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再生稻如何绿色“再生”
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中)与外国专家在湖北省江陵县三湖农场再生稻示范现场交流。
刘涛摄
本报记者何红卫乐明凯
眼下,大部分稻谷都已收完,但荆楚大地的部分田间仍生长着水稻。远远看去,黄绿条纹相间。走近一瞧,金黄色的是成熟的水稻,但株型比普通中稻矮,绿色的稻株则基本不长稻穗。那八九不离十就是再生稻田。
再生稻是一种传统的种植方法,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曾淡出人们视野。近年来,在各级农业部门重视推广下,经过湖北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一种两收”创新团队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湖北省再生稻面积从2013年的44.7万亩增至2017年的230万亩,一批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再生稻米品牌正在异军突起。
“产量高米质优,风险低效益好,再生季病虫害轻,基本不施农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彭少兵团队长期研究再生稻,他向记者介绍了几个发展再生稻的优点。“绿色再生稻,完全可以成为湖北农业又一张新名片。”
1
再生稻保护南方“黑土地”
“发展绿色环保型的再生稻产业,为农民种田带来了新希望,为国家粮食安全增加了新保障,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新选择。”日前,荆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局局长黄君在荆州再生稻产业及品牌推介活动上说。据测算,荆州市水稻种植面积650万亩,适于再生稻生产的面积至少在200万亩以上,2017年已发展到76万亩。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土层深厚肥沃,被誉为中国南方的“黑土地”,但长期的掠夺式开发让耕地不堪重负。不止荆州,湖北其他稻区也不同程度面临资源约束趋紧压力,日益增长的成本等让农民种粮比较效益降低,每年的秸秆禁烧任务更让部分基层干部头疼不已。
在此背景下,湖北大力推广再生稻种植,耕、种、管、加各环节都实现绿色发展。推进再生稻标准化种植,推行周年资源高效利用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推行综合防控和减量化生产,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综合防控替代高毒低效农药,大大减轻了农药化肥等带来的污染;再生稻收获后不落地直接烘干、单独储存、单独加工,闭合链条运行,既保证了原料来源的可靠性,又提升了稻米加工品质。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