表示,监管层对转债市场保持着鼓励和呵护的态度。“转债认购定金也在逐步下降,从20%、10%,再到5%,现在可以信用申购就能看出来。今年3月份,监管层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鼓励优先股和可转债的融资。”黄华表示,优先股因为受到200个股东数的限制,因此流通比较受限;而可转债的融资需求则比较大。

可转债的信用申购新规会改变可转债市场的生态。“以往可转债‘打新’获益虽然不大,却是一笔稳定的投资收益;而改成信用申购之后,情况就会发生变化。”黄华表示,由于信用申购类似于无风险套利,因此中签率大为降低,对于基金经理而言,依靠“打新”能够赚到的收益会显著下降。这意味着,未来可转债的投资将更多依赖二级市场交易。

基金经理:转债投资考验甄选能力

在黄华看来,可转债可以在机制上抑制投资者的贪婪、抑制人性的弱点。因为转债一旦到了强制转股时,基金经理就面临三种选择:在二级市场出售;实施债转股;或让上市公司赎回转债。当基金经理在作最优选择时,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这笔投资的“止盈”。而另一方面,由于可转债具有债券属性,如果上市公司的股价下跌,可转债依然存在票息作为“保护”。

一般而言,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会偏向实现债转股,因为这样可以免于偿还债务。因此,假如遇到个股股价下跌,可转债价格随之下跌时,上市公司方面可能下调转股价,那么可转债价格就会随之修复。换个角度看,这是对可转债投资者的一种保护。


但黄华也指出,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愿意这样做。有些公司不愿意稀释股权,而将可转债视为一种低息借款的方式,选择到期偿还本金和利息。由于可转债的利息一般较低,因此,这对于可转债投资者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因此,随着未来可转债市场的扩容,甄别发债主体,就考验着基金管理人的专业能力。

在具体选择可转债标的时,黄华表示,他会做一些组合。首先,他倾向于配置大盘蓝筹转债,但同时也会关注一些高波动性、高收益率的品种来提高收益。“我们不会完全忽略中小盘转债,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会做一定配置,但比例不会高;投资核心还是聚焦于流动性好的大盘蓝筹可转债上。”

席文超 本文来源:中欧基金 责任编辑:席文超_NF5495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