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浙江嘉兴演绎“乍浦速度” 打通“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17-10-25 15:41: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中新网嘉兴10月25日电(见习记者 吴平 饶雨蒙)乘着大巴驶进嘉兴港区,只见一辆辆集卡有序地驶过栈桥,不断往返于码头和堆场,码头工人忙碌而沉着着,时刻通过对讲机和中控室保持联系,巨大的龙门吊吊起一个个

中新网嘉兴10月25日电(见习记者 吴平 饶雨蒙)乘着大巴驶进嘉兴港区,只见一辆辆集卡有序地驶过栈桥,不断往返于码头和堆场,码头工人忙碌而沉着着,时刻通过对讲机和中控室保持联系,巨大的龙门吊吊起一个个集装箱,整齐地码放在靠港的货轮上。

这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浙江嘉兴乍浦港,也是浙北地区唯一出海口,拥有自然海岸线74.1公里,具有良好的深水岸线和建港条件,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海河联运港。

“曾经被规划为‘东方大港’的浙北口岸,如今正以港口为依托,探索海河联运、实现区港联动,将临港产业与物流产业有机结合,通过创新转型实现港口经济跨越发展,跑出‘乍浦速度’。”嘉兴港区经济发展局的局长助理付鹏程向记者们介绍着面前的这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优势明显 浙北地区唯一出海口

对于嘉兴港区而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其快速而稳定地发展提供了可能。前濒杭州湾,具有优良的深水岸线,背靠浙北高等级航道网,仅嘉兴境内就有定级航道224条,里程1957公里,居浙江省首位。

“嘉兴港直接腹地为杭嘉湖绍地区,间接腹地可扩展至苏南、皖南地区。”在付鹏程看来,腹地产业沿河布局特征显著,外向型经济发达,资源及市场两头在外,对煤炭、石油、化工、粮食、钢铁、建材等大宗散货运输需求旺盛,给嘉兴港发展海河联运带来充足货源保障。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嘉兴港的作用,在基础设施方面,嘉兴港经过近三十年开发建设,已成功发展成为公专用泊位相配套、内外贸兼营和集装箱、散杂货、液体化工品装卸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港口。

与此同时,嘉兴港强大的年吞吐量也为其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了解,至2016年底,嘉兴港建成外海泊位4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5个,设计年通过能力6124万吨;建成海河联运内河泊位38个,设计年吞吐能力1790万吨。

有利的地理位置、合理有效的规划以及足够大的成长空间,使得如今的嘉兴港区,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成为浙江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海河联运 打通“最后一公里”

航道上船舶往来不息,码头装卸奔波繁忙,这样的情景,在嘉兴并不少见。

“嘉兴不仅具有‘前河后海’的独特优势,其航道也四通八达。”嘉兴内河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商务部经理张伟峰感叹。航道畅通、联通是推进海河联运的最大保障。

海河联运,作为集疏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机地衔接沿海运输体系与内河运输体系,实现货物在海河之间空间位移的一种多式联运方式,具有大进大出、低成本运输、绿色低碳的特点。

“嘉兴港海河联运集疏运体系将形成以嘉兴港为中心的’一港三核十通道’的海河联运总体布局。”付鹏程介绍道,一港,即嘉兴港;三核,包括独山、海盐、乍浦三大港区的海河联运中转港池,是海河联运集疏运体系的转运中心。十通道,即嘉兴港海河联运的十大内河集疏运通道,主要包括杭平申线、京杭运河等十条海河联运通道。

据了解,嘉兴港海河联运集疏运体系依托杭嘉湖地区高等级内河航道网,有效辐射杭州、嘉兴、湖州、苏南以及钱塘江中上游地区,是浙江省沿海港口经济腹地向内陆和周边省份延伸的重要手段。

筑台引凤 打造创新新平台

时下,创新已经深入人心,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为了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嘉兴港区在创新上做足了文章。

位于嘉兴港区一隅的浙江临港现代装备·航天航空产业园是嘉兴港区最新规划的一个重点新型产业平台,规划面积约7.3平方公里,在川流不息的车流旁显得极为壮观。产业园主要分为临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电子信息产业区以及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区等五大功能区。

“航空航天产业园定位于打造成为长三角高端智能制造和现代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浙江省军民融合发展新标杆。”港区经发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以特色小镇理念为引领,将创业创新功能导入军民融合产业园,提升园区创新、孵化、加速、产业化能力,促进传统开发区模式转型、提升,实现航空航天产业园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发展以及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社会功能融合发展。

同时,嘉兴港区还致力于把握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整合军地资源优势,建立常态化的军地信息对接交流机构,加强与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科集团等军工央企、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以“军转民”为突破口,积极吸引国防科技成果成果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

产业园只是嘉兴港区众多创新平台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不断尝试探索,到如今众多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嘉兴港区在创新发展的路上将一路高歌。(完)

(责任编辑:杨淼)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